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新发展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时代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中华大地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经过 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新时代的新征程,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 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
只有形成 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更好顺应现代化发展潮流和赢得国际竞争主动。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第一框) 历史性变革(第一目)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党和国家坚定不移贯彻 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供给侧结构性 改革沉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加 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城镇化率不断提升,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 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
脱贫 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城乡居 民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 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医疗卫生水平大幅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 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 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全面节约资源有效 推进,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
全国 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第二目)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 方位。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 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 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 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 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 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推动人的 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 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开启新征程(第三目)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 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 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 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
在二零二零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二零二零年到本世界中叶分 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 2020 年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那时, 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生活更 加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 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 实步伐;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第二个阶段,从 2035 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 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 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 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贯彻新发展理念 坚持新发展理念(第一目)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依然面 临不少难题。
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一些领域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还不够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
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
结合我国面临的发展难题,谈谈转变经济发展理念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 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推动高质量发展,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发展理念。
材料一: 2012 — 2017 年,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 52.2% 提高到 57.5% 。
载人航天、深海探测、 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 等引领世界潮流。
“ 互联网 +” 广泛融入各行各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 设企业由 5000 多户增加到 1.6 万多户。
材料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重要任务,是推动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发展新一代信 息网络技术、只能绿色制造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现代能源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 保技术、海洋和空间先进适用技术、只会城市和数字社会技术、健康技术、现代服务技术 和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等。
( 1 )结合材料和生活实际,以 “ 科技创新生活 ” 为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 2 )结合材料和自身发展,谈谈青年人如何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
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 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 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某市有三个 “ 看不见 ” :站在江边看不见江 —— 塔吊林立、货轮密布,辨不清水与岸; 出了城市看不见农村 ——道路宽敞,别墅成片,分不出城与乡;工业区利看不见浓烟和排 污口 —— 循环经济使副食品被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这三个 “ 看不见 ” 体现的是该市人民 “ 团 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 的精神,是该市人民对发展的全面理解。
( 1 )该市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哪些实惠? ( 2 )该市的发展给我们什么启示? 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
名词点击: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 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 经济效益好、资料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就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 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 化。
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 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 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 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相关链接: 河北塞罕坝林场 1962 年建场以来,三代林场建设者们在 “ 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地 ” 的 荒漠地上艰苦奋斗、敢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临海的人间奇迹,营造出 112 万亩的世界上 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将当地森林覆盖率从 11.4% 提高到目前的 80% ,用实际行动诠释 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2017 年 12 月 5 日,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荣获 2017 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 ——“ 地球卫士奖 ” 。
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 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 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性经济体系。
共享经济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 、 多谋民生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 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 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二目)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 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 一个有机整体。
相关链接: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 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 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以上几个体系是统一整体,要一体建 设、一体推进。
我们建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借鉴发达国家有益做法,更要符合中国国 情、具有中国特色。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农产品、高端制造品和高质量服务 的需求更加强烈,但国内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对这些美好生活的需要,导致越来越多 的优质农产品需求、高端制造品需求、高质量服务需求转向海外市场。
结合材料,谈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 实基础。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 家强盛的重要支柱。
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 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 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
相关链接: 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方法推进结构调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 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明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