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作业题(1) (1)

中医学作业题(1) (1)

作业题
1、简述中医四部经典著作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3、证的概念
4、阴阳的属性划分
5、阴阳的概念
6、阴阳失调所致的寒热变化
7、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8、药物四气、五味的阴阳属性划分
9、五行的概念
10、五行的特性
11、五行之间的关系:相生、相克的次序
12、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生,含有资生、助长、促进的意义。

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

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的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也就是母子关系。

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以水为例,生我者为金,则金为水之母;我生者是木,则木为水之子。

其它四行,以此类推。

由于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结合五脏来讲,收集整理就是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起资生和促进作用。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实则泄其子、虚者补其母
13、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1、培土制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土和水,指脾肾两脏,培土制水,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为病,又称温肾健脾法。

若肾阳虚不能温脾阳,则肾不主水,脾不制水,水湿不化,治当以温肾为主,兼顾健脾。

2、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

木和土,乃肝脾两脏。

抑木扶土,即疏肝健脾以治疗肝旺脾虚,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调理肝脾法。

3、泻南补北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

泻南补北法,即泻心火滋肾水,又称泻火补水法。

4、佐金平木法,适用于肺失清肃,肝火偏盛之证。

金和木,乃肺肝两脏。

佐金平木,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又称清肺泻肝法。

14、藏象的含义
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

15、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
心主血脉是全身血脉的总枢纽,心通过血脉将气血运送于周身;
心又主神志,是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中心,在人体中处于最高主导地位。

肝主疏泄,能调节人的情志活动,协助脾胃消化。

肝又藏血,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作用。

脾主运化,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物的输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统血,能统摄血液不致溢出于经脉之外。

肺主气,司呼吸,是人体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宣发卫气和津液于全身以温润肌腠皮肤。

肾藏精,与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能力密切相关,故有先天之本之称;肾又主水,在调节人体水液代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五脏之间的相生: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之阳气可以问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生肾就是金生水,如肺气清肃则津气下行以资肾;肾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肾藏精以滋养肝的阴血等等。

(2)五脏之间的相克:肺(金)的清肃下降,可抑制肝(木)阳的上亢,即金克木;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泻脾(土)的壅滞,即木克土;脾(土)的运化,可以防止肾(水)水的泛滥,即土克水;肾(水)阴的上济,可以制约心(火)阳亢烈,即水克火;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即火克金。

但必须指出,五行学说来说明脏腑之间的平衡关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是因为五脏对应五行只是抽取了五脏的部分特性,五行并不能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只是部分关系。

16、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胆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

主决断决断属于思维的范畴。

胆主决断,是指胆具有判断事物,并作出决定的作用。

临床上常见胆气不足之人,多易惊善恐,遇事不决等。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受纳,接受和容纳;腐熟,是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变成食糜的过程。

主通降通降,是指胃气以通畅下降为顺。

小肠主受盛、化物受盛:是接受、容纳之意。

大肠大肠位于腹腔,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下端与肛门相接,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之状。

大肠的主要功能为传化糟粕。

膀胱膀胱位于小腹部,为中空的囊状器官,上有输尿管与肾相通,下通过尿道开口于前阴。

膀胱的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尿液。

三焦1.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三焦为人体元气通行的道路。

2.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是指三焦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

17、“娇脏”、“刚脏”、“水脏”、“五脏六腑之大主”指哪些脏腑
肺,肝,肾,心
18、肝主疏泄表现的五大方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