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工作单位:
姓名:
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
【摘要】教师是极易产生职业倦怠的职业。
职业倦怠是指对长期的工作压力作出反应的心理综合症状,其存在严重地影响着教师身心健康和学生发展。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组织、职业特征、个人等四个方面的因素。
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也应从这四方面入手。
【关键字】教师;职业倦怠;对策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够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反映,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说:“压力就如一把刀,它可以为我们所用,也可以把我们割伤。
那要看你握住的是刀刃还是刀柄”。
压力作为一种刺激反应的产物,会对人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理论与实践均证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学改革决定于教师的所作所为。
教师心理健康不仅有利于教师在职业生涯上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高地区教育质量,形成良好教学风气,造福于他人和社会。
为此,我专门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调查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网络交流、电话访问、面对面交心谈心等途径进行调查访问,进行了统计,梳理出了教师目前的思想、心理状况,现就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原因及对策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精神和精力变得枯竭,而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消极和疏离状态。
典型症状为在工作中经常有挫折感、刻意回避各种社交活动,有自闭倾向、感到自己的工作毫无实质意义,十分无助、不知道将来会怎样,得过且过。
主要体现在一下三方面:
一是表现在思想认识方面,表现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缺乏工作的热情和创新力,开始认为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
一位教师在谈话中说到:“我曾经为教学感到很兴奋,心中有无数种教书育人的想法,希望孩子们因为我的培育,一步步变得更加优秀,但现在我所做的一切只是对着孩子们大喊大叫。
我感到非常内疚,但是日复一日地应付他们让我很沮丧。
”逐渐对学生失去爱心和耐心,并开始疏远学生,备课不认真甚至不备课,教学活动缺乏创造性,并过多运用奖、惩的方式来影响学生,而不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心理引导方式帮助学生。
时常将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正常阻力扩大化、严重化,情绪反应过度。
如将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甚至采用体罚等手段。
二是表现在职业规划意向方面,表现为疏于工作,无心投入,感觉工作付出了时间、经历,但成绩平平,对事业追求失去了信心,觉得教学生出成果难,教学效果不明显,在工作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是表现在情绪、心理状态上,由于对工作感到厌倦,所以情绪就会波动很大,常常表现为焦躁不安、紧张、萎靡不振、效率低,就会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甚至以一种冷漠疏远的感情对待学生,对
学生和家长的期望降低,认为学生是“孺子不可教也”,家长也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和配合教师,从而放弃努力,不再关心学生的进步。
据此次小范围调查统计,40%的人“经常会”,36%的人“偶尔会”,60%的教师表示“感到自己经常疲惫不堪,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或者出现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
50%、31%的人偶尔或经常感到“自己的知识好像被掏空了一样,无法满足工作的需要”。
大约有 60%--70%的教师反复出现压力症状,至少30%的教师具有明显的职业倦怠症状。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教师的职业疲惫很大程度上与学校的管理有关。
学校的管理能否提供给教师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心理情感状态。
教育管理当中检查过多,评比过多,而给教师自我发展、创造空间太少,让不少的教师在同事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人际关系中不能顺利交往与沟通,导致身心疲惫。
(二)社会因素
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教师不得不面临着外在现实和内在信念的冲突,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
同时还承担着为培育人才的重任,这种对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职业的要求又促使教师必须承受着比普通的社会成员更大的心理负担、精神负担。
所有这一切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服务对象特殊化因素
1、学生问题的困挠。
如今的独生子女学生较多,家庭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个性较强、心理素质差、问题行为很多,难于教育。
可以说,学生的学习问题、行为问题、思想问题,给教师带来了难以排解的长期压力。
2、家长过分的苛求。
一部分家长一方面是不能正确认识到孩子行为、思想状况,另一方面又过多地苛求学校、教师。
有的家长毫不理会子女的学习,也不愿配合学校和教师的措施,在无法沟通的情况下,增加教师的工作难度。
有的家长又过于关心子女的学习,常对学校和教师做无谓的干扰、评价,造成了教师长期不被理解,致使工作行为退化,工作士气降低。
(四)个人因素
教师个体的认识偏差与个体的人格特征也是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如教师不现实的理想和期望、较低的自我价值与判断、自信心降低、对自己的优缺点缺乏准确认识和客观评价等都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有的教师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但当他们觉得自己对工作的投入与从工作中的所得不匹配时,就可能产生职业倦怠。一位孙老师跟我谈到:“我曾经要求学生在每个周末都要拟定下一周的学习计划,我认为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明确任务,做好预习和复习,提高
学习效率。
我也会每周一收上这些计划来看,给他们一些反馈的评价,或者提出建议。
但是,已经有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没有做这项工作了。
日常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了,有很多东西是必须在限期内完成的,我总是感觉很累,时间很紧。
我知道应该回复,这样做会对学生很有好处,可烦躁的情绪和现实的压力又使我不想回复,我非常犹豫和为难。
”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缓解教师倦怠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的广泛关注,还必须在学生和教师个人层面上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校办学和管理现状,为教师的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社会评价方面加以引导
1、广泛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均衡、政府投入有法律保证。
2、推进社会期望的合理性,让全社会、家庭要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正确面对对和共同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职责和使命。
3、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要多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以换位思考的方式对教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育人工作,多一份理解和支持。
(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管理方面加以改进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培养教师敬业、乐业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勇于面对各种困难,有乐观进取的精神。
2、充分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
要尽可能地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更多地了解每一位教师的实际状况、以人为本、全方位考虑问题、合理安排工作。
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现每一位教师的闪光点,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正确的评价。
3、给教师“减负”,即尽可能地减轻教师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改变以学习成绩好坏、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并且与各种福利待遇挂钩的做法,建立教师发展性的评价机制。
4、为中青年教师搭建专业化平台,关注这个群体的发展,提高能力,增进修养。
5、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以教师为本,加强教师对组织、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个人素养和思想道德方面加以修炼
1、正确对待压力,及时调整认知心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自我的心理负荷和情绪体验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不切实际,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负担、焦虑不安;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
因此,作为个体的教师,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和境遇,及时调节认知心态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对自己认识越深刻,越能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工作、生活、内心中的困境。
2、放松情绪,减轻心理压力感。
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的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刺激反馈到人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
3、磨练意志,增强个人抗压性。
外界刺激到底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所决定的。
人的抗压性是靠后天炼就的,教师们要加强人格方面的修养,加强意志独立性、果断性、自制性等品质的培养,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不良情绪的干扰。
4、学会交往,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成功的教师往往是乐于和学生及他人交往的,尤其是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教师,教师应从心理期待中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5、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了解自己所处的角色情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适应能力。
追逐先进教育理念,放松自如地挥洒教坛,减少倦怠,以自身的高素质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引用德洛夫斯基的一句话:“在职业生涯的初期,当然越早越好,你必须接受这样一个观念:身体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职位的晋升”。
但愿每个教师都能拨开遮住心灵阳光的那层乌云,撇开劳顿的人生旅程中积累的倦意,在灿烂的晴空下快乐地飞翔。
参考文献
[1] 孙红,《职业倦怠》,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