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复习之《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1、自然资源分类: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1)根据自然资源按利用分为:①土地资源、②水资源、生③物资源、④气候资源、⑤矿产资源。
(2)根据自然资源的性质可分为:①可再生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②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
(3)根据自然资源空间分布可分为:①气候资源、②海洋资源、③ 陆地自然资源。
2、气候资源及利用(1)气候资源的特点①气候资源是可再生资源;②气候资源的普遍存在性;③气候资源的数值;④气候资源有较大变率。
(2)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①气候资源与农业:A、气候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E、一地气候资源往往决定该地区的作物种类和种植制度。
②气候资源与建筑A、日照与街道方位:城镇街道宜采取南北方向和东西方向的中间方位,即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的夹角,以使街道两侧较好地、公平地获得光照。
E、风与城市规划。
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
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风向的市郊。
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③气候资源与交通A、公路、铁路设计要考虑暴雨及其引发的泥石流、大风出现的频率及冻土积雪的深度;E、桥涵、路基高低要考虑暴雨强度;C、机场选址,宜选少云雾和暴雨频率较少、风速较小、距城较远的地方。
④气候资源与旅游不同气候区域的气候景观的独特非凡性,如冰雕、雾凇、日光等。
3、海洋资源及利用(1)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①化学资源:海水中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
我国海盐产量居世界首位。
②生物资源:鱼、虾、贝、藻等,捕捞活动从近海扩展到世界各个海域。
③矿产资源:大陆架海底一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硫等;近岸带滨海区——砂、贝壳、金属矿;深海海盆——锰结核。
④海洋能源:优点:能量巨大,无污染,可再生。
缺点:密度很小,利用难度大。
具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和波浪发电。
(2)海洋渔业生产①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A、沿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浮游生物繁盛。
E、温带海域:鱼类饵料浮游生物丰富。
C、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饵料比较丰富。
②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渔场、秘鲁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
③主要渔业国:我国和日本等国家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3)海洋油气开发海上钻井平台是实施海底油气开发和勘探的工作基地。
(4)海洋空间利用①范围: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
②领域: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等。
(5)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①海洋运输的发展:从利用人力、风力,发展到大型集装箱货轮和巨型油轮的兴起。
②港口建设:A、有一个服务区,即腹地;E、有配套设备;C、高效率的运作服务。
(6)围海造陆:①作用: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②人工岛、海上城市。
4、陆地自然资源及利用(1)陆地自然资源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①在人类社会与陆地环境组成的系统中,陆地自然资源在协调系统平衡中起着核心作用。
②陆地环境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
人类通过对自然资源的获取和加工,使自然资源增值。
③人类主要是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环境发生关系的。
(2)陆地自然资源的特点①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②陆地自然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
③陆地自然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
④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3)土地资源①耕地:主要在温带湿润平原地区。
②林地:分布具有明显地带性规律。
(4)水资源和水能资源:①径流量:最丰富六国:巴、俄、加、美、印尼、中。
最多洲是亚洲;最少是大洋洲。
人均量最多洲是大洋洲、南美洲;人均最少洲是欧洲。
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问题。
②⑵水能最丰富的国家:中、俄、巴、美、加。
水电比重高的国家有:巴西;加拿大;瑞士、瑞典达。
委内瑞拉。
水能开发程度高的国家有:法、意90%;德、英80%;美、加40%。
(5)矿产资源:①世界主要矿产出产国:铁矿俄罗斯第一位,黄金南非占第一位,赞比亚、智利的铜矿,几内亚的铝土矿,马来西亚的锡矿、摩洛哥的磷酸盐等。
②煤矿:北半球亚欧大陆和北美洲中部。
中美俄最丰富。
南半球:澳、南非丰富,中国煤炭消费量最大③石油:中东石油储量比重(一半以上)④新能源核电最多国是美国,核电比重最大国是法国;地热能:冰岛:70%的人口利用地热采暖5、能源分类:⑴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①常规能源:大规模广泛应用,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等。
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占主要地位。
②新能源:目前技术水平所限,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等。
⑵按能源的形成和来源分类: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球内能):地热能、核能。
③来自天体引力的能量(日、月对地):潮汐能。
⑶按资源性质分类:①非可再生能源:各种矿物燃料、核燃料。
.••应该节约使用、综合利②可再生资源:生物能、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可以持续利用。
•••应该合理利用,保护和促进更新,最充分利用。
⑷能量是否转换分类:①一次能源:上述四种分类中除沼气外的各种能源。
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天然能源②二次能源:如:电能、煤气、焦炭、汽油、蒸汽、酒精、热水、沼气、液化石油气、激光等。
⑸清吉能源:指不污染环境的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风能、潮汐能、氢能、沼气等。
