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区域物流战略
区位导向型物流产业集群
企业为了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而形成的物流产业集群 称为区位优势导向集群。物流的发展受制于区位条 件、经济条件、交通条件等,所以一些物流企业以 如在苏、锡、常高新技术密集的地区, 区位优势作为企业选址的主要因素,从而导致了大 目前已有苏州高新物流、苏州新加坡工 业园园区物流、无锡高新物流及常州新 量的物流企业的集中在某一地方的发展。这些区位 区物流。 优势包括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 原材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 输枢纽地等。
而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的程度 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讲,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以极 化效应为主,而随着增长极的发展,极化效应会 逐步削弱,扩散效应会逐步加强。
查询:增长极理论在我国的应用
三大经济增长极的快速发展 1、“长三角”经济圈的现状、特征及其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效应 2、“珠三角”经济圈的现状、特征及其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效应 3、环渤海湾经济圈的现状、特征及其在 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增长极效应
区域物流模式
1 基于产业聚 集区的区域 综合性物流 模式 2 基于产业链 (集群)的 区域供应链 一体化型物 流模式 3 基于区域货 物中转枢纽 的多功能服 务型物流模 式 4 基于区域交 易市场的商 贸型物流模 式
如:高新技术开发区 如:增城东部汽车工业园
如:港口 如:农产品交易市场
(一)基于产业聚集区的区域综合型物流模式
垂直型集聚的物流产业集群
协作型集聚的物流产业集群
二、区域物流战略分析
一、内部条件分析
(一)要素优劣势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区位条件 (2)区域产业结构 (3)区域综合实力
2.区域物流发展状况
(1)物流需求规模 (2)物流基础设施 (3)物流企业状况 (4)区域物流人才
点轴理论
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和生产轴理论的结合 点:产业集聚于“点”,表现为“城镇” 轴:联系点、沿轴扩散,表现为线状设施 “点—轴系统”:区域发展的最佳结构。
“点—轴系统”是区域发展的最佳结构。
(1)方向性和时序性。空间和时间上动态连续特
征,使极化能量摆脱单点的限制走向整个空间的第
国内
陆大道:在吸收前人经验基础上,把‘点”、“ 轴” 要 素结合在同一空间开发范型中, 运用网络分析方法, 把国 民经济看作由点、轴组成的空间组织形式, 提出了“点轴 开发理论”。 强调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上的组织形态,由点到轴最终发 展到集聚区的空间扩散过程和扩散模式。 点-轴开发成了“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空间发展战略的主 体思想。
(2)点——轴开发理论
随之产业和人口将会向交通干线聚集,使交通干 线枢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而沿线则成为经济 增长轴。在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部 分的生产要素会在“点”上集聚,并通过线状的 基础设施联系,在一起形成经济发展的“轴”。
(2)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十分重视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和交通条件, 认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点轴开发的推动作 用要远远大于单纯的增长极开发,而且对于区域 经济的协调发展十分有利。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生产力的布局和区域经济的开发基本上是运用点 轴开发的战略模式来逐步展开的。
新的经济增长极在中国出现并逐步 成长起来
1、以沈阳为中心的东北经济增长极 2、以武汉为中心的中部经济增长极 3、以西安为中心增长极的西北经济增长极 4、以重庆-成都为中心的西南经济增长极 5、以广西为中心的北部湾经济增长极
(2)点——轴开发理论
国外
最初是由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来的。 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展的波兰国家级规划中,曾把点轴开发模式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S S
S
轴辐式原理图
(3)网络开发理论
在此基础上,网络开发理论还强调:增强增长极 和整个区域之间交流生产要素的广度与密度,促 进地区经济,尤其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同时,还 可以通过网络的外延,加强联系区域外其他的区 域经济网络,以求在更大、更广的空间范围内, 将更多的生产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促 进经济在更广范围内的发展。
一步。
(2)过渡性。“由点而轴,由轴而面”,多个点
轴的交织就构成了网络,是网络形成的过渡阶段。
长三角点轴系统形成的机制分析
区内的超大城市上海产业转移的动力强劲, 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扩散力;长三角 城市群是世界六大城市群之一, 城市密度大, 城市化水平较高; 长三角地区交通发达, 区域可达性好, 已经形成了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 等现代交通方式的综合运输体系; 沿沪宁铁路、沪杭铁路、宁启铁路、长江等交通干线已经形成了线状产业带, 具备了更高层次的扩散和集聚。
