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1) 》课程辅导·黑色幽默·《第二十二
条军规》分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海勒的代表作, ”黑色幽默”流派的奠基作, 被西方评论界誉为”60年代最好的一部小说”, 已成为美国大学文科学生必读的经典作品。
小说以二次大战为背景, 描写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皮亚诺扎岛上的美国空军部队的生活内幕, 中心情节是飞行员轰炸手约翰?尤索林要求停止飞行复员回国的斗争经历。
空军大队指挥官卡思卡特一次次任意提高飞行员执行任务的指标, 致使飞行员们个个得了恐惧症。
尤索林为逃避飞行, 躲进医院装疯。
第二十二条军规规定, 疯子能够停止飞行。
但又规定停止飞行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 而军规的附带条件是凡能提出申请的就证明此人不疯。
因此她只能继续飞行。
她又寄希望于军规另一规定: 飞满32次的人可不再执行任务。
但在她飞满后, 卡思卡特又下达了新命令。
因为军规的附加条件是, 停止飞行前不能违抗上级命令。
她飞了70次后终于明白军规是个圈套, 是场骗局, 就驾机向中立国瑞典逃去。
小说自始至终都笼罩着”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阴影。
尽管它没有实在的文本, 但从尤索要的求生过程可知, 无论人们怎样挣扎总也逃不出它的钳制。
一次尤索林在已成废墟的罗马城里, 看见美国宪兵蛮横地把一些受难的女孩子赶出门外。
一打听, 原来是在执行
军规。
军规规定”她们有权利为所欲为”, 人们”不能阻拦她们”。
作家从社会生活和切身体验中发现, 无论战时战后, 美国人都处在一种不可捉摸又无所不在的异已力量胁迫之下, 岌岌惶惶而无可
奈何。
就虚构了”catch-22”这一寓言形象。
定名”军规”, 既使它更具令人畏惧的强制性, 又使它跟世界荒诞的极端—战争紧相
关联。
冠之以”第二十二条”, 则使它成为不存在的存在。
而”catch”的愿意就是陷阱、圈套。
小说把全部人物事件置于它的裹挟之中。
由于”catch-22”含有上述种种超乎常情常理的因素, 因此作品在问世之初, 一度使人大感莫名其妙。
但随之发生的越南战争所带来的混乱和疯狂, 使读者们立即认同了小说中所揭示的那个非理性、无秩序、梦魇式的荒诞世界, 从而破译了”catch-22”的内涵, 引起了灵魂的震动。
人们长期纠结心头而不可名状的一种感觉从中获得了顿悟: ”军规”就像灭绝人性的官僚体制, 也像统治世界的专制势力, 更像主宰普通人命运的荒诞力量。
因此, ”第二十二条军规”一词很快进入英语词典, 作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或”无法摆脱的困境”的代名, 在西方人日常生活中被普遍沿用。
作品的人物分别属于军事官僚集团和普通军人两大部分。
军事官僚集团操纵着第二十二条军规, 利用它制造悖谬来维护权威, 愚弄下属, 主宰普通人的命运。
特种警备司令佩克姆将军”是一个恶劣的家伙”, ”在一切重大问题上她都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别人的缺点相当敏感, 而对自己的缺点则熟视无睹。
她发现别人都荒
谬可笑, 惟独她是例外”。
她认为自己唯一的缺点是没有缺点。
她训诫下属时声明: ”凡是法律不禁止的事大家都能够去做。
而法律又没规定不许对你撒谎。
”
军事官僚集团利用战争满足私欲, 为求得个人的飞黄腾达, 置她人的生命于不顾。
飞行大队司令官卡思卡特上校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她冷酷残忍, ”是个有勇气的人, 不论有什么轰炸任务, 总是毫不犹豫地主动要求她的部下去执行”。
她公然宣称: ‘我对损失人和收音机根本无所谓。
”她患有精神分裂症, 性格十分矛盾。
她时常为自己36岁就当了上校指挥官而洋洋得意, 又常常为自己36岁才不过是名上校而懊恼沮丧。
为早日当上将军, 她自告奋勇地向联队司令官德里特将军讨来战斗任务, 利用军规, 一再增加轰炸飞行次数, 从40次一直提高到70、 80次, 甚至想提高到100、300次, 迫使飞行员们无休无止地去面临死亡威胁。
为了讨好佩克姆将军, 她命令随军牧师祈祷: ”让炸弹落得更加集中。
”因为佩克姆认为炸弹集中爆炸时拍的照片分外好看。
她也想借此机会把自己的照片同时登在《星期六晚邮报》上, 以扩大个人影响。
负责空军军官操练的谢司科普夫中尉是个战争狂人。
她好战成性, 大战爆发令她心花怒放, 她”颇为高兴, 因为战争使她有机会能够每天穿军官制服”。
她对战争的伤亡视若等闲, 觉得反正”每八个星期就有一批要进屠宰场被宰掉的小伙子落到她手里, 总是
一本正经地铁板着脸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为邀功晋级, 她一心想经
过阅兵式出人头地。
她不怕熬夜, 摆弄一套玩具士兵进行练习, 还赶着她老婆满屋兜圈子走步伐。
她绞尽脑汁想出一种”行进者最好不应挥动双手”的列队操练姿势, 企图用钉子敲进每个飞行员胯骨, 再用铜丝把手腕固定在钉子上。
她的设计在阅兵比赛中夺得锦标, 她被誉为”军事天才”而当了全军的中将司令官。
伙食管理员迈洛中尉是个战争暴发户。
她利用职权, 以采购名义调度飞机, 勾结军队上层人士经过贱买贵卖大量赢利, 后来发展成立了规模宏大、资金雄厚的跨国公司, 连德国政府也入了股。
她一面和美军当局签合同, 轰炸德军桥梁, 轰炸费由美军承担, 外加百分之六的利润; 一面和德军当局签订合同, 包打美国飞机, 高射炮火费由德军负担, 利润也是百分之六。
跨国公司的收音机在世界各地畅行无阻, 迈洛成国际上的头面人物, 身兼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首脑职务。
后来由于垄断市场。
囤积居奇, 她的公司濒于破产。
为了摆脱危机, 她竟然接受德军金钱, 调美国收音机把美军基地炸成一片火海, 造成严重伤亡。
她因此从德方获得暴利, 巨额款项除包赔美方损失, 抵偿投机失利的债务外, 还绰绰有余。
主人公尤索林是处于被主宰地位的普通军人的代表。
她本是个热情、诚实、富于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入伍初, 她把战争看成张扬正义维护真理的神圣事业, 空战十分勇敢, 出众完成飞行轰炸任务, 为此获得一枚勋章, 被晋升为上尉。
后来, 她在军营里听到的指挥官训诫是: ”除此之外, 别无选择……要么你拥护我们, 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