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供配电技术》课程标准(红色为已修改好的内容)课程名称:工厂供配电技术代码:总学时数:100学分数:3适用专业: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一、课程的性质《工厂供配电技术》是我院基于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群建设的覆盖专业《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核心课程,是我院校企合作专业开发中由岗位技能决定的岗位能力培养课程。
该课程是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中级、高级与技师三个层次学生的定岗实习模块中的重要内容,也是顶岗实习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培训的主要课程。
本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习操作为主、理论教学为辅、集理论与实习一体的专业实习课程。
该课程学习领域是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的核心技能之一,学习内容包括工厂供配电系统分析;负荷计算和变压器选择;短路电流分析;电气设备选择与维护;输电线路敷设、选择与维护及供电安全技术。
学生通过对各学习模块的学习,能熟练掌握工厂供电系统运行维护及供电安全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从事工厂供电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奠定基础。
本课程实习性较强,学习时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在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实训、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与制作、电气测量与实训、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及PLC 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等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并为后续课程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维护、继电保护与二次回路、电气运行与管理技术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开设及课程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按照职业岗位标准和工作内容的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厂变配电工,维修电工岗位中级、高级与技师和电气安装工中级、高级与技师的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必备的职业素养。
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供电系统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从而为学生面向电力供应和工业企业从事供配电设施的设计、维修、改造、安装、调试、制造和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设计思路1、充分利用“顶岗实习”,促进学生参与体验性学习在教学中增设学生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
将学生安排在兰州石化公司电气车间、仪表车间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
通过顶岗实习,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工程实习,亲身体验课程在工程中的应用。
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从而获得实在有用的职业技能。
2、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与企业的深度合作, 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导向, 通过参观学习、现场实操及实习进行全过程地学习,掌握变频器的运行、安装检修和试验技能。
3、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行为引导型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组织讨论,由学生6-8人组成的讨论小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先由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最后由老师进行讲评,各组同学自评和互评。
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探索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
4、企业兼职教师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在课堂教学设计中,部分内容由企业兼职教师承担,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开拓了眼界,也及时带来了现场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工作方法,避免教学与应用的脱节。
5、课程内容、考核内容与职业技能证挂勾由于本课程是电气维修工、电气安装工等的职业技能证的课程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借鉴考证培训教材,在习题设置及考试内容中注意采用技能考试的试题形式,以利于学生考证,提高考证通过率,为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基本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电力系统的组成及其额定电压的规定,明确电能质量对企业生产的影响;2)熟悉工业企业变配电系统的运行方式和企业对变配电系统的要求;3)明确工厂电力负荷的分类及对供电的要求,掌握工厂电力负荷计算的方法;4)掌握工厂变配电所主接线的基本形式和倒闸操作的技能,了解工厂变配电所运行维护的项目和设备检修试验的基本要求;5)掌握电力系统稳定、安全运行的方法,掌握继电保护的措施、原理及其整定计算;6)掌握二次回路的接线和接线图;7)了解供电系统自动装置的用途和原理;8)掌握变配电系统运行、施工、维护与检修相关的技术;9)明确变配电的节能方法和措施;10)了解照明设计的原则,熟悉照明器具的选用和布置;11)熟悉企业对防雷的要求,明确其安全措施。
2、技能目标:1)具有安全操作、安全供用电方面的技能;2)能够熟练的进行供电系统的分析与接线;3)能够正确进行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的接线与整定;4)具有工厂供电系统用电负荷的统计与计算的能力;5)具有对供电系统的设备、电缆及变电所高低压电气设备的选型、安装、使用、测试、运行维护和常见故障分析处理的能力。
6)使用兆欧表、接地电阻测量仪对设备绝缘、接地电阻进行检查试验能力7)对变压器进行维护、维修和检修能力8)根据系统需要,选择电气设备、线路的能力9) 工厂供电系统的设备、电缆安装、运行、维护的能力;10) 安全用电、计划用电和节约用电以及供配电技术管理技能;3、职业素质养成目标:通过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和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实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养成。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资料收集、整理能力与制定实施工作计划的能力。
(3) 绘图、识图与工艺文件理解能力。
(4)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的工作作风。
