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创新教法的思考与实践
发表时间:2013-04-22T14:55:13.4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3月总第79期供稿作者:◆陈杰[导读]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艺术专业知识,可通过观看文艺演出、阅读艺术书籍、请教专家等途径加强艺术修养。
“
◆陈杰沈阳市外事服务学校110003
摘要: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
构建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桥梁,其依据是利用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激发学习文化的兴趣,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其做法是结合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习内容,语文与音乐、舞蹈、美术、戏曲、表演相衔接,要求教师开拓创新。
关键词:创新语文教育艺术教育衔接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我们的立党治国之本。
当代著名哲学家恩思特·卡西尔在《人论》中说:“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的人性是人的无限创造性,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发掘人创造文化的潜能,增强人创造文化的作用。
”“腹有诗书气自华”,丰厚的文化底蕴是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需要,文化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们从小学习专业、练习专业,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文化学习存在轻视心理。
这给文化教学的顺利推进带来了困难,也对文化课的创新提出了要求。
针对这种状况,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出了“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相衔接”的素质教育之路。
其依据是利用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激发学习文化的兴趣,因材施教,提高学习效率;其目的是立足学生长远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艺术人才。
一、语文与音乐衔接。
形式多样,有名曲导入、演唱歌曲、播放教学唱带、配乐朗诵等。
教学内容适用于诗歌散文教学,教学对象侧重于音乐专业学生。
名曲导入:在02声乐班讲《我与地坛》,师生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探讨音乐内涵,由此引出对不屈服于命运的残疾作家史铁生的介绍。
演唱歌曲:利用学生喜听爱唱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
教材中有些诗词被谱曲传唱,如李煜的《虞美人》,可直接拿来学唱。
演唱歌曲可套用或创作,鼓励学生将优秀的音乐作品(曲)直接套在诗词上或自己谱曲。
演唱歌曲可调整学生的情绪状态,使其入情入境。
二、语文与舞蹈衔接。
针对诗、歌、舞同源,三位一体的特点,对舞蹈专业学生可侧重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韵律感、节奏感;要求学生口头或书面表达对舞蹈作品的理解;鼓励学生用舞蹈动作表现课文内容;和高年级的学生一起探讨“舞蹈精神”。
例如:学习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中的写景名句“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我启发学生用动作指示加强背诵。
同学们跃跃欲试,分别指眉、拍脸、作喝酒状,轻抚衣襟,课堂活跃起来。
学习写心情的句子“则心飞湖上”、“已不觉目酣神醉”,我要求学生用眼神传达急切向往或欣然陶醉的不同感受,同学们积极参与,当堂成诵。
三、语文与美术衔接。
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教学可侧重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以及“诗中有画”的诗歌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师应注重对美学规律的探讨,可用“绘画法”辅助教学。
方法有两种:一是教师用简笔画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充分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或课上口头描绘图画(虚画),或课下亲自动手绘制图画(实画)。
如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要求学生画湘江深秋晚景图,试图将诗人的豪情融入画中,引导学生注意近景远景的层次、虚实的处理、色彩的搭配、动静的结合,强调画中显志的特点。
四、语文与戏曲衔接。
可从三个方面着手:1.课文篇目选择结合专业。
教学中侧重小说、剧本、与演出剧目有关的文言文的教学,如《雷雨》、《窦娥冤》、《鸿门宴》、《长亭送别》等。
这些课文要精讲,以加深学生对演出剧目的理解,丰富同学们的戏剧知识。
2.知识点确定要联系专业,与专业有关的精讲。
例如:执教《核舟记》,提醒学生,“卷端”指横幅的书画卷子的右端,“卷末”指横幅的书画卷子的左端。
舞台表演中看横幅的书画,应该是从右向左的顺序,并做示范。
3.课堂举例宜结合戏曲专业。
学习《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与实》,让学生看折子戏《拾玉镯》,领会“戏曲的布景是在演员身上”。
舞台上无鸡,却让观众感觉演员在赶鸡;舞台上没有门,观众却看见演员在开门关门;演员手里没有针线,观众却知道她在刺绣。
正是因为没有更多的道具,留出空虚让人物表现剧情,才充分展现了演员技艺的高超,取得了“实景清而空景现”的艺术效果。
五、语文与表演衔接。
青少年学生活泼好动,有一定的表演才华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表演进课堂,因材施教,扬其所长,能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
表演要求:依据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可灵活发挥。
例如在02歌舞班,学习《阿房宫赋》,为了让同学们产生学习兴趣,我让同学们自读课文后表演秦宫人的生活片段。
姚璐、张宇等同学即兴发挥、载歌载舞,演成了音乐剧,演出了宫人的悲哀。
构建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桥梁,用艺术的琴弦拨动学生智慧的心弦,用先进的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关键是在二者之间找好衔接点。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艺术专业知识,可通过观看文艺演出、阅读艺术书籍、请教专家等途径加强艺术修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李文华《跨越时空真情关注》.《中华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第11期。
[2]杨建华《用歌唱将诗词长留心间》.《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