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学习方法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古人告诉我们的十大学习方法:1.持续输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乐在其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真宗。
3.动笔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4.自主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丘。
5.注重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注意总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7.乐观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
8.善于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丘。
9.珍惜时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王贞白。
10.目标清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庸。
--对于大家这种能够坚持的人,这些都是宝贵经验,对于意志力不强的人,这些是警示格言,对于没有意志力的人,这些就是考试要考的古诗词。
篇二:古人读书十二法古人读书十二法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
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
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
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
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
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例]2.不懂就问。
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
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
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
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它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
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
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
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
(王充{论衡》)(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不求甚解”读书法。
这是陶渊明提出来的读书法。
要求读书时要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析]明代状元杨慎说:“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是不为两汉以来经书中的繁琐考证所左右,而是能够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
”(《升庵全集》卷四十八)这种解释是合理的、恰当的。
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要被书中的某些琐碎的、枝节的、不一定可靠的材料所左右,而应该有目的、有辨别、有分析地读书。
读书不可囫囵吞枣,不可一知半解,不可只是知其大意。
(法)五、“提要钩玄”读书法。
这是韩愈提倡的读书方法。
旨在抓要点,明主旨,以便直探本源,提取精粹的内容。
[析]韩愈认为做到“钩玄”、“提要”之后,对书中的浓郁之处和英华部分,必须反复涵咏,不断温习,才能把文章的妙义要道化为已有。
韩愈勤于读书,注重方法。
他在《进学解》中有两句话概括了他的读书法;“记事者为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他那“提要钩玄”,组成了他自己卓有成效的读书法。
(法)六、“计字日诵”读书法。
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
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七、“一意求之”读书法。
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着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
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
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八、“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
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①关于“体会”。
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
”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
”“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
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②关于循序。
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
”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
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③关于精思。
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得尔。
”(《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
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
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
”(同上)(法)九、“五类四别”读书法。
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法)十、“五要”读书法。
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①一要天天读。
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
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②二要夜夜读。
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
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③三要老年读。
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
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
”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
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④四要抄书读。
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
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⑤五要分类读。
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
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
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
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十一、“贵精”读书法。
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二、“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
这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
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篇三:古人读书方法漫谈古人读书方法漫谈正蒙学堂神州智慧网路圣石2013-11-26开卷有益,一本好书,有可能会成为你一生的良伴。
唐代政治家、书法家颜真卿有一首《劝学》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读书夏乐一个人既要勤于读书,还要善于读书。
有的人是书在手中,可就是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说明读书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
这里介绍几位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就勤读书、会读书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观其大略”读书法三国诸葛亮深通读书之道,不仅好学,而且善学,并因此成就了他的“足智多谋”。
诸葛亮的读书法,对今人亦有裨益。
诸葛亮读书只“观其大略”。
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
石广元、徐庶、孟公威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
曾经“走马荐诸葛”的徐庶则折节学问,“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目的为求得“义理精熟”。
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
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诸葛亮读书也没有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地作息,“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他对好友们说:“你们几位从政可以做到刺史、郡守。
”三人反问诸葛亮“仕途”如何,诸葛亮“笑而不答”。
后来事实证明,读书务求“精熟”的石广元、徐庶、孟公威等人,也的确只做到刺史、郡守,而读书务求大略、得其精髓的诸葛亮则成为一代贤相。
“会意”读书法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会意”读书法。
他在《无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实际上,他追求的是读书会意,着重领会书中深含的旨意,而不死抠个别字句。
“八面受敌”读书法宋朝着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苏轼在信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
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入书出书”读书法南宋人陈善着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
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如果读书不能读进去,那就不可能理解“古人用心处”,也就是说不能体会书中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明的文学技巧;倘若读书不能跳出来,那就要“死在言下”了,也就是说,思想被书本束缚住,成了书奴、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