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总需求(H)、选择题二、名词解释1挤出效应: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总需求,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关系到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2、财政政策乘数:指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条件下,政府支出的增加,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动的倍数。
考虑挤出效应的原因,财政政策乘数比政府支出乘数小。
3、货币传递机制:货币传递机制也称货币传导机制,指各种货币工具的运用引起中间目标的变动和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从而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这样一个过程。
它实际上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内部传递机制,即从货币工具选定、操作到金融体系货币供给收缩或扩张的内部作用过程;一是由中间指标发挥外部影响,即对总支出起作用的过程。
在西方,关于货币政策传递机制的分析,一般分为凯恩斯学派的传递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的传递机制理论。
前者的理论思想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率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形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丫。
用符号表示为:M f r—l f E^Y。
在这个过程中,利率是最主要的环节: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
与凯恩斯学派不同,货币学派认为利率在货币传递机制中不起重要作用,而更强调货币供应量在整个传导机制上的直接效果。
货币政策的传递机制主要不是通过利率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可用符号表示为:M f E f| f 丫。
4、庇古效应: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
庇古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古典经济学阿瑟•庇古提出的。
他指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
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更多地支出。
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该理论是对凯恩斯模型的一种补充,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两种情况下不起作用的难题,从而论证了在价格和工资可以自由升降的情况下,经济能够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并将凯恩斯学派模式中将低于充分就业非均衡归因于价格刚性。
考虑到庇古效应后,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会大大增强。
5、债务-通货紧缩理论: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是用于解释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对收入的抑制作用的理论。
该理论指出未预期到的物价下降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再分配财富,使债权人变得更加富有而使债务人变的更加贫穷。
如果债务人和债权人有相同的支出倾向,贝U物价下降不会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
但实际上债务人和债权人的支出倾向是不同的,该理论假设债务人的支出倾向高于债权人,那么债务人减少的支出比债权人增加的支出多。
因此,物价下降的净效应是支出的减少、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以及国民收入的减少。
6、利率效应:如果价格水平上升,商品和劳务变贵,人们需要更多货币从事交易即交易性货币需求增加,这将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水平下降。
反之, 当价格水平下降时,将导致利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和总支出增加。
这种价格总水平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称为利率效应。
7、实际余额效应见庇古效应。
三、问答题1. 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原因。
答:总需求曲线是描述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分析得出:(1)从总需求曲线的获得方法来看已知给定一个货币供给,价格水平上升会使LM曲线向左移动。
因为在任何一个既定的货币供给M时,较高的物价水平P减少了实际货币余额供给M/P,而较低的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使LM曲线向左移动。
现在考虑在IS-LM模型中,当价格水平从P i增加到R,则LM曲线向左移动,这就使均衡利率上升和均衡收入下降(从Y i下降到丫2),如图8-3-1 (A)所示。
总需求曲线总结了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之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如图8-3-1 (B)所示。
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标志着一组特定的丫和r,于是就有许多对P和丫的组合,从而构成图8-3-1(B)中的一系列点。
把这些点连在一起,便得到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见,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相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A.IS-LM模型B.总需求曲线图8-3-1模型(2)从总需求曲线的产生效应来看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主要取决于实际余额效应、利率效应和汇率效应三个因素。
①实际余额效应。
当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手中名义资产的数量不会改变,但以货币实际购买力衡量的实际资产的数量会减少,因此,人们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就会减少对商品的需求量,而增加名义资产数量以维持实际资产数额不变,这就是实际余额效应。
实际余额效应的结果使价格水平上升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时,人们所愿意购买的商品总量增加。
