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三)、确定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 主观经验 社会适应 临床诊断 统计测量
(四)、心理健康标准代表性观点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关于心理健 康的标准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
让。
3.有幸福感。
美国坎布斯的观点: 1、积极的自我观念; 2、恰当地认同他人; 3、面对和接受现实; 4、主观经验丰富,可供随时取用。
马斯洛和密特曼的观点 1.用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
的评价。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发展与控制。 9.在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较好的发挥自己的个性。 10.在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体的基本需求。
– 台湾学者黄坚厚的观点
乐于工作。 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对自身有适当的了解。 和现实有良好的接触。 张春兴的观点: 了解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定自己。 掌握自己的思想行动。 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 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独立谋生的意愿和能力。 追求理想不脱离现实。
– 国内的标准
智力正常。 情绪适中。 意志健全。 人格统一完整。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和谐。 社会适应良好。 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点。
(五)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的对立面,是多种不同种类
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
类似概念: 心理异常类型:p2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及类型 1、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 广义:p5; 狭义:p5 与心理卫生的关系p5 与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p11-12
2、心理健康教育的组成 从内容看: 心理素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性质看: 心理发展教育与补救性教育 从途径看: 心理健康课教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 从类型看: 团体发展性教育、团体补救性教育、 个体发展性教育、个体补救性教育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第一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与意义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
(一)、健康的含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 《世界卫生组织宣言》中开宗明义:健 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是 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完 全安好的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了个体健康的十项标准: 有足够充沛的经历,能从容不迫的应付日常生活和工
美国心理健康协会(NAMA)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1.经常感到快慰、舒适。 2.不为恐惧、愤怒、爱、嫉妒、罪恶或者忧愁等情
绪所捆绑。
3.能坦然接受不如意的事。 4.能以容忍开放的胸怀,面对自己和他人,必要时
还能自我解嘲。
5.对自己的能力既不高估也不低估。 6.能接受自己的缺失。 7.能保持高度的自尊心。 8.善于处理所面临的各种事情。 9.经常感受到人际关系的乐趣。 10.经常关怀他人,热爱他人。 11.能从生活的点点滴滴汲取乐趣。 12.拥有永久的、良好的友谊。
13.相信别人,由衷的喜欢别人,也渴望人家爱自己, 信任自己。
14.尊重别人的思想与意念,尽管这些思想与意念和 自己存在分歧。
15.不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意见,也不随便接受别人 的看法,甚至甘心让别人颐指气使。
16.乐于参与各种团体活动。 17.对所接触的任何人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 18.胜任并愉快的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需求。 19.能自行处理所有的问题。 20.勇于负责。 21.尽可能谋求与环境的良好相处。 22.乐于接受新经验与新观念。 23.充分运用自己的天赋。 24.确立合理的人生目标。 25.自我思索,自我抉择。 26.全力投入工作,从而寻求乐趣。
罗杰斯的观点 1.经验的开放性。 2.时刻保持生活充实。 3.对自身机体高度信任。 4.有较强的自由感。 5.有高度的创造性。
另外,他还提出了“未来新人类”的心理健康标准 对经验开放。 拒绝伪善和欺诈。 对科学技术持怀疑态度。 追求生命的完整。 渴求亲密的关系。 重视生活的过程。 热情帮助别人。 有强烈的生态意识。 反对僵化的体制,反对因循守旧。 信赖自身的经验。 不看中物质的享受。 向往与追求精神生活。
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 挑剔。
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自然环境) 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臂、臀位置协调。 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现象。 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感觉轻松。
(二)、 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高效、满意、持久的心 理状态;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 动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知情意行人格 完整和谐。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 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 到协调一致,并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 美国人比尔斯。其代表作为《一颗失而复得的 心》(1907年写)。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 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士给予极高的评价,并为 此书撰写了序言,在美国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 响。当时美国最权威的精神病学家梅耶认为这 就是心理卫生在各方面的支持和鼓励下,1908 年,由比尔斯发起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卫 生组织(康涅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 早期经验、心理行为问题、积极品质 2、是我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3、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4、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发展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渊源 希波克拉底:体液平衡 柏拉图:理性、意志、欲望的整体的善 亚里士多德:“中庸之道”、“实践智
慧” 卢梭、裴斯泰洛齐 管仲、孔子、孟子、老子、庄子
二、近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
(一)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
当代的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于如何正确的 认识和对待精神病人。1793年,法国著 名的精神科医生皮内尔对在其医院接受 治疗的精神病人全部给予人道主义待遇, 这一举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皮内尔也 因此成为现代心理卫生最著名的倡导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