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记者招待会: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2年10月8号
德国皇家科学院已经决定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半共同颁发给雷蒙德.戴维斯(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天文系)和小柴昌俊(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

因为他们对天体物理开创性的贡献,特别是对宇宙中微子的探测。

另一半颁给里卡尔多.贾科尼(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公司)。

因为他对天体物理开创性的贡献,引致宇宙X射线源的发现。

两个宇宙新窗口
地球处于宇宙粒子和其他形式射线的连续流量的路径中。

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用这些非常小的宇宙组成部分来增加我们对大尺度的理解:太阳,恒星,星系和超新星。

这个新的知识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

早在1930年沃尔夫冈.泡利(1945年诺贝尔奖得主)预言了这种叫做中微子的神秘的粒子,但是用了25年才证实了它的存在(被莱茵斯证实,1995年诺贝尔奖得主)。

这是因为形成于,太阳和其他恒星中发生的氢转化为氦的聚变过程中的中微子,几乎不与其他物质反
10个中微子经过我们,而我们注意不到。

雷蒙德.应,因此很难被探测到。

例如,每秒有12
戴维斯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探测器,一个放置在矿井中的装满600吨液体的巨大的槽。

在过去的30年里,他成功的捕获到来自太阳的总数为2000的中微子,而且因而可以证实聚变提供了来自太阳的能量。

由小柴昌俊领导的研究小组,用另一个叫做神岗核探测实验的巨大的探测器,证实了戴维斯的结果。

在1987年2月23号,他们也探测到了来自一个遥远的超新星
10个中微子中的12个。

戴维斯和小柴的工爆炸产生的中微子。

他们捕获了经过探测器的16
作引起了没有料想到的发现和一个新的深领域的研究,中微子天文学。

太阳和所有其他恒星在不同的波段发射电磁辐射,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有,例如,X射线。

为了调查被地球大气吸收了的宇宙X射线辐射,有必要在空间放置仪器。

里卡尔多.贾科尼建立了这样的仪器。

他第一次探测到了一个我们太阳系之外的X射线源,而且第一个证实了宇宙包含X射线光背景辐射。

他也探测到了现在大多数天文学家认为包含黑洞的X 射线源。

贾科尼建立了第一个X射线望远镜,提供我们全新的清晰的宇宙图像。

他的贡献奠定了X射线天文学的基础。

雷蒙德.戴维斯,1984年(87岁)生于美国华盛顿特区,1942年获得美国康涅狄格州耶鲁大学化学博士学位。

现为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和天文系的名誉教授。

小柴昌俊,1926年(76岁)生于日本本州岛丰桥。

1955年获得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博士学位。

日本东京大学国际基本粒子物理中心名誉教授。

里卡尔多.贾科尼,1931年(71岁)生于意大利热那亚。

1954年获得米兰大学博士学位。

美国华盛顿特区联合大学公司的主席。

奖金总额:1000万瑞典克朗。

戴维斯和小柴分享一半,贾科尼得到另外的一半。

杨冰(200911161018)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