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学号:2010551129 班级:计二姓名:方维摘要:马克思主义认为,可持续发展问题与一国社会生产方式紧密相联。
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蕴涵的循环和节约经济思想、适度人口思想、全面协调发展思想、适度和绿色消费思想,是指导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绿色生产和消费“可持续发展”是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
1992年在巴西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期间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便成为世界性的热门话题。
近几年来,我国理论界和政府决策部门也相继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我国政府于1994年便率先发布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提出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保持与之相适应的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和环境基础”的战略目标。
同时,我们看到,可持续发展涉及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伴随当今世界的经济日益全球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
当今世界的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更加严重,除中国之外的世界赤贫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全球失业人口居高不下,劳动人口的人均工作时间减少徘徊不前、甚至变相增加。
全球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现代工业的生产方式,还不断地开拓新的投资领域和扩大生产规模,以更快的速度耗尽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并不断地向自然界排放大量有害物质。
以追求享乐和功利为时尚的现代人类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还在不断地挖掘人的消费潜能和刺激人的消费欲望,并不断向自然界遗弃更大规模的生活垃圾。
现代工业和人类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已经超过自然本身的吸收能力、补偿能力、再生能力和恢复能力,这不仅导致全球的生态环境危机,而且人类自身的生存也处于危险之中,人类正面临可持续发展的危机。
一、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方法论与社会革命理论相比,社会建设理论一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较为薄弱的环节。
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也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对社会建设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可以概括为以"中轴线"理论和"历史合力论"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发展动力论,以"五形态"论和"三形态"论为代表的社会发展阶段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善待自然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建设目标论,以社会管理和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的社会建设途径论。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把自然置于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的地位,表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是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足够的自然资源。
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他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靠自然界生活。
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自然不仅给人类生产和发展提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活动场所,甚至直接提供生活资料,而且自然环境的差异是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制约着社会生产的布局、结构和规模。
因此,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否则,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人类就不能够也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当然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表明,自在的自然世界自身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就要求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否则必然遭到自然的惩罚,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
恩格斯告诫人类,“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一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恩格斯当时就看到人类因不尊重自然规律而遭受到的惩罚和导致的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就失去了水分的积聚中心和贮藏库。
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在山南坡把在山北坡得到精心保护的那同一种枞树林砍光用尽时,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就把本地区的高山畜牧业的根基毁掉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内枯竭了,同时在雨季又使更加凶猛的洪水倾泻到平原上。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指明,作为自为的、主体的人,能够在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自觉性,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保持发展的持续性。
既不主张忽视和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控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又不主张人是自然奴役和无条件地顺从自然的“生态中心主义”或“自然中心主义”,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符合“生态原则”或“自然原则”的前提下达到经济丰裕和社会自由的充分实现。
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资源限制的关系。
缺乏环保意识、忽视生态自然规律的、粗放式的经济发展会造成环境的破坏,导致发展的非可持续性;而注重环境保护、尊重生态自然规律的集约式的经济发展又会有助于环境的改善,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发展,不能因为保护环境就“限制增长”或者要求“零增长”或“负增长”。
若不解决人口的贫困问题,也不可能实现保护生态环境。
因为贫困人口会为短期生存需要而破坏环境和掠夺性使用自然资源。
因此,停止经济发展,甚至负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解决环境问题。
同样,既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受到现有资源的约束而放弃经济发展,又不能因为人类开发新资源的潜力巨大,而在经济发展中不注重资源节约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停止经济发展或者采取负增长只能是延缓现有资源的使用时间,并没有解决现有的资源的有限性问题。
而经济发展却给人类提供了更多时间和空间,不断地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确立可持续的发展观,才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健康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主体只有不断地认识客体的本性,遵循客体的发展规律才能得以生存与发展。
第一,人类社会来源于自然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的客观规律。
第二,社会客体即社会关系也制约和规定着主体的活动。
马克思指出:“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
”[2]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其发展是有内在客观规律的。
第三,生产关系又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制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社会发展本质观对当代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全面地体现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运作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在于:一是主体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客体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对近代发展思想的反思与反动,一些思想家走向了另一种极端,视自然为社会发展的主体,追求“世外桃源”,抵制科学的发展,走向一种非理性的“自然中心主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则批判了这一观点,并全面阐述了主体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首先,只有实现主体能力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价值能力的可持续发展,不断弘扬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满足主体的需求,实现主体的价值选择,从而实现社会的发展。
其次,发展主体能力,必须扬弃传统的需求观,代之以全面的需求理念。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价值选择是全面的,既有物质环境的要求,又有精神环境的需求;既有政治环境的需求,又有生态环境的需求。
只有各方面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人的主体能动性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否则,只能造成“单向度”的片面发展的人,人类社会也只能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再次,可持续发展还克服了近代发展思想在发展主体问题上——把发展看成是少数人的发展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只考虑当代人的发展,而忽视后代人的发展——的认识误区,提出了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的发展主体观。
它认为,发展的主体总体上分为:个体主体即个人,群体主体即民族、阶级等社会集团,社会主体即个体与群体的总和。
在当代,我们既要关注个体主体与群体主体的发展,又要关注社会主体的发展。
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的利益差异与对立固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忽视甚至否认这一点。
但由不同国家、地区的人们所组成的人类社会生活在同一时代中,共同拥有一个地球,随着人们实践活动的全球化,人们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阶级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多三、马克思主义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只有持续地发展下去,人类才能永恒地生存在地球上。
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无限追求剩余价值的利益躯动,使生产者只求赚钱,而不顾对自然的保护;加上时代的局限,人们在1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对自己的行为后果还不能作出科学的预测。
所以在当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具有严重的不可持续性。
对此,马克思在揭露资本主义雇拥劳动制度实质的同时,也深刻地揭露了这种不可持续性。
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
因此,土地的减少或被破坏,都将使人类的生存难以为继。
马克思在分析“大工业和农业”的关系时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
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
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为了在租约有效期内获得尽可能多的利润,就只使用土地,而不养护土地,以致土地越来越贫脊,单位土地面积的产量随之不断减少,以致有的经济学家竟“发现”了所谓“土地收益递减规律。
”可见,在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中,取之于土地的多,而还之于土地的少,造成了土地利用的不可持续性。
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曾经写道:“耕作的最初影响是有益的,但是,由于砍伐树木等等,最后会使土地荒芜。
”[4]鉴于林业生产也可以说是树木生长的特殊性,即生产周期特别长,所以,利润率很低,资本家就只愿伐木而不愿造林。
因此,马克思提出:“漫长的生产时间(只包括比较短的劳动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
”[5]这是私有制局限性的一种表现。
正因为这样,所以18、19世纪,在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阶段时,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先后出现过无林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