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有感
白水湖学校陈佳拿到朱永新老师主编的这本《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箴言》时内心十分窃喜,因为最近对朱永新老师的著作比较痴迷,他发起的新教育实验那么让人心驰神往。
而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入行必读前十,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不仅在苏联和中国及至世界都影响深远。
我想这本书无疑也是朱永新老师对超级偶像苏霍姆林斯基的致敬。
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撰写了41部专著,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因此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本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
读本书感受最大几点记录如下:
一、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所指的“全面发展”,首先包含有多方面发展的意思,就是要求必须使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都是不可以的。
其次,它更体现着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即明确要求各个方面需要发展到何种程度,这是全面发展的重点所在。
关于多方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纳入了“和谐发展”的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互相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
同时他又阐述了人
与外在客观世界以及内在的自我世界内部的和谐。
他指出:“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意志力、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的表现和显示。
”关
于各个方面发展到何种程度,他认为是因人而异。
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明确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陷入狭隘的“全面发展”观之中。
他说:“全面发展的思想是跟样样都做而又
不求甚解是毫不相容的。
”全面和谐发展是对每一个受教育
的人的共同要求,可以说是共性教育,而各种才能、兴趣、天资、倾向充分、圆满地发挥是因人而异的,可以说是个性教育。
共性教育不但不排除个性教育,而且还必须有赖于个性教育去充实去完善去提高。
个性教育也不仅不排斥共性教育,而且它必须以共性教育为前提为后盾为基础,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与发挥。
二者只能是和谐相助的关系。
可见,“个
性发展”、“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这一主体所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统一体。
二、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有精辟的论述:“所谓自我教育,就是用一定的尺度来衡量自己。
”“严格地说,自我教育就是从这里开
始的;让一个人去关心另一个人,力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好的东西在另一个人的身上表现出来。
”“全部问题就在于要能够强制自己。
”“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可能有自我纪律。
”概括地讲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有自我认识,能够自己安排自己的事,能够强制自己,战胜自己,能够主动去关心别人,才是真正地开始了自我教育。
授人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教人以渔,终生受用不尽。
和智育要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一样,德育要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教育,有人曾说,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德育的金矿。
开启这个金矿的金钥匙是什么呢?是强调学生要慎独和自律。
在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和领导千万不要故意地、人为地做出教训人的样子,应启迪学生心智,让他主动、自觉、独立地而不是被动、强迫、依赖性地做事情,让他做德育的主人,而不是当奴隶。
教师不可能替学生解决一系列他们将来要解决的问题,能做的也是应该做的只能是帮助学生夯实正确的思想道德基础,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教会他生活,教育会他做人。
三、阅读观: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
阅读是发展学生心智的主要方法。
发展学生心智和思维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作业练习、实践
探索等等。
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必须交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
他认为这种读书生活不仅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因为一个人可能以“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却未必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
他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自我教育从读一本好书开始。
尤其是英雄人物传记更能激发青少年进行自我教育。
青少年在阅读英雄人物传记时,必然会被他们的道德美所吸引、震撼、赞赏和摹仿;必然会用英雄人物的眼光来看自己,用英勇行为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必然会自己对自己谈话,诉诸自己的良心,为自己的错误而感到悔恨,为自己的命运而感到激动——这就是真正的自我教育。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就对知识冷漠起来,智力下降,头脑不灵,变成学困生了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不会阅读的缘故。
反之,有些少年在家庭作业上下的功夫并不大,但他们的学业成绩却不差,这常常是他们有较好的阅读能力的缘故,因为好的阅读能力会促进智力的发展。
有些教师认为,要减轻学习困难,只要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什么东西,以免分心。
而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
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
他就越需要阅读。
阅读开始得越早,读书越多,阅读时思维过程越复杂,智慧力量越活跃,对智力发展就越有补益,解决困难的能力就越强。
谁不善于阅读,谁就不善于思维。
不会思维是学困生的致命弱点。
总之,在当下这个“功利主义绞杀希望之藤”的教育现实下,追寻教育真谛,探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十分必要也非常迫切。
希望他的教育智慧,能给我当下的教育活动以启示和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