6、我国自然资源总体特征:总量丰富,品种齐全,人均占有资源量不足;分布不平衡,质量水平不高;浪费污染严重7、中国水资源:⑴水资源特点:①空间分布不均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②时间分配不均—夏秋两季多,冬春两季少,年际变化大。
⑵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办法:跨流域调水(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引黄入晋、南水北调);修水库等水利工程。
⑶华北地区供水紧张:①原因:A、工农业发达,用水量较大;E、人口稠密,人均占有量小(海河流域人均径流量200 多立方米,全国人均2240),供水相当紧张;C、河流径流量小,属于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②解决办法:A、合理用水(喷灌、打机井、种旱粮等),节约用水;E、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
C、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⑷南水北调工程:①东线: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长江水,沿着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和沿途河湖北上,逐级提水,在山东西部穿过黄河,顺势而下,进入河北再抵达天津、北京。
②中线:由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引水,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经郑州、石家庄等城市一致流向北京、天津。
(2008 年前必须到北京)。
全线利用自然落差,直流输水。
③西线:从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引水入黄河上游,以解决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8、中国水能资源:⑴数量: 6.8 亿千瓦,居世界第一,可开发 3.8 亿千瓦。
⑵分布:70%在西南三省和西藏自治区;其中,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较大。
可开发地区在西南、中南(三峡、西江中上游)、西北(黄河上游)。
⑶目前已开发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珠江的上游水系9、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有:(1)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利于因地制宜,多样化开发。
草地面积较广(2)山地多、平原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后备耕地主要在黑龙江、新疆)。
(3)人均占有农业用地数量较少:人多地少(人均土地只有世界的1/3),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
二国家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基本国策。
(4)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区域差异明显:(描述分布特点)耕地:主要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旱地、南方水田。
西部耕地面积小。
草原:多分布在非季风区的高原和山地, 如内蒙古高原东部、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
森林:天然林多在东北、西南的边远山区,东南部山地多为人工林和次生林。
西北、华北林地少。
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分布在新疆、内蒙古的干旱荒漠, 青藏高原的高寒荒漠。
10、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1)问题:①水蚀、风蚀、沙漠侵吞(即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面积扩大;草场资源普遍超载;重要林区面积减少) 。
②次生盐碱化(不合理排灌和气候干旱所至);③城市、工交、农村住房建设用地扩大。
(2)措施:①依法管理:在工交城建时尽量节约用地少占农田;牧区轮牧,建人工草场;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区建防护林。
②走扩大耕地和提高单产相结合道路:一方面保护耕地, 提高耕地生产水平, 变低产田为高产田;另一方面,适当开发荒地、沿海滩涂,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稳定耕地总量。
11 、中国矿产资源:⑴特点:①地质条件复杂,矿产资源丰富;②某些重要矿产资源贫矿多、富矿少;③伴生矿多, 分选冶炼困难;④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⑤矿产资源形势严峻。
总体特点:分布广泛、相对集中。
(2)评价:有利于在资源集中地大规模开采,形成全国性的重要矿产基地;也造成不同地区间矿产资源的流通交换,加重了运输的负担。
(3)主要有色金属矿的分布:①钨矿-赣-大余;②锑矿-湘-锡矿山;③锡矿-滇-个旧;④铅锌矿-湘-水口山;⑤钒钛矿-川-攀枝花;⑥稀土矿-内蒙古-白云鄂博;⑦/汞矿-贵-铜仁;⑧镍矿-甘-金昌市的金川;⑨铜矿一一赣-德兴、云-东川。
12、气象灾害及防御(速度快、先到)和横波(速度慢、后到)。
⑷地震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
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
一次地震有1个震级,多个烈度。
⑸地震分类:3 级以下—微震;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6级以上—强烈地震;7级以上—大地震。
⑹中国的地震:地震灾害严重,大部分省区发生过 6 级以上地震,唐山地震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主要地震带有:①东南部的台湾和福建沿海;②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③西南青藏高原和四川、云南西部;④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14、地质灾害一火山(1)类型:①活火山:案例:富士山、维苏威火山、夏威夷的火山、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
②死火山: 大同死活山群,非洲乞力马扎罗山。
③休眠火山:白头山天池(吉林)、五大莲池(黑)。
(2)分布规律: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大西洋海底(3)我国分布:山西大同附近一一死火山群;长白山、白头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休眠火山;台湾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15、地质灾害—泥石流(1)泥石流形成条件: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被不良的地方,当夏季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时,常爆发泥石流。
(2)分布规律: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3)我国分布地区:西部青藏高原边缘山区如云南、四川西部,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1 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1)同一地域地质灾害成因上有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