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设计磐石教育中心设计目录第一单元阅读 1春2济南的春天3﹡雨的四季4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曹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次北固山下/王湾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写作热爱生活,热爱写作第二单元阅读 5秋天的怀念/史铁生6散步/莫怀戚7﹡散文诗二首金色花/泰戈尔荷叶·母亲/冰心8《世说新语》二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写作学会记事综合性学习有朋自远方来第三单元阅读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10﹡再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11《论语》十二章写作写人要抓住特点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课外古诗词诵读峨眉山月歌/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杜甫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第四单元阅读 12纪念白求恩/毛泽东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14﹡走一走,再走一走/莫顿·亨特15诫子书/诸葛亮写作思路要清晰综合性学习少年正是读书时第五单元阅读 16猫/郑振铎17﹡动物笑谈/康拉德·劳伦兹18 狼/蒲松龄写作如何突出中心第六单元阅读 19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0天上的街市/安徒生21﹡女娲造人/袁珂22 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伊索寓言》蚊子和狮子/《伊索寓言》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杞人忧天/《列子》写作发挥联想和想象综合性学习文学部落名著导读《西游记》精读和跳读课外诗词诵读秋词(其一)/刘禹锡夜雨寄北/李商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潼关/谭嗣同1春激趣导入: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
其实,《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实则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
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以及对人生及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后的MMM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
如果说《荷塘月色》是作者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
后者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
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春》描写、讴歌了一个生机蓬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真实写照,《春》这篇简短而明朗的散文,正体现了他的审美理想。
一、重点1. 诵读课文,感受春天的气息。
2. 品读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难点学习作者描绘“春”的手法,了解并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一、整体感知1.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代表作品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
朱自清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预科,次年进入哲学系,参加过五四运动,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会员之一,还参与发起新文学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开始发表新诗。
1920年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多所中学任教,并撰写小说和散文。
1925年起,历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其间曾于1931年赴英国留学,并漫游欧洲数国。
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大任中文系主任,从事学术研究和杂文写作。
抗战胜利后,参与爱国民主运动,在身患重病时,仍签名于《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死于贫病交迫之中,被誉为“有骨气的爱国文化人”。
2. 文章概览《春》大致写于1927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
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以及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重点研读1. 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从容不迫地“推”出五幅“特写”,细致描写了春天的动人景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本文先写草,次写花,再写春风,然后写春雨,最后画出了一幅迎春图,描绘了花卉争荣、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赞美、抒唱春的创造力和带给人们以无限希望,从而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辛勤劳作、奋然向前。
