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课件2
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在性 质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 制,也不同于有些国家实行的一党制, 是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 度。
又称:政党政治。指一个国家的政党执掌或争夺 国家政权及干预政治的形式。包括政党如何组成, 如何执掌政权、干涉政治,以及如何宣传和组织 群众以便在选举和代议机关及其他方面进行合法 的斗争。该制度随着国家的阶级及政治斗争的发 展而发展。 历史上有两种不同类型的政党制度,即资本主义 国家的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第六章国家政体
第一节政权组织 形式概述 第二节选举制度 第三节政党制度
通过学习了解国家形式的概念、内容;国家 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以 及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问题。了解国 家选举制度的概念、原则、程序以及政党的有关 问题。从而明确国家形式的重要性和国家政体涉 及的问题,在我国宪政体制中的地位及其对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影响。
从系统 的角度 看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与政治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根本 制度
政权组织形式类型
政体 君主制
专制君主制 立宪君主制 总统制
共和制
议会政府制 委员会制
人民代表制
二元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
代表会议制
代表团制
政权组织形式 政权组织形式(一) (二)
选举的功能
反映人民的意志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 组织政权机关,完善国家制度。 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维护国家的统治和正常的管理秩序。 实现不同政党的愿望和利益要求。
候选人
由选民、选举单位、政党或社会团体提 名,经法定人数附议,有可能被选举为 代议机关代表的人。
选民意识
选民关于选举现象的思想、观点、心理 和知识的总称。 涉及人们对选举的一般问题和一般规律 的认识和理解,对现行选举法及其选举 制度的评价和解释,对选举本质、功能、 作用、价值、原则、选举程序、选举诉 讼等问题的看法、要求、态度、信念和 愿望等。
政权组织形式类型
西方国家政权组 织形式权力分立
立法机关
主张人民主权的思想家 卢梭
行政机关
主张三权分立的思想家 洛克
司法机关
1. 2. 3. 4.
第二节选举制度
选举制度的基本概念 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选举制度的一般程序 完善选举制度的问题
选举制度
统治阶级用法律规定的关于Fra bibliotek举国家代 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 的总称。主要包括选举的基本原则,选 举资格的确定,选举的组织、程序和方 法,选举经费,选民和代表的关系,以 及对破坏选举行为的制裁,等等。 选举制度是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的民主性是衡量一个国家政 治民主程度的重要标志。
扩大直接选举的意义
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 有利于实现地方政权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效密切政府与群众的关系。 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地方政权的建设。 有利于民主政治程度的提高。
无记名投票
与记名投票或以起立、举手、 鼓掌等公开表示自己意愿的 方法不同的一种秘密选举的 方式。 是指选民在投票时根据自己 的意愿填写内容而不署名, 并在填写好选票后亲自投入 票箱的选举方法。
Z h o n g
G u o
X i a n
F a
X u e
中国宪法学
第二编
Z h o n g
G u o
X i a n
F a
X u e
目 录 :
第六章 国家政体 第七章 国家结构 第八章 国家性质
本编教学目的和要求:宪法的核心问题之一是规范国家权力,以保 障公民权利,宪法基本制度就是指国家权力行使中的各种体制,因 而,宪法基本制度在整个宪法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编包括国 家政体、选举制度与政党制度;国家结构、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 政区制度;国家国家权力设计、组织和运行的性质、经济制度和精 神文明建设等内容。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有关基本理论,了 解我国宪政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
差额选举
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人名额的选举。
选举制度的发展阶段 1995年选举法
1、萌芽时期 2、形成时期 3、确立时期 4、发展时期 5、完善时期
1979年选举法 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 过,并从1980年1月1 日开始实行。 扩大了直接选举的范 围;等额选举改为差 额选举;增加了选区 划分的方案;完善了 代表候选人提名程序; 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 代表候选人
间接选举
由下一级国家代表机关,或者选民 投票选出的代表(或选举人)选举上 级国家代表机关的代表和国家公职 人员。 在中国,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都实行间接选举。
选举程序
组建选举机构 ,划分选区 进行选民登记, 提名代表候 选人,投票选举, 宣布当选代 表,颁发有关证书.