(5) 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6) 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
(7)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心和担当意识。
4、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掌握中、高级维修电工,工厂变配电工,中级、高级与技师电气安装工等岗位应知的理论知识,获取中级、高级与技师职业资格证书。
五、先修课程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实训、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与制作、电气测量与实训、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及PLC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
其中,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实训的学习为本课程的学习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与制作、电气测量与实训、电气设备安装与维修及PLC控制系统调试与维护为本课程的器件分析、原理解释以及系统构成提供理论支撑。
1.与前续课程的联系《供配电技术》学习领域是供用电技术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程。
它是对前续学习领域电工基础知识与实训、电子技术基础知识与实训、电机与变压器检修与制作的直接应用,同时也是对前续理论知识的巩固、延伸和发展。
2.与后续课程的联系该学习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后续课程主要是《继电保护》、《二次回路及运行维护》。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工厂供电系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技术技能,为后续学习领域打下专业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1、课程主要内容说明本课程一体化教学时数为100学时。
针对相关职业岗位要求的知识、素质、能力等内容,有选择性的安排教学内容,并在学时安排上突出重点与难点内容,详细安排见“课程内容安排”部分。
在整个课程安排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2、课程组织安排说明传统教学体系是先按教材章节的顺序进行理论教学,然后考试,再进行课程设计及实习。
总的理念是理论指导实际,先灌输课堂知识,期望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然后再通过各种实习环节,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该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及理论与实习的结合。
现基于职业教育的项目教学法对传统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实现课程“教、学、做”于一体的课程设计组织目标。
以能力目标为指导,首先由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带领任课教师进入工业企业进行现场调研,与企业专家一起探讨学科特点及其对于从业人员的要求,制定相应的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专业及学科计划;其次将整个教学环节整合为四个项目模块,把实习环节拆分穿插在各项目模块单元中,以工促学、以学带工、工学结合,以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各项任务来重新组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驱动,以实训为手段,使得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进行实习操作的同时,更加明确企业对应岗位需求,有目的、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
3、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情境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表七、教学方法由于要体现本课程的“先进性、创新性、实习性”,并且适应企业岗位序曲,要求在进行课程设置时:以基本理论为基础,以器件选择、校验为重点,以分析为手段,以电气系统构成为归宿,并且要涵盖效率与节能、谐波分析与抑制、功率因数与校正、电能质量控制与管理等内容。
因此需要将课程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应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核心技术对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的工作过程应用任务驱动法、实物教学法、项目导向法、头脑风暴法、案例分析法、仿真训练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行动导向法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做”的有效统一,实现学生学习中心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达到“授之渔”的教学目标。
八、教学评价建议1、期末考核评价及方式期末要求学生参加统一知识闭卷考试,和实操考核。
知识闭卷考试主要考查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
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扎实掌握每一部分的知识点,“不留死角”,减少期末“突击压题”意图。
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实操考核占70%2、教学过程评价由于本课程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进行,因此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针对每一个具体的项目设置不同的考核方法,同时各考核项目在总体考核中所占的百分比有所不同,突出体现各项目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
3、课程成绩形成方式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强调技能操作,体现综合应用能力。
其中,形成性考核占70%,终结性考核占30%。
具体考核内容分配如下:1)形成性考核平时成绩(20%):考勤5%、学习态度5%、课堂提问5%、思考作业题完成质量5%。
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
单项项目成绩(40%):安全意识5%、合作意识5%、操作技能15%、单项项目报告5%。
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综合项目成绩(10%):综合项目报告10%。
培养学生自我展示能力和工程文档撰写能力。
2)终结性考核期末考试(30%):基本理论储备。
培养理论素养,为可持续性发展创造条件。
分注: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害的项目计0分九、课程主讲教师和教学团队要求说明本课程的主讲教师为电气工程系专业教研室教师。
该教学团队学历层次较高,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相对较高,治学严谨,同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水平,是一支优秀的具有凝聚力的教学团队。
1.具备电气类专业专业知识,尤其是具备电气工程制图、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供配电系统运行与管理等综合知识的能力。
2.具备现场工作的经历,具有供电设备运行管理的经验。
3.具备中级及以上的教师或工程职称的证书,具备双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