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鼻息肉形成的原因

鼻息肉形成的原因

鼻息肉形成的原因
鼻息肉形成的原因学说甚多,仍无定论。

但现在多趋于多因素病因学,即鼻息肉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又以变态反应和鼻粘膜的慢性炎症最为重要。

鼻息肉的形成1、变态反应由于变态反应在鼻部多次发生,在组胺、白细胞三烯等化学介质的作用下,鼻粘膜小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增加,使得鼻粘膜极度水肿,受重力影响逐渐下垂,以致形成息肉。

2、慢性炎症慢性鼻炎、鼻窦炎的脓性分泌物的长期刺激,致使鼻粘膜内发生血栓性静脉炎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鼻粘膜发生水肿而逐渐形成息肉。

近年又发现鼻息肉与阿斯匹林不耐受、支气管哮喘有密切联系。

阿斯匹林不耐受的病人易致鼻息肉和支气管哮喘发生,一般认为是阿斯匹林等非类固醇药物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所致。

3、肺气虑寒
由于患者肺气素虚,卫表不固,腠理疏松,易受风寒异气的侵袭,肺气虚寒则鼻塞不利,津液停聚鼻窍,日久鼻窍肌膜肿胀而形成息肉,这类原因较为常见,很多人因天气多变而纷纷中招,预防是关键。

4、湿热都滞
由于湿热邪毒侵袭,肺经热盛,肺气不得宣畅,湿热邪浊雍
结积聚于鼻窍,日久形成息肉。

目前,重庆不如初夏,天气忽冷忽热,人们在生活中如果不多加注意,很容易就患上鼻息肉。

引起鼻息肉的因素鼻息肉是一种常见鼻科疾病,鼻息肉可以是孤零零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在一侧鼻腔患病,亦可两侧鼻腔同时发生,多数病人为双侧多发。

好发部位为中鼻道。

引发鼻息肉的确切原因现多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慢性感染及过敏反应是罪魁祸首。

由于过敏反应在鼻部多次发生,在组胺、白三烯等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下,鼻黏膜小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渗出增加,使得鼻黏膜极度水肿,受重力影响逐渐下垂,以致形成息肉。

慢性鼻窦炎的炎性分泌物长期刺激中鼻道等鼻窦开口处黏膜,使之发生炎症反应逐渐形成息肉。

息肉体积增大会妨碍鼻窦通气引流,致使鼻窦分泌物引流不畅,加重鼻窦炎,如此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

鼻息肉的临床表现 1.持续性鼻塞,鼻塞原因是因为鼻腔内毛细血管流通不畅,导致毛细血管膨胀引起鼻塞,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睡眠打鼾和张口呼吸。

2.可有流涕,头痛,耳鸣、耳闷和听力减退。

3.粘液性息肉,颇似剥皮葡萄状或鲜荔枝肉状,表面光滑半透明,呈粉红色,有细带多来自中鼻道,触之柔软活动。

4.出血性息肉(较少)表面光滑,充血,触之软而易出血。

5.纤维性息肉呈灰白色,表面光滑,触之较实不易出血。

6.多发性息肉常来自筛窦,单个息肉多从上颌窦内长出,坠入后鼻孔称“后鼻孔息肉。


7.鼻息肉增多变大,长期不予治疗,可致鼻背增宽形成“蛙鼻”。

鼻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
(1)鼻塞鼻塞特点为间歇性。

在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

鼻塞的另一特点为交替性。

如侧卧时,居下侧之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

由于鼻塞,间或有嗅觉减退、头痛、头昏、说话呈闭塞性鼻音等症状。

(2)多涕常为黏液性或黏脓性,偶成脓性。

脓性多于季发性感染后出现。

(3)嗅觉下降多为两种原因所致,一为鼻黏膜肿胀、鼻塞,气流不能进入嗅觉区域;二为嗅区黏膜受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嗅觉功能减退或消失。

