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喝面叶》为例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喝面叶》为例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喝面叶》为例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学生姓名:导师姓名:院别:系别:专业:年级:学号:完成日期年月日论文题目:以《喝面叶》为例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论文摘要:柳琴戏发源于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交界处,主要反映现实生活,是贴近群众的戏剧艺术。

首先,本文通过对柳琴戏的起源、发展等进行概述,其次,以柳琴戏经典剧目《喝面叶》为例对柳琴戏的艺术特征、艺术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对柳琴戏今后的传承和保护做了分析,希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和保护这一珍贵的艺术。

关键词:柳琴戏喝面叶传承保护Graduation Thesis for Fulfillment of Bachelor of Arts of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Topic:An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uqin Opera with "He Mian Ye" as an ExampleAbstract:Liuqin drama originated in Shandong, Jiangsu, Anhui, Henan at the junctionof the four provinces, mainly to reflect the real life, is close to the massestheater art. First of all,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the origins anddevelopment of Liuqin opera. Secondly, it analyzes the artistic features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Liuqin opera by taking Liuqin opera's classic"drink noodles leaves" as an example. Finally, Protection analysis, hopingto make more people understand and protect this precious artKey Words:LiuQin Opera HeMianYe Inherited Protection目录一、柳琴戏的概述 (1)(一)柳琴戏的起源 (1)(二)柳琴戏的发展 (1)二、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以《喝面叶》为例 (2)(一)柳琴戏的唱腔 (2)(二)柳琴戏的语言及唱词 (5)(三)柳琴戏的伴奏 (6)(四)柳琴戏的表演 (6)三、柳琴戏的传承保护 (7)(一)资金短缺,设备老化。

寻求政府保护,走向转型之路 (7)(二)人才断层,后继无人。

培育戏曲人才,传承柳琴戏文化 (8)(三)缺少创新,与时代脱节。

与时俱进,贴合大众审美 (8)参考文献 (9)以《喝面叶》为例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一、柳琴戏的概述(一)柳琴戏的起源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柳琴戏,源自民间,经历百余年的发展流传,最终演变为如今生动活泼、别具特色的戏剧形式。

而柳琴戏究竟起源于何时,无确凿的文字资料可考。

根据民间艺人们的说法,大致可以推断出柳琴戏发源于清乾隆年间山东地区,逐渐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广为传唱。

根据笔者的走访,了解到关于柳琴戏的起源地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认为柳琴戏起源于山东地区。

据资料记载,乾隆年间,山东临沂、枣庄地区旱涝不断,“邑本水乡,村外之田辄目曰湖,十岁九灾,所由来也。

而游食四方,浸以成俗。

”迫于贫寒,乡民们只能背井离乡,上门乞讨。

为了能够得人欢心,他们吸取当地的“花鼓调”“姑娘腔”等音乐,编成小调,由单人或双人结伴,腰背花鼓,手持竹板或梆子,自打节拍,走街串巷,上门表演,来讨一口饭吃。

因此柳琴戏最早被称为“小戏”,演唱艺人被称作“唱门子”,他们多为因遭受水灾而逃荒的贫苦农民,说唱内容也多取材于民间,是当时农民迫于贫寒外出以唱戏谋生的真实生活写照。

之后,这种音乐形式由山东临沂地区向南迁徙传播,“唱门子”也在吸收各地方言中的音乐元素的过程中逐渐成熟完善起来演变为如今的柳琴戏。

另一说则认为柳琴戏起源于苏北地区。

据记载,明末清初之时,在江苏海州一带,有张、邱、葛姓三位民间音乐爱好者,通过搜集农民在丰收后所吟唱的“太平歌”,和猎户们狩猎时所创造的“猎虎腔”,加以农民中所流传的民间故事、秧歌号子、民间小调,甚至妇女的哭腔,润色整理,进行演唱,创作出了最原始的拉魂腔,当地群众极其喜爱。

后来三位音乐爱好者流动到了不同地区,拉魂腔也不断传播完善,最终发展成为了较为成熟的戏曲形式。

(二)柳琴戏的发展柳琴戏源自民间,经历百余年的发展流传,最终演变为如今生动活泼、别具特色的戏剧形式,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1、说唱时期柳琴戏艺人早期被称为“唱门子”,就是指柳琴戏是由上门乞讨的人所演唱的音乐形式。

这是柳琴戏最早的音乐形式,受到水灾而外出逃荒乞讨的乡民,在吸收了当地音乐元素后,编成小调上门表演,用说唱代替上门乞讨,以求换一口饭吃。

演唱者一般为一人或两人结伴或是一家人,演唱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故事或民谣,被称为“篇子”,伴奏是演唱者自带的梆子,形式简单,仅上下两句乐句。

2、对子戏时期对子戏时期,是由出演小生、小旦的“二小戏”或外加小丑的“三小戏”组成的。

小生、小旦对唱,加以简单的故事情节,有了戏曲的雏形。

而在对子戏鼎盛时期,这种简单的演出形式逐渐不再能满足观众的观看需求,于是出现了三个“小戏”同台演出,角色也都有了简单的化妆,服装道具也开始多变。

这段时间是柳琴戏雏形---拉魂腔的形成初期。

根据记载,清咸丰年间,滕县苏楼艺人王清仿照琵琶制作出了第一把柳叶琴,并把它用在演出当中。

第一把柳叶琴的制作和运用,意味着柳琴戏雏形---拉魂腔出现了。

之后,拉魂腔自山东逐步向南扩展传唱,柳叶琴的运用使得拉魂腔有了弦乐伴奏,演出形式不断得到完善。

随着不断传播和发展,吸收和学习各地音乐、民歌的特色后,拉魂腔的受众越来越多。

3、抹帽子戏时期对子戏不断受到群众的追捧,却也暴露了故事情节薄弱、演出人员有限等弱点。

于是抹帽子戏应运而生。

因为演出人员有限,演出过程中为了达到不同人物的表演效果,艺人一人分饰几角,在演唱过程中通过随时更换髯口等行头的“当场变”来表示人物的变换;又因为艺人唱一段后要停戏向观众敛钱,敛钱时艺人会摘下帽子向观众道谢,所以这段时期的戏曲形式称之为“抹帽子戏”。