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区域内产业聚集区各产业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为各 经济技术开发区
产业组织的供应链物流活动提供终端物流配送服务,为 其提供区域性物流服务的现代物流模式。
在空间布局上,以产业聚集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为基础, 以交通条件为依托进行空间布局。
集群企业应自营物流还是寻求外部物流合作,取决于两 个因素(即物流对企业的关键程度与企业管理物流的能 力)的平衡。 eg.戴尔
(1)系统化、信息化和标准化 (2)综合性物流服务成为趋势 (3)电子物流需求强劲 (4)绿色物流成为新增长点
二、区域物流战略分析
二、外部环境分析 (二)挑战 1.区域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带来的挑战 2.物流发展环境制约
(1)物流体制方面的障碍 (2)物流政策环境的影响 (3)物流市场信用机制的挑战
三、区域物流战略综合分析
S.Strength W.Weakness O.Opportunities T.Threat 优 劣 机 威 势 势 会 胁
三、区域物流战略综合分析
内部 优势与劣势 外部机 会与威胁
外部机会(O) 1. 2. 3. 4. 外部威胁(T) 1. 2. 3. 4. 内部优势(S) 1. 2. 3. 4.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内部劣势(W) 1. 2. 3. 4. WO战略(扭转型战略) 利用外部机会, 克服内部劣势。
应 用 研 究
20
(3)网络开发理论
网络开发理是点—轴开发理论的进一步延伸。该 理论认为: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个地方 随着其所形成的增长极与增长轴影响范围的不断 扩大,将会在较大的区域内形成资金、商品、信 息、技术、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网,以 及相应的交通与通讯网。
S S S S
H
S
依附型物流产业集群
如德国大众汽车、戴姆勒~ 克莱斯 物流产业是第三产业,它为其他产业提供物流服 勒、化工企业BASF等在物流园区 务。有些物流企业会以其客户所在地作为自己的 安置生产厂区,由物流园区中的物 流企业为其提供零部件、原材料、 选址依据,这样依附于制造业或商业等发展的物 装配以及产成品的加工配送 流集群成为依附型的物流集群。这类物流集群一 般与其它产业结合形成产业链共生关系,从而共 同发展。并且,为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政府可 能会引进物流产业作为支持产业,形成与其他产 业相结合的物流产业集群。
理 论 提 出
11
理 论 核 心
12
(2)点——轴开发理论
点轴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该理论在 重视“点”即增长极作用的同时,充分强调“点” 与“点”之间的“轴”,主要为交通干线的作用。 该理论认为:随着以公路、铁路、河流航线为 主的重要交通干线的开辟,连接区域间的人流和 物流将迅速增加,随之带来生产与运输成本的降 低,从而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优良的投资环境。
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物流中心
(二)我国各区域物流发展普遍存在的劣势
1.粗放经营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2.大量潜在物流需求仍未释放 3.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突出 4.区域物流专业人才匮乏
二、区域物流战略分析
二、外部环境分析
(一)机遇 1.国家宏观政策影响 2.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
(1)增长极理论
1、增长极理论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理 论为出发点。 2、增长极具有两种作用,即极化效应与扩 散效应。 3、增长极的形成有赖于多种客观条件。
(1)增长极理论
扩张扩散 重新区位扩散 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资金、技术、人才 等级扩散 等各种生产要素向中心或极点聚集; 扩散效应主要体现在生产要素向外围的转移。
长三角地区
长三角区域公路、铁 路、航运和空运等交 通运输网络十分发达, 经济总量逐步上升, 使得物流业的业务也 在不断持续增长。长 三角周边港口、高速 公路、内河及物流管 理信息平台等物流基 础设施建设呈现出快 速发展趋势,并且正 在着力建设以港口为 战略合作重点的区域 一体化大物流。
区域物流量大
(二)基于产业链(集群)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 型物流模式
基于产业链的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型物流模式, 是区域内围绕主导产业形成的产业链,它具有相 对稳定的供应物流关系。以此为背景所进行的区 域物流业物流活动应突出供应链物流活动的一体 化、准时化特征。 该物流模式对物流活动的准时化要求非常高, 对物流信息的质量的把握是该模式运作的关键, 配送路线、配送数量、配送时间有着严格、准确 的规定和标准,道路的条件是该模式有效运行的 主要环境条件。
(4)产业集群理论
最早用“cluster”来描述产业集群现象的是哈佛 商学院的波特教授,他对产业集群进行了定义: 产业集群是在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 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的 供货商、服务的供应商以及政府和其它相关机构 (如大学、规则制定机构、智囊团、职业培训机构 及行业协会等)构成的产业空间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