(4)头痛、头昏慢性鼻窦炎多表现为头沉重感。

(5)全身表现多数人有头痛、食欲不振、易疲倦、记忆力减退及失眠等。

2.鼻炎的种类
鼻炎症状有很多种,依据鼻炎的种类不同,鼻炎症状也有所不同:
(1)慢性鼻炎长期间歇性或交替性鼻塞,导致头晕脑胀,严重影响睡眠、工作和学习。

黏脓性鼻涕常倒流入咽腔,出现咳嗽、多痰。

(2)急性鼻炎
①初期1~2天。

病人常有全身不适、畏寒、发热、食欲不振、头痛等。

鼻腔及鼻咽部干燥、灼热感,鼻内发痒,频发喷嚏。

②急性期2~5天。

原有症状加重。

成人体温38度左右,小儿高达39度以上,常因高热出现呕吐、腹泻、昏迷甚至抽搐。

(3)药物性鼻炎长期使用各种伤害鼻黏膜的鼻炎药物或激光、手术,导致鼻腔持续性鼻塞,时常流鼻血。

(4)萎缩性鼻炎呼吸恶臭、鼻腔分泌物呈块状、管筒状脓痂,不易擤出,用力抠出干痂时,有少量鼻出血。

常误以为是感冒的初期鼻炎。

天气转凉后,有些病人早上起床后连续打喷嚏、流鼻水,温差大时鼻塞,误以为是感冒而随便吃点感冒药,导致病情日益加重。

鼻息肉的治疗措施治疗原则
1.小息肉以内科药物治疗为主。

2.药物治疗无效者行功能性内镜鼻腔鼻窦手术。

3.多发性或复发性息肉行常规手术治疗。

内科疗法
用药原则
1.未经治疗的小息肉,如无禁忌症可用激素治疗。

2.息肉摘除术后予抗炎及抗过敏治疗预防息肉复发。

疗效评价
1.治愈:息肉摘除,创面愈合,症状消失。

2.好转:息肉变小,症状改善。

全身用药
①息肉体积较大,手术时器械引入鼻腔较为不便;
②初诊病例,患者愿意接受内科治疗。

方法是每日口服强的
松30mg,连服7天,以后每日递减5mg,整个疗程不超过两周。

这种短期突击疗法在临床上不会引起明显全身性副作用。

一般经上法治疗,息肉体积均可明显缩小。

有的在口服几天后鼻塞便有减轻,且嗅觉改善也明显。

此时可手术摘除或改为鼻内局部应用。

局部用药
①初诊时息肉体积较小,未超越中鼻甲下缘者;②口服强的松后反应较好,患者愿意继续内科治疗者;③手术摘除后为防复发者。

肾上腺皮质激素鼻内应用的剂型以气雾剂最普遍,因使用方便,患者无须取一定的体位。

此外还有滴鼻剂,使用时要求患者采取正确滴鼻体位,但药剂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是其优点。

下述情况可显著影响鼻内用药的疗效:①鼻息肉过大,药液无法进入鼻内,此时应先行手术治疗,然后再行鼻内给药以预防复发。

②同时存在鼻和鼻窦的混合感染,此时应行抗生素治疗或鼻窦清理术。

③息肉本身处于活跃阶段,生长过快,此时可以行皮质类固醇的突击性全身应用疗法。

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主要有单纯鼻息肉切除术和鼻内筛窦切除术两种。

1.单纯鼻息肉切除术用于根蒂清除,以前无鼻息肉切除术史者。

在局麻下,以鼻息肉圈套器套住息肉要蒂部,勒紧后自鼻内向外用力急速拉出,使息肉连同根蒂一并摘除。

如有根蒂残留,可将其钳取干净。

拉出息肉有时可使筛窦开放,此时若筛内粘膜已息肉样变,应同时行鼻内筛窦切除术。

2.鼻内筛窦切除术主要适用于筛窦粘膜已为息肉组织所替
代,有多次鼻息肉切除术史者。

术中充分开放筛房,将窦内息肉完全摘除。

手术彻底可明显降低息肉复发率。

近年来开展的鼻内窥镜鼻窦外科手术,为筛窦切除术提供了一种精细、准确和有效的方法,使鼻息肉术后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文献报告可使复发率降到20%以下。

手术原则
1.对初诊患者,如息肉较大,严重影响鼻功能,应先行外科治疗;息肉较小,鼻塞症状较轻者,可行内科治疗,1个月后疗效不佳者再行手术治疗。

2.对伴有鼻窦感染者,宜先抗感染,或行鼻息肉摘除,以利开放鼻窦引流。

3.对复发性鼻息肉,应行筛窦切除术,术后鼻内应用皮质类固醇1~2年。

中药疗法
中药治疗常用、中草药配方:苍耳子30克、柴胡20克、薄荷35克、蔓荆子40克、川芎30克、枳壳 25克、龙骨粉10克,手工工序,精心选药、晾晒、研磨,内服,一日三次,不仅对鼻息肉有效果,对其他鼻炎效果均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