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损失效分析
粘着磨损模型
类型
破坏现象
破坏原因
轻微磨损 涂抹 擦伤 撕脱 咬死
剪切破坏发生在粘着结合 面上,表面转移的材料极 轻微。
剪切破坏发生离粘着结合 面不远的软金属层内,软 金属涂抹在硬金属表面。
粘着结合强度比摩擦副的基体金 属都弱。
粘着结合强度大于较软金属的剪 切强度。
剪切发生在较软金属的亚 表层内,有时硬金属表面 也有划痕。
磨损失效分析
磨损失效分析
• 磨损失效----就是由于材料磨损引起的机械产品 丧失应有的功能。
• 特点: 断裂失效:突发性 后果灾难性 有一定偶然性 磨损失效:渐进性 非灾难性 必然性
• 磨损失效分析: • 重要性往往被忽视
意义重大-----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美国曾有统计:每年因磨损造成的经济损失占 其国民生产总值的4%。在我国,磨损造成的经 济损失在1000亿人民币以上。
第一节 摩擦和磨损的基本概念
• 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或物体与介质之间在外 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具有相对运动 的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所产生的阻碍作用称 为摩擦。这种阻碍相对运动的阻力称为摩擦力。
• 摩擦按照接触面运动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滑 动摩擦、滚动摩擦。
• 相互接触的一对金属表面相对运动时,表面金 属不断发生损耗或产生残余塑性变形,使金属 表面状态和尺寸改变的现象称为磨损。
过屈服极限,因而发生局部塑性变形, 引起残余应力。 • 热应力—两接触面相对滑动时要产生摩 擦,使接触区局部温度瞬时升高。 • 润滑 • 接触面的几何形状
第四节 磨损过程
磨损过程大致可分成三个阶段。
第五节 粘着磨损
• 相对运动的物体接触表面发生了固相粘 着,使材料从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 面的现象,称为粘着磨损。
• 4、改善润滑条件,可减小粘着磨损。
• 5、接触压力的影响。
第六节 磨粒磨损
• 磨粒磨损是当摩擦偶件一方的硬度比另一方的硬度大 得多时,或者在接触面之间存在着硬质粒子时,所产 生的一种磨损。也称磨料磨损或研磨磨损。
飞机操纵杆 花键、销子。
两接触表面滚动或重复接触时, 无论有无润滑,表层或次
由于载荷作用使表面产生变形, 表层在接触应力反复作用
并导致裂纹产生造成剥落。
下,而产生麻点剥落。
齿轮、滚动 轴承。
第二节 机械的表面特征
• 材料的表面状态对其表面性能影响很大。 • 机械表面的状态对其功能的影响也很可观。
第二节 机械的表面特征
粘着结合强度比两基体金属都高, 转移到硬面上的粘着物又接削软 金属表面。
剪切破坏发生在摩擦副一 粘着结合强度比应力高于粘着结合强度。
摩擦副之间咬死,不能相 对运动。
粘着强度高于任一基体金属的剪 切强度,粘着区域大,剪切应力 低于粘着强度。
第五节 粘着磨损
影响因素:
• 摩擦是磨损的原因,而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
第一节 摩擦和磨损的基本概念
• 按环境和介质可分为:流体磨损、湿磨 损、干磨损
• 按表面接触性质可分为:金属-流体磨 损、金属-金属磨损、金属-磨料磨损
• 按机件表面磨损状态可分为:连续磨损、 粘着磨损、疲劳磨损、磨粒磨损、腐蚀 磨损、微动磨损、表面塑性流动
• 1、脆性材料的抗粘着磨损能力比塑性材料高。正应力 与切应力
• 2、金属性质越是相近的,构成摩擦副时粘着磨损也越 严重。形成化合物化碳向较大的金属构成摩擦副时粘 着磨损就较轻微。
• 3、通过表面化学热处理,如渗硫、硫氮共渗、磷化、 软氮化等热处理工艺,使表面生成一化合物薄膜,减 小摩擦系数,减小粘着磨损。
第五节 粘着磨损
• 在载荷不大时,真实接触面积上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在这种很大的压力下,即使是硬而韧的金属在微凸峰 接触处也将发生塑性变形,结果使这部分表面上的润 滑油膜、氧化膜等被挤破,从而使两物体的金属面直 接接触而发生粘着,随后在相对滑动时粘着点又被剪 切而断掉,粘着点的形成和破坏就造成了粘着磨损。 由于粘着点与两边材料机械性能有差别,当粘着部分 分离时,可以出现两种情况:当粘着点的强度低于摩 擦副两边的强度时,粘着从接触面分开,这时基体内 部变形小,摩擦面也显得较光滑,只有轻微的擦伤, 称为外部粘着磨损;当粘着点的强度比两边材料中一 方的强度高时,这时分离面发生在较弱的金属内部, 摩擦面较为粗糙,有明显的撕裂痕迹,称为内部粘着 磨损。内部粘着磨损更为普遍,危害更严重。
发生于各种压力和滑动速 度,磨料作用于表面而破 坏。
农业机械、 矿山机械
在摩擦过程中,金属同时与周 围介质发生化学或电化学反应 而使材料损失。
有化学或电化学反应的表 面腐蚀破坏。
曲轴轴颈的 氧化磨损。
两接触面由于承受周期性的, 幅度极小的相对运动使之发生 粘着、腐蚀和表面的剥落。
通常发生于有微量振动的 接触表面上,都伴有腐蚀 过程而产生氧化碎屑。
• 表面加工纹理 • 表面不平度—包括宏观形状误差、粗糙
度和波度。
第二节 机械的表面特征
• 表面结构
第三节 机械的表面接触
• 当两个有波度的机械表面接触时,不可 能形成完全接触,而只是在许多凸起的 微峰之间形成一些面积很小的接触点, 随着载荷增大,新的轮廓峰对参与接触。
第三节 机械的表面接触
影响接触应力的主要因素 • 残余应力—接触区中某些点上的应力超
第一节 摩擦和磨损的基本概念
类型
内容
特点
举例
粘着磨损 磨粒磨损 腐蚀磨损 微动磨损 表面疲劳磨损
摩擦副相对运动时,由于接触 表面直接粘着,在随后摩擦过 程中粘着点被拉拽下来。
发生于无润滑和氧化膜缺 内 燃 机 活 塞
少及滑动速度不大情况下, 壁 与 缸 体 摩
粘着点被剪切破坏。
擦。
因硬颗粒或凸出物嵌入,并切 割摩擦表面材料使其脱落下来。
第一节 摩擦和磨损的基本概念
• 按破坏机制可分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腐 蚀磨损、微动磨损、表面疲劳磨损
• 磨损机制是指在磨损过程中材料是如何从表面 破坏和脱落的,这里包括了磨损过程中接触表 面发生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方面的变化、力的 分布、大小和方向及其在表层和次表层发生的 作用、同时还包括磨屑是怎样形成和如何从接 触面脱落的。按磨损机制分类有利于根据不同 破坏类型采取相应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