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G603 转子绕线机

G603 转子绕线机

G603 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
设转子绕线机控制系统如图1 (a)所示,图1 (b)为相应的结构图,绕线机用直流电机来缠绕铜线,能快速准确地绕线,并使线圈连贯坚固。

采用自动绕线机后,操作人员只需从事插入空的转子,按下启动按钮盒取下绕好线的转子等简单操作。

图1 转子绕线机
控制器设计的具体要求是:
)(s G c 1) 系统对斜坡输入响应的稳态误差小于10%,静态速度误差系数10=v K ;
2) 系统对阶跃输入的超调量在10%左右;
3) 按%2=∆要求的系统调节时间为3s 左右。

解:由图1 (b)可见,系统为I 型系统,在单位斜坡输入作用下,稳态误差
v
K 1)(=∞ss e 式中 50)(K lim 0
v S G c s →=
)(S G c 为待设计的控制器(校正网络)。

首先考虑采用简单的增益放大器,1)(K S G c =,则系统的速度误差
1
K 50)(=∞ss e 可见为了提高系统的稳态精度,必须采用高增益,但过高的对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能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图2给出了不同值下的系统响应,可看出,当时,系统的,1K 1K 5001=K 10=v K %01)(=∞ss e ,刚好满足设计要求,但系统对阶跃输入的%70%=σ,,远大于设计指标值。

因此必须采用较为复杂的校正网络。

8s =s t
图2 简单增益器的瞬态响应
由于超前校正网络能改善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因此常时选用如下超前校正网络:
)1()1()()()(11T s aT s K p s z s K s G c ++=++=
,且aT z 1=,T
p 1=,故az p =p z <式中,。

系统校正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10)(5()()(1p s s s s z s K s G ++++=
根据主导极点思想,可将校正后的系统等价为二阶系统。

由%σ及要求,可近似求出系统的阻尼比s t ζ及要求的相角裕度γ。

由性能指标要求值:、无阻比自然频率n ω
%10%100%21/
==--ζπζσe %)2(34
.4=∆==s t n s ζω
59.0=ζ,49.2=n ω,再由公式 解得242412arctan
ζζζγ-+= 求出。

明确上述频域设计要求后,可采用如下步骤在频域内设计超前校正网络: 602.59≈=γ
1) 由)(∞ss e 要求,取500,绘出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图3),并计算已有相角
裕度。

K 1=2) 确定所需的附加超前相角m ϕ。

3) 根据最大超前角公式
m 1sin 1
a a ϕ-=
+ 计算超前网络的分度系数 m m
1sin 1sin a ϕϕ+=- 4)计算,在未校正系统的伯德图上确定与幅值增益10lg a 10lg a -对应的最大超前角频率m ω,如图所示。

3
图3 未校正系统伯德图
5)在频率m ω附近绘校正后系统的对数幅频渐近线,该渐近线在m ω处与0dB 线相交,斜率加上;由该渐近线与未校正系统对数幅频交其斜率等于曲线的点,可确定超前校正网络的零点未校正时的20/dB dec z ;由p az =得到超前校正网络的极点p ;
6)绘制校正后系统的伯德图如图,4所示,检验所得系统的相角裕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若不满足,则重复以上设计步骤;
7)加大系统增益,例如取1K 11800K =,以补偿由超前校正网络带来的幅值衰减(1a )。

图4 超前校正后的Bode 图
8)仿真计算系统的阶跃响应,验证最后的设计结果,若不能满足要求,则重复前面的设计步骤。

图5 超前校正系统阶跃响应
本例设计结果为:,3.5z =25p =,11800K =。

于是
1800( 3.5)()25
c s G s s +=+ 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表明,系统引入超前校正网络后,相角裕度明显增大,动态性能得到很大改善,超调量及调节时间已能满足设计要求,但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
1800 3.5 5.0410K 51025
v ⨯==< ⨯⨯
使得系统斜坡响应的稳态误差高达20%,不符合设计指标要求。

为了减少系统稳态误差,尝试用根轨迹法设计滞后校正网络,其传递函数为
1(),()c K s G s p z ()z s p +=
<+ 设计滞后校正网络的已知条件为:0.59ζ=和 2.49n ω=,由此可确定闭环主导极点的区域;滞后校正网络的设计步骤可归纳如下:
6所示。

2) 根据1)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如图
0.59ζ=, 2.49n ω=确定预期主导极点的容许区域,在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上确定校正后的预期主导极点(如图6所示)。

图6 校正前根轨迹
3) 计算预期主导极点对应的根轨迹增益和未校正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

4) 计算,本例要求。

导极点(图7)。

v K '/v v b K K '=10v K ≥5) 根据求得的b ,配置滞后校正网络的零、极点,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经过预期主
图7 校正后的根轨迹
在本例设计过程中,根据选定的预期主导极点,可计算根轨迹增益的取值,得到,为满足的设计要求,计算合适的b 取值,得到1100K =10v K ≥10b =;在配置滞后校正网络的零极点时,取零点,极点0.1=-z 0.01p =-,以免明显改变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形状,所设计的滞后校正网络为
100(0.1)()0.01
c s G s s +=+
图8 校正后的系统阶跃响应
6)仿真校正后系统的阶跃响应,如图8所示,检验设计结果,如果需要,重复上述设计步骤。

明,校正后系统在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方面,基本满足设计要求,静态速度误差系数达1结果
检验表到20K 。

若重复以上设计过程,或考虑采用超前-滞后校正网络,还可进一步改进已有结果。

表归纳了本例的三种设计结果。

表1 三种设计
v。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