4、班社形成时期抹帽子戏时期后,在不断吸收学习各地音乐、民歌、小调后,拉魂腔日渐成熟,终于有了专业的艺人和班社形成。

七八个人的班社规模较小,十个人的班社可称为大班社。

班社的出现意味着拉魂腔开始向戏曲靠拢,一些大型固定剧目出现,角色也逐渐完善,不但演文戏,也演武戏,发展较好的一些戏班开始走出农村进城演出,拉魂腔快速发展,为更多人所熟知喜爱。

之后,由于各地小调、方言、戏曲文化等差异,拉魂腔逐渐分化为三大不同唱腔流派,枣庄、临沂、徐州一带属北路,20世纪50年代被正式命名为柳琴戏。

二、浅析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以《喝面叶》为例(一)柳琴戏的唱腔对戏曲音乐的研究,通常是通过对戏曲的声乐唱腔研究展开的。

戏曲唱腔是戏曲的灵魂部分,是戏曲的基础研究部分。

发源于民间的柳琴戏,在长期的传承中,将各地区戏曲、民歌、民乐相融合,最终形成了唱腔别具一格、表现形式生动丰富、贴近民众生活、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的独特戏种。

有别于已经形成固定腔体的剧种,柳琴戏发源于民间说唱音乐,说唱风格较为浓重,没有固定的唱腔模式,虽有上下句基本腔,但其中韵味需要演唱者自行把握。

因为起源于农村,由民歌和乡间小调发展而来,唱腔较为独特,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感染力极强。

通过对柳琴戏唱腔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掌握柳琴戏的艺术特征,为推动柳琴戏的传承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与其他传统戏曲唱腔相比,柳琴戏唱腔的最主要特点是既有传统“固定性”唱腔形式,也有“自由性”元素随机发挥。

在演唱时,柳琴戏的唱腔往往是不固定的,由于演唱者各有特点,演出也往往是即兴的,因此即便是同一出戏、同一段唱词,唱腔也很难完全相同。

因此,柳琴戏的唱腔具有了很强的自由性,也被称为“怡心调”。

一般而言,柳琴戏的“固定性”元素是指柳琴戏独有的拖腔翻高、交替频繁的离调转调、上下腔;“自由性”特色主要体现在旋律自由润色、乐句组合较为自由,唱词模版的灵活套用、调式的游离性。

1、“固定性”元素(1)拉腔拉腔是柳琴戏唱腔旋律最为鲜明的特点。

柳琴戏不仅包括拉后腔,还包括丰富的花腔、控洪腔等。

拉腔多在二、四、六、八句处拉腔,在拉腔过程中,男女演员都用真嗓子进行演唱,拉腔旋律多唱够四拍,女腔翻高八度拉尾音,在唱腔下句的句尾处有一个上行小七度的大跳音程,最后一音落在翻高八度的工音或徵音上,男腔在后三拍加入衬词拖后腔,低五音拉尾音,灵活生动。

女演员的唱腔细腻婉转、悠扬,有余音绕梁之感,男演员唱腔则高亢爽朗、粗犷,都别具韵味。

观看柳琴戏经典剧目《喝面叶》,可以感受到这部剧鲜明的地方特色,不愧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

可以看出,无论男腔女腔,都由四个节拍组成,但女腔的拉腔会在进入最后一个音时加衬字,而男腔的拉腔旋律多由两个小节和唱词最后一个字加上衬词来构成。

(2)唱腔节奏柳琴戏一般从后半拍起唱,连续使用两个以上的切分音,板上落,整体唱腔节奏呈现由稳定到不稳定、循环往复的规律性特征。

唱腔节奏采用有板无眼的节奏形式,分为慢板、二行板、紧板、散板、清板、吞板、垛板等主要板式,均为四分之一节奏。

慢板有较为固定的腔调,其他板式并无明显区分演员的行腔和起腔都较为自由,伴奏也可随唱腔的变化而变化。

《喝面叶》中,角色的心情不同,唱腔的速度和节奏截然不同,而这些变化并不能记录下来,需要演员娴熟的演唱技巧和对角色情绪的把握,并非一日之功可以练就。

(3)交替频繁的离调和转调柳琴戏唱腔以G徵调式与D宫调式为主,G徵调式温婉,D宫调式明快,二者频繁交替,带给观众独特的体验。

以《喝面叶》中梅翠娥一段唱词为例:该部分唱腔便是G宫和D宫的交替调式。

在《喝面叶》中,离调和转调交替进行十分频繁,并且经常会出现上行或下行的大跳音程,使得整出戏听起来新奇多彩、唱腔流畅自然,自然让观众看得入迷,这便是柳琴戏独特的魅力所在。

(4)上下腔柳琴戏至今仍保留有说唱性质的上下腔,但没有固定的一堆上下句唱腔,所以演员可以在上下腔和音律基础上自由运用花腔等演唱技巧。

以《喝面叶》中唱腔开头的一个上下句为例:可以看出,上下句中落音一样,从不稳定到稳定,是传统的对偶腔调的对应关系,但在唱腔旋律中又有一些装饰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