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5文化创新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专题25文化创新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专题25 文化创新【梳理夯实基础练习】——课前填写落实温故知新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________。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2)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①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②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答案】文化创新社会实践2.文化创新的意义(1)推动________的发展。

这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2)促进________的繁荣。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重要保证。

【易错提醒】文化创新的意义包括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二者角度不一样,前者是从实践的角度,后者是从文化自身的角度谈文化创新的意义。

【答案】社会实践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富有凝聚力3.文化创造的主体:________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__________的主体。

【答案】人民群众文化创造二、文化创新的途径1.根本途径:立足于________,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________。

【答案】社会实践根本途径2.基本途径(1)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要求:不能离开________,空谈文化创新;体现________,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①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②要求: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______________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________;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传统文化时代精神世界优秀文化有益成果以我为主为我所用3.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1)文化创新须处理好两种关系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________、民族文化与________的关系。

(2)文化创新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克服“守旧主义”和“________”:一味固守本民族________,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________的倾向。

②克服“______________”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________,根本否定________的倾向。

【答案】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封闭主义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民族虚无主义外来文化传统文化【易错提醒】注意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和基本途径不同。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只能是社会实践,这也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从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角度讲,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二是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讲,要吸收、借鉴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易错全面排查练习】——易错清零演练修正思维【易错点1】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1.由山东省吕剧院创作演出的吕剧《百姓书记》取材于县委书记王伯祥的真实经历,用戏曲艺术特有的形式,塑造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县委书记的形象,极大地感染了现场的观众。

吕剧《百姓书记》的成功说明( )A.文化创新要立足于社会实践B.艺术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D.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答案】A【解析】吕剧《百姓书记》取材于真实生活,故A符合题意。

C、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不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故B表述有误。

【易错知识点分析】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文化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文化创新靠的并不是创作者的灵感,而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易错点2】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2.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果,但在强势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下列对文化创新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②文化创新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③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A.①②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A【易错点3】混淆文化创新的源泉、根基、渊源和主体3.(2015·太原质检)中国既是茶的故乡,又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人们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包括茶俗、茶礼、茶艺、茶道和茶理等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茶文化。

茶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着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这说明( )①文化引导和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②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④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文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形成了茶文化,体现了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主体,②③应选。

【易错知识点分析】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根基是传统文化,渊源是一切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易错点4】借鉴和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就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4. (2015·山东省菏泽一模)《小苹果》因极具特色的复古曲风、动感韵律与朗朗上口的歌词,成为新一代神曲,风靡全球。

与之同时,源于韩国授权的《爸爸去哪儿》也火爆荧屏。

这启示我们繁荣我国文化应()①加强交流,积极引进外来文化②注重包容性,相互借鉴,求同存异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断创新④尊重多样性,文化先是民族的,后是世界的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答案】B【易错知识点分析】(1)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充分借鉴和吸收人类的有益成果,博采众长。

因此,题中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2)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也是实现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

因此,题中观点是片面的。

(4)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化作品,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易错点5】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或照搬或坚决抵制5.(2015·杭州模拟)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认为,中医走出去的方向是立足国学、走向科学。

中医一方面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不能固步自封,要努力与现代科学相融合,积极借鉴西医的有益成分。

这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必须(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②西学为体,中学为用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求同存异,兼收并蓄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如何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但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①③④观点正确;②观点错误。

故本题选C。

【易错点6】不能正确处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6.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时说:“此所为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段话告诉我们对外来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必须( )A.坚持拿来主义,全盘吸收B.坚持排外主义,全盘否定C.辩证对待,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D.区别对待,吸收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文化【答案】C【解析】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既不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否定,应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故A、B、D 错误,只有C正确。

【典题探究变式练习】——课堂讲解针对提高训练(考虑讲练结合,所以这个环节的题在讲部分也有,老师们可以灵活使用)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典题探究】【例1】(2015·茂名二模)春节燃放爆竹是中华民族辞旧迎新的习俗,然而因春节期间全国各地雾霾天气频现,放鞭炮习俗再一次引起了人们争论。

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爆竹文化是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批判继承②爆竹文化应与时俱进,推进爆竹文化的创新③尊重民风民俗,加强管理,正确引导④放鞭炮污染环境,属于落后文化,应该取缔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答案】B【变式精练】1. 直板左推右攻是中国乒乓球的传统打法。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直板左推右攻的打法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欧洲人强有力的弧圈已经狠狠地压制住了中国人的反手。

反手技术的落后,迫使中国队不得不寻找直板反手的新技术。

于是,直拍横打的技术应运而生。

材料说明( )A.先进文化也必然会走向落后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C.文化创新的灵感来自于实践主体D.社会实践为文化创新提供资源【答案】B2.“作家深入群众,转变立足点,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打成一片”,这是因为( )A.文化最终是为劳动人民服务的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C.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文化D.劳动人民有着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答案】B【解析】作家要深入群众,与劳动人民打成一片,因为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选B。

A项体现不出来,C、D项观点是错误。

3.(2015·浙江金丽衢十二校联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据此文艺工作者要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就必须()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②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③要结合时代条件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A.①③ B.②③C.②④D.①④【答案】D【解析】“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这说明文艺创作要依靠人民,要为了人民,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从人民群众丰富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作品要反映人民的根本利益,虚心向人民学习,所以①④符合题意;②强调如何对待外来文化,③强调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而题意强调的是文艺创作依靠人民群众,所以排除②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