这篇作品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是一曲春的赞歌,更是一篇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从这篇文章里我们还可以揣摩一些写景方法(修辞方法、多种感官、写景顺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等)。
明确:细读《春》,其中充满了“人本意识”,只要把文章通体诵读一遍,就会感悟到《春》自始至终都是把人作为生活的主人,围绕着人的活动而写的。
若仅仅把作品中的人局限在一幅“迎春图”内,未免挂一漏万、偏执狭窄了。
开篇语的“盼望着,盼望着”就是人的心声,就是所有经过隆冬的人心底的共同语言。
《春》的第三、四、五、六段中,人的活动也依次排开,展现出不同层面的人物,在不同的时间,做着符合他们各自身份的“一份儿事”,从而我们感悟到《春》写的是一个时光流动着的季节,人是春天生活的主人。
3. 思考:《春》的故乡在不在江南?明确:不能将《春》的描写对象局限为江南之春,课文并非客观的“描写性散文”(即作者对江南之春的客观描写),而是“抒情性散文”(即融入了作者更多的情感体验)。
朱自清笔下的“春景图”,不是他故乡江浙一带的那种温暖潮湿的春景,也不是北方城郊的那种壮阔而盎然的春景,更不是如画家笔下那种如实临摹的写生画,而是作家在大自然的启迪和感召下,由他的心灵酿造出来的一幅艺术图画。
在这幅图画中,隐藏了他太多的心灵密码。
正是经过了大师艺术剪辑的图景,《春》中的景色才跨越了时空,至今仍令人为之陶醉。
这一图景更是跨越了“地域性”的限制,而具有了广泛性、象征性特征。
三、心灵回响春天在哪里?盼春——绘春——颂春,春天在朱自清的美文里!“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当代作家迟子建这样说:“细细的雨丝像一根根银色的绣针,一股脑地扎向地面”,还有人这样说:“雨丝像纺车上的细线一样在天地间来回走动”。
春天在哪里?我们该从哪里寻找春天呢?春天在我们的眼里,心里,生活里,记忆里,春天在我们的笔下。
请大家拿起笔,描绘出你眼中和心里的春天吧!一、考点链接常见修辞方法辨析1. 常见修辞方法远远超过客观现实的故意对人或事物做扩大或缩小的以表达作者鲜明的情感、态度,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①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②这块地方没有巴掌大,怎么能盖房子呢?③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翠绿的麦田,就都嗅出白面包的香味儿来了。
”构(1)摘抄修辞句;(2)明确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如:比喻——把……比作……,拟人——把……人物化……)(3)分析句子的描写对象及特征(特点/状态);(4)指出表达的深意(意义/作者情感等)。
二、精典例题采一把艾蒿回家丁立梅①出城,去采艾蒿,带了儿子。
城郊有一片小河,水已见底,里面长满艾蒿。
此情此景让我忍不住要作种种臆想。
②“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是《诗经》里的艾蒿,是情深意长的牵念。
其中的男人女人短别离,不过一日不见,竟如同隔了三年。
爱,从来都是魂牵梦萦的一桩事。
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双采艾的手,如何落在艾蒿上?他(她)采了做什么的?这遥远的风俗,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吧!③街上也有艾蒿卖,和芦苇叶一道。
稻草胡乱扎着,一束束,插在塑料桶里。
这种植物,叶与茎的颜色雷同,淡绿中,泛白,泛灰。
这样的色彩,不耀眼,很低调。
是乡村女儿,淡淡妆,浅浅笑。
闻起来微苦,一股中药味。
村人们又把它叫作苦艾。
也只在远远的乡村,也只在荒僻的沟渠里生长。
平时大抵少有人想到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记起。
大人们会吩咐孩子,去,采几把苦艾回来。
④那个时候,乡村的乐事里,采艾蒿,也算得上一乐吧。
孩子们得了大人指令,如撒欢的小马驹,一路奔向那沟渠去。
吵吵嚷嚷着,节日的喧闹,被我们吵嚷得四处流溢。
很快,每人怀里,都有一大捧艾蒿。
路上走着,一个个小人儿,身上都散发出一股中药的香味。
⑤艾蒿生于山野之中,枝叶上难免会沾上一些泥土或浮尘。
怀抱中的艾蒿离开土地一会儿,便渐渐无精打采昏昏欲睡了。
于是我们在回家之前,先奔到村头的小河边。
河水清澈欢快地流淌。
涌到河边的孩子,有的蹲在河边,有的干脆站到河水里,反复地抖动,努力唤醒这些入睡的婴儿。
之后才又一窝蜂似地涌进村庄。
⑥门前的木盆里,煮好的芦苇叶,早已泡在清水中。
眼睛瞟到,心里的欢乐,就要蹦出胸口来,知道要包粽子吃了。
大人们这时若指使我们去做什么,我们都会脆脆地应一声,跑得比兔子还快。
至于插艾蒿,那完全不用大人们动手的,门上,柜子上,蚊帐里,到处都被我们插满了。
一屋的艾蒿味,微苦。
大人们说,避邪。
我们虽对这风俗习惯一知半解,但知道,插上艾蒿,就代表过端午了。
于是很欢喜。
⑦眼下,站在城郊的小河边,望着满眼的艾蒿,我油然联想到远方的友人。
⑧朋友是湖北人,也是写作的,曾与我在一次笔会上相遇。
后来,她去了美国。
她的家乡,过端午也有插艾蒿的习俗,她也曾于小小年纪里,去采过艾蒿。
昨天,我收到她发来的邮件,她说,国内这个时候,又该粽子飘香了吧。
并不想粽子,美国一些华人超市里有卖。
却想艾蒿,想坐在艾蒿味道里吃粽子的童年,温和的中药味,把人包裹得很结实很温暖。
⑨就是这样,故乡隔得再远,有些味道,注定是忘不掉的。
⑩我的儿子,他第一次认识了艾蒿,觉得奇怪,捧着一把艾蒿问我,为什么过端午要插艾蒿呢?我这样回答他,这是祖上流传下来的风俗。
避邪呢,我又补充。
口气酷似当年我的母亲。
继而想,若干年后,我的儿子的记忆里,一定也有艾蒿,而且,端午节一到,他定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采艾蒿,艾蒿的味道将永远弥漫在民间。
(有改动)文中两处划线句都描写了艾蒿,它们在修辞运用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案:相同之处: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用意:第一处把艾蒿比作乡村女儿,写出了艾蒿如乡村女儿一样的普通和朴实,第二处把艾蒿比喻成“婴儿”,更表达了作者对艾蒿朴实与纯真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春天川端康成每年春之将至,我必定做梦。
山间、原野,各种草木都在萌生,各种花卉都在竞放。
树群的萌芽,井然有序。
嫩叶的色彩和形状,因树而异。
不消说,嫩叶的颜色不限于绿色。
例如沿东海道春游,就可以看见远州路罗汉松的新芽和关原一带的柿树的嫩叶不限于绿……仅以红叶和枫树的嫩叶来说,确实也是千变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