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图知识结构(考试必备!)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图知识结构(考试必备!)
3、与“一球图”或“四球图”相结合综合分析一些问题;
4、判断各点或各段的一些自然地理现象
A
C
A
D
1、掌握自转、公转的方向、 晨昏线的画法 2、确定各点的时间、节气太阳 直射点的位置 3、点出近日点、远日点的位置,并标注日期 4、各点或各段自然现象特点的变化
地震波定义、分类及特征 地 球
地球内部圈层 划分
经度地带性
纬 度 地 带 性
热量 递减
(以北半球为例) 冰 苔 原 原 带 带
水分 差异 北极圈
亚 寒 带 针 叶 林 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温 带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 硬叶林带
热带荒漠带
温带 荒漠 草 原
热带季雨林带
北回归线 赤道
热带草原带
热 带 雨 林 带
自然带的类型
过境后 天 气
晴,气 温升, 气压降 晴,气 温降, 气压升 晴
暖气团主动爬 锋 升,冷气团后 较小 退 锋 冷气团直线前 进,暖气团被 较大 迫抬升 移动缓慢 小
冷
准静止锋
有关图像
图2
④
图1
气压场分布图 判断季节、气候特征及成因、 风向及风力大小、未来天气的变化、气压状况、 气流状况、中心天气状况
冬夏海陆气压差异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气 候 的 形 成
南亚季风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
地面冷 热不均 大气垂 直运动 水平气 压差异 大气水 平运动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热量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
太阳辐射对各纬度加热不均 空气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平空 运气 动的 水 摩擦力
上升
下沉
阴雨
台风 (夏秋)
冬季:干冷 晴朗 秋高气爽 干燥 夏季:伏旱
低压与高压是相对于气压状 况而言、气旋与反气旋是相 对于气流运动状况而言
锋 的 特 征 与 天气
类
暖
型
气团运动
锋面 坡度
雨区 位置
锋前 较宽 锋后 为主 较窄 范围 宽广
过境时 天 气 连续性降水 时间较长范 围较广 冬季大风寒 潮,春季沙 尘暴,夏季 暴雨 阴雨连绵, “梅雨”
大 气 运 动 产 生 原 因
热力环流
七压 六风 季节 移动
基本形式
三圈环流 东亚
基本规律 季风环流
南亚
大 气 运 动 的 规 律
气旋
反气旋
局部环流
三圈环流
形成三圈环流的 影响因素: • ①高低纬度之 间受热不均 • ②地转偏向力
冬夏海陆的气压差异及亚洲的季风环流
亚欧大陆 气压中心
北太平洋 气压中心 阿留申低压 夏威夷高压
依据
地壳
2个不连续面
地幔 地核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外部圈层 水圈
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圈层比较 软流层的位置、特征、地理意义 大气圈
组成 垂直分层
生物圈
物质 形态 空间 分布 相互 联系
低层大气的组成及主要作用
大气组成
干洁 空气
N2 O2
CO2
主要作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维持生物活动的必要物质 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对地面保温 吸收紫外线,使地球上的生物免 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地面保温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高层 大气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 阳 辐 射
大气上界
大气吸收 逆 辐 射
大气吸收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气还大地”
“大地暖大气”
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 气 运 动
大气水平运动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七个气压带
三圈环流
大气 环流 季风 环流
六个风带
气压带风带 的季节移动
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天气图的判读
垂直方向上等压面的分布
判断:气压 值高低、大 气运动状况 (水平、垂 直)、天气 状况。联系 热力环流的 形成,地面 受热状况以 及气压状况
大气环流图1
侧视图
大气环流图2
垂直剖面图
气候类型的判读之一
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判断
根据气候类型分布图判断
图7
内因
水循环 外因
一、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圈 内出现极昼现象。
2.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是: • 夏至日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南各地达最小值。 • 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年中最大值,赤道以北各地达最小值。
O3 水 汽 杂 质
大气各层的特点
大气 气温垂直变化 分层 规律 原因
大气 运动 天气 现象 复杂 多变 晴朗 与人类 关系 天气复杂多 变与人类关 系密切 臭氧层保 护; 高空飞行 电离层反 射无线电 波
随高度 地面是 对流运 对流层 升高气 主要热 动显著 温降低 源 臭氧吸 水平运 随高度 平流 收紫外 动为主 升高气 层 温升高 线
东亚季 风风向
南亚季 风风向
一月
亚洲高压 印度低压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七月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大气环流主要通过降水对气候产生影响
干燥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 气候
冰 原 气 候 苔 原气 候
90º
干燥 湿润
温带大陆 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 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季风气 候
大气环流
形成气候 的因素
下垫面因 素
洋流影响 地形影响 释放废热
人类活动
改变大气成分 改变下垫面性质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 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影响
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旋与反气旋系统的主要特征
类型 低压 气压 状况 近地面气流状况 水平方向 天气 我国典型 垂直方向 特征 的天气
中心 由四周向中心流 低四 入,北逆南顺 (气旋) 周高 高压 中心 由中心向四周流 高四 出,北顺南逆 (反气旋) 周低
必修一知识结构
必修1各章节
宇宙—地球在
宇宙中的天体及天体系统 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地球与其他行星运动特征比较
地 球 在 宇 宙 中
宇宙中的位置
太阳系—地球
是普通行星
地球与其他行星结构特征比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宇宙环境 适宜生命形成和发展的自身条件
地球—存在生
命的特殊行星
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的 层次
气压带风带
不同大气环流控制下形成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南北纬10°之间
气候特点
终年高温多雨
单一 副热带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 气压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旱 高压带 之间内陆和西岸 带或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对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它是 温带海洋性气 南北纬40°至60°之间大 风带 中纬西风带 终年温和湿润 重要的气候形成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 候 陆西岸
陆地自然带 热带雨林带
低 纬 度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岩浆岩
固结
沉积 搬运
外力作用
沉积岩
变质作用
侵蚀
风化
变质岩
重 融 再 生
岩浆岩
岩浆 活动
岩浆
圈三 物大 质类 的岩 循石 环的 (转 地化 质 与 作 用岩 )石
水循环与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①
②
③
④
图6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 理 环 境 要 素
地貌 气候 水文 生物 土壤 各自然地理要素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 构成一个整体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及
意义
人类活动的影响
落实内容:
1、洋流 的性质 2、洋流 的分布 规律 3、主要渔 场的位置 及成因 4、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0°
30°
0°
洋 流 的 分 布 规 律 及 影 响
洋流分布及规律
夏
⑤
⑾
③ 太平洋 ① ⑿ 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
⑩ 大西洋
A
②
C
⑨
30 °N
冬
0° B ⑧
沉积地貌
外力 作用
风化 侵蚀 搬运 沉积 固结成岩
沉积岩
冲积扇、冲积平原 河口三角洲
风蚀洼地、风蚀沟谷 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沙丘\沙漠 沙垄、黄土高原等
侵蚀地貌
风力作用
沉积地貌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重融再生 冷却凝固
从岩浆到形成各 种岩石,又到新 岩浆的产生,这 一运动变化过程, 构成了地壳物质 循环。
自身条件
距太阳位置适 中,有适宜的 温度 具有适当的体 积和质量吸引 大气层
太阳光照一直比 较稳定
各行星各行 其道绕日公 转,地球有 较安全的宇 宙环境
•地球上 存在生 命物质 的条件
地球表面有丰富 的液态水
太阳辐射的概念
太 阳 对 地 球 的 影 响 太阳辐射对 地球的影响
太阳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 太阳大气结构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 引起其他要素或整 个地理环境的变化
地理 环境 的整 体性 和地 域分 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