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202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

2019-202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1

2019-2020年高考政治知识点复习教案 1【考纲考点解读】明确考纲(1)货币的本质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金属货币与纸币(2)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货币与财富结算与信用工具外汇和汇率课程标准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备考指要近几年高考题来看,本课内容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从知识上看,命题点主要有:(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2)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3)汇率变化及其影响;从能力上看,注重考察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并能灵活运用本专题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12年高考本课命题依然会以选择题为主,并且可能会结合2011年国家遏制物价上涨、治理通货膨胀的知识点进行考查。

另外运用商品的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重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必要性也会是考查热点。

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能识记并理解本课基础知识,并结合国家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热点问题,学会分析运用。

【考点精讲精析】考点1货币的本质一、知识梳理1.商品的基本属性(1)商品的基本含义。

①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解题警示:判断商品的客观依据是一定要满足“劳动产品”和“用于交换”这两个条件。

(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商品的质量、性能、花色、品种等方面的性质都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在量上不能比较,这是不同商品需要交换的原因。

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独有的,其他物品也有使用价值。

②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详见思维拓展)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

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

也必须支付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的实现。

【重点难点】要正确理解价值概念:要明确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的。

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

不同的劳动所用的工具、原材料、生产方式、方法等均有不同,从此意义上看,人类劳动是有差别的。

但不同的劳动在生产过程中都耗费一定量的体力和脑力,单纯从劳动力的耗费上看,人类劳动所耗费的都是劳动力,所以并无差别。

我们就把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做商品的价值。

因为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所以不同的商品价值大小是可以比较的,这正是不同商品之间相互交换的根据。

价值体现了劳动者互换劳动的关系,故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要明确价值是商品特有的也是共有的属性。

不能认为只要是劳动产品、凝结了劳动就形成价值。

这是因为,一方面商品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关系,价值只有在商品交换中才有意义,所以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即商品才有价值,故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另一方面,凡商品都有价值,故价值也是商品共有的属性。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这是因为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由其价值属性决定的。

【误区警示】(1)使用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是购买者的目的所在。

注意: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2)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

注意: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但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身上耗费多少劳动,没有价值,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不是商品。

;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没有价值,不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劳动产品,用于交换,有价值,才是商品。

(3)使用价值不同是不同商品之间能够交换的原因。

注意:不同商品能交换的原因是因为都具有价值。

(4)价值是使用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前一句颠倒了二者的关系,只有在商品中二者才是不可割的。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其产生经历了四个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2)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基本职能(1)价值尺度①含义: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原因:之所以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的高低与商品本身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2)流通手段①含义: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

③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的关系: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正是由于有了货币,才有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而货币在这个流通过程中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

(3)货币的其他职能①贮藏手段。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现实的、足值的货币。

只有金银铸币或金银条块才能执行。

②支付手段。

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付款的延期或不同步。

③世界货币。

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

(4)商品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商品的价格就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的高低归根结底是由价值的大小决定的。

4.金属货币与纸币(1)金属货币。

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纸币。

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优点: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

发行与流通: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

【重点难点】要全面理解纸币及其本质(1)纸币的产生与货币的演变。

货币出现以后,推动了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金属货币最初是以金银条块的形式流通的;而后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与面额价值的铸币;后来有产生了作为价值符号的纸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

即:金属货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2)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纸币本质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一是发行主体是谁,我国授权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发行纸币。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二是现在强制使用,主要是讲纸币的推行是以国家强制力和国家信誉为后盾的,国家以前强制使用的但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则不能在市场上流通。

例如,1948年发行的人民币现在就不能使用了。

三是价值符号。

“纸币只按照它所代替的金属货币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本身没有其票面代表的价值,但具有使用价值。

纸币不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纸币自身没有价值,不能直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在现实生活中,注:纸币的面值(面额)≠纸币的购买力(纸币代表的价值,或者实际能购买商品的能力)。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时,纸币贬值,纸币的面值大于纸币的购买力;通货紧缩时,纸币升值,纸币的面值小于纸币的购买力。

(3)货币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多,就会引起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纸币发行量过少,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商品价格总额用公式表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货币流通次数【易错易混点】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项目通货膨胀通货紧缩本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成因①纸币发行量过多;②纸币的流通速度过快;③社会需求旺盛;④成本上升等①宏观经济环境由商品短缺转为相对过剩,社会需求不足;②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③国外经济危机传导的物价下降等。

②影响适度的通货膨胀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但通货膨胀直接使纸币贬值,而居民收入水平没有提高,就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影响经济发展。

适度的通货紧缩可以挤去经济泡沫,抑制投资过热;通货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对居民生活有好处,但从长远看会严重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居民的消费心理,导致恶性的价格竞争,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对策一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二是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实行适度从紧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方针(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等措施。

可采取扩张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综合运用投资、消费和出口等措施拉动经济增长,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特别需要靠扩大内需的方针。

备注①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

②通货膨胀是宏观上的卖方市场;但卖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卖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①通货紧缩导致物价下跌。

物价上涨有多种情况、多种原因,所以物价下跌不一定是通货紧缩。

②通货紧缩是宏观上的买方市场;但买方市场有宏观、微观之分,所以买方市场不一定就是通货紧缩。

联系①它们都是由于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实质与原因)。

②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③都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与结构优化(对策)。

二、典型例题1.(2010·安徽卷)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这说明(A)A.商品生产者需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B.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就是失去了使用价值和价值C.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必须是观念上的货币D.回避作为一般等价物在物物交换中起决定作用【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商品属性的理解运用能力。

因为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实现“商品—货币”的转化,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商品生产者就会赔本、破产,故A 项正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