选区
是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进行 直接选举,产生人民代表的区域; 是人民代表联系选民进行活动的 基本单位。 在中国,一般选区产生1-3名代 表。
选举原则
选举权的普遍性 选举权的平等性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无记名投票 物质与法律保障
选举权的普遍性
选民不因民族、种族、性别 、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 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 居住期限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受法律限制的人数与人口 总数相比,只是极少数。
中国对选民限制少。只有三种。 1、年龄:要求年满18周岁。 2、国籍:必须具有中国国籍。 3、政治权利:没有被剥夺。
当选
代表当选制
经过有效的直接或间接选 比例代表制 举,并达到法定票数赞同 多数代表制 的候选人,依法获得代表 (相对多数、绝对多数) 资格,成为正式代表机关 代表(议员或人民代表)。选举算术制 选举地理制 另选与预选
选举委员会
主持选举活动事宜的组织机构。 根据我国选举法规定:县、自治县、不设 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选 举委员会,主持直接选举人大代表的工作。 选举委员会下设办事机构,办理选举的具 体事务。
选举权的平等性
每个选民在每次选举中只能在一个地方并只能享有一个投票权。不允 许任何选民在选举中享有特权。也不允许对任何选民有所歧视或加以 限制。 选举权的平等性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国家选举制度的民主性。
一人一次一票。 对少数民族的保障 对城乡代表比例的规定1:4
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并用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代表机关的代 表和国家公职人员。在中国,其范围是 县级以下(包括县级)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 县级以上是间接选举产生各级权力机关。
政体与国家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 1.有什么样的国体就有什么样的政 2.政体随国体的变化而变化。 3.政体的变不变决定于国体。 政体对国家具有反作用。 1.政体与国体相适应时,有利国家发展。 2.政体与国体不相适应时,国家有可能导 向灭亡。
政权组织形式极其意义和分类?
政权组织形式的分类? 按社会类型分; 按国家元首地位分; 按代议机关地位分; 按代议机关设置分;
民主共和制
即一切政权机关都由选举产生。它 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废除了个人集权。 国家最高权力,特别是立法权不属于任 何个人,而属于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二是废除了终身制。国家元首和政府首 脑都有一定任期。
政权组织形式类型
中国政权组织形式示图
全国 人民代表大会
国务院
最高 人民法院
最高 人民检察院
中央军委
选举制度的历 史发展
第一、旧中国选举制度 第二、新中国选举制度 第三、现行选举制度
等额选举
“差额选举”的对称。选举时候选人名额 与应选名额相等的选举方式。 现行选举法及有关国家机关的组织法明 确规定“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代表候选人的名额应多于应选代表的名 额。”“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秘书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 会主席,人民政府正职领导人员,人民 法院院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候选人 数一般应多一人,进行差额选举;如果 提名的候选人只有一人,也可以等额选 举。”
1953年选举法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 民政府委员会决定从当 年3月1日开始实施。 它确立了平等、普遍、 直接间接选举相结合、 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 并用的选举原则。 符合当时实际需要,为 全国性普选工作奠定了 法律基础。
现行选举制度的总依 据。 它确立了平等、普遍、 直接间接选举相结合 和无记名投票等选举 原则。 规定民代表名额、代 表的罢免和辞职,以 及差额选举的范围与 另选等内容。比较符 合实际需要,但有些 问题。城乡代表的比 例等有关民主形式等 方面的内容。
保障国家职能的手段 保障和规范权力运作的制度 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制衡器
君主立宪制
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或 名义上属于君主(国王、皇帝) 一个人。君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议会或宪法的限制。这种 体制根据君主权力所受限制的程 度,一般可产生两种政权组织形 式。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君主 立宪制。
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选举的物质保障与法律保障 代表的罢免、辞职和补选
选民名单
又称“选民名册”、“选民登记簿”。 记录合格选民姓名的名册。一般是在选 民登记后由选举机构制作管理或以一定 形式公布。 多数国家选举法规定:选民名单在选举 日的20或30天之前公布。例如,朝鲜 国等为20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 为30天。选民名单应公布张贴在公共场 所等显要地方,或者存放在固定地方, 供人查阅。
政党制度
中国政党制度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 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是该制度核心,其本质是多 党合作,其形式是参政议政、 民主监督、政治协商。 执政的共产党同这些民主政党的关 系,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又是合作共事的联盟关系。这 同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中的 所谓“在朝”、“在野”之分 有着根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