因此,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②所谓利率效应就是价格水平的变动引起利率同方向变动,进而使投资和产出水平反方向变动的情况。
比如价格上升,交易的名义货币需求就多,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就会上升。
利率的上升,使投资水平下降,因而总支出水平和收入水平下降。
正是价格变化的利率效应,使得价格和总需求负相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③所谓汇率效应就是价格水平的变动,使得利率变动,从而改变汇率,改变净出口和总需求。
比如,当美国物价水平下降引起美国利率下降时,实际汇率贬值,而且,这种贬值刺激了美国的净出口,从而增加了物品与劳务的需求量。
正是价格变化的汇率效应,使得价格和总需求负相关,总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
由以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我们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2. 描述物价的下降对均衡收入可能产生的影响?答:物价下降既可能使收入增加又可能使收入减少。
(1) 有两种可能的途径使收入增加。
第一种途径,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使LM曲线向右移动,从而增加收入。
第二种途径,庇古效应使IS曲线向右移动,因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所以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使消费者感觉更富有而购买更多商品。
这就使IS曲线右移并增加收入。
(2) 价格下降使收入减少的途径也有两种。
第一种途径根据债务一通货紧缩理论。
一个没有预期到的价格水平下降会使财富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进行再分配。
如果债务人比债权人的消费倾向更大,贝叫攵入再分配会让债务人减少的消费比债权人增加的消费更多。
结果,总消费下降使IS曲线左移并减少收入。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预期通货紧缩效应。
已知实际利率r等于名义利率i减去预期通货膨胀率n e。
如果每一个人都预期到未来价格水平会下降(n °为负数),则对于任何一个给定的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都会更咼。
一个更咼的实际利率就会抑制投资,并使IS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减少收入。
3. 用IS-LM模型预测下列冲击对收入、利率、消费和投资的影响。
在每种情况下,解释美联储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初始水平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a. 在发明一种新的高速电脑芯片之后,许多企业决定把自己的电脑系统升级。
b. 信用卡诈骗浪潮提高了人们用现金进行交易的频率。
c. 名为《退休富人》(Retire Rich )的畅销书说服公众增加收入中用于储蓄的百分比。
答:a. (1)企业改善自己的电脑系统会使利率上升,收入和消费增加,投资增加,原因如下:在每个利率水平上,企业投资增加使IS曲线向右移动,在IS-LM模型中LM 曲线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从A变为B,如图8-3-2所示。
利率从r i上升到「2,并且收入由Y i增加到丫2。
收入的增加将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是终导致消费增加。
利率上升将部分地减少投资,但最终投资仍然是增加的。
(2)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其最初水平上,美联储应该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减少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向左移动到足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从而保持收入不变。
b.(1)现金需求增加使利率上升,收入和消费减少,投资减少。
原因如下:现金需求增加,必然提高每一个给定的收入和货币供给水平下的利率,从而使LM曲线左移。
在IS-LM模型中IS曲线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从A变为B,如图8-3-3所示。
利率从r i 上升到r2,并且收入由Y i减少到丫2。
而利率上升将导致投资减少,收入的减少将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减少,最终导致消费减少。
(2)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其最初水平上,美联储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足以抵消LM曲线的向左移动,从而保持收入不变。
C. (1)储蓄的增加使利率下降,收入和消费减少,投资增加。
原因如下:在任何一个给定的收入水平,消费者现在都想储蓄更多而消费更少,因而IS曲线左移。
在IS-LM模型中LM曲线不变时经济的均衡点从B变为A,如图8-3-4所示。
利率从「2下降到r i并且收入由Y2减少到Y i。
而利率下降将导致投资增加,消费下降既是由于消费函数的下降也是因为收入下降导致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的减少。
(2)为了把收入维持在其最初水平上,美联储应该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货币供给,并使LM曲线向右移动到足以抵消IS曲线的移动,从而保持收入不变。
四、计算题1. (1)如果消费需求C=100 + 0.8Y d (这里Y d为可支配收入),投资需求I = 150-6r,税收T =50,政府支出G=40,求解产出市场均衡的IS方程。
x(2)如果经济的名义货币供给为150,货币需求为0 .2y — 4r,在P=1时,LM方程为y = 7 5 0 + 2 0 r ;在P=1 . 2 时,LM方程为y = 6 2 5 + 2 0 r;在P=1.5时,LM方程为y = 500 + 20r,求解在1、1 . 2和1 . 5的价格水平下使产出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到达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
(3)如果在P=1的价格水平下,名义货币供给从150下降到125和100, 货币市场与产出市场的均衡有何变化?解答:(1)当产品帀场均衡时,有:y=C+I+G即:y=100 + 0 . 8(y — 50)+150 — 6r + 40 整理后,我们得到IS方程为y=1250—30r(2)当P=1时,IS、LM方程分别为IS:y=1250 — 30rLM:y = 750 + 20r 从IS和LM联立方程求解,即可得y=950;r=10% 当P=1.2时,IS、LM方程分别为IS:y=1250 — 30rLM:y = 625 + 20r求解可得:y=875;r=12.5% 同理在p=1.5的水平下,求解IS:y=1250 — 30rLM:y=500+20r可得y=800;r=15%这就意味着,总需求水平随价格水平的上升而减少,即AD曲线为负斜率;在一定的M水平下,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利率水平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