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地方税收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地方税收持续增长的“源动力”,地方税收持续稳定增长也是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助推器”。

新的时期,采取有力措施,应对金融危机不利影响,促进地方经济科学发展和地方税收稳定增长,是各级地税机关面临的重大课题。

现通过对近几年我市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相关情况的比较分析,就如何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作一些探讨和思考。

一、我市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收入基本情况(一)全市国内生产总值(GDP)情况。

我市GDP总量从2000年的200.58亿元,逐年递增到2008年的749亿元,年均增长17.9%。

分年看,2003-2008年的GDP增长率分别为17.42%、24.61%、12.02%、19.29%、21.03%和15.8%,经济从2003年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二)全市财政收入情况。

我市2008年财政收入达到123.85亿元,是2000年的4.7倍。

尤其是2003年-2008年期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明显增加,2003年-2008年财政收入分别为42.87亿元、59.48亿元、67.53亿元、82.60亿元、105.16亿元和123.85亿元,增幅为18.6%、38.7%、13.53%、22.32%、27.3%和17.8%,分别高于同期GDP增幅1.2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3个百分点、6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同期地方财政收入也随之增长,增幅分别为20.33%、19.84%、33.93%、22.71%、28.6%和23.9%。

(三)全市地方税收情况。

2008年地税部门组织地方税收3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21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5.7%,高于GDP年均增幅近8个百分点。

从历年增幅看,2002、2005年增长较为缓慢,增长率低于10%,其余年度受经济强劲增长的带动,税收收入呈现加速上扬态势,2001年为70.23%、2003年36.48%、2004年为31.29%,2006为21.80%、2007年32.73、2008年为32%。

特别是进入2003年以来,税收收入在投资和工业强势作用下,基本保持20%-30%的增幅,税收总量和增幅全省排名前列。

通过以上对我市近年来经济发展和地方税收情况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地方税收与同一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发展步伐是基本同步的,即在2000-2002年间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同时期的财政收入和地方税收总量也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自2003年以后,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地方税收持续增长增添了活力。

二、我市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收入关系分析(一)非公有制经济长足发展,股份制经济一枝独秀。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

通过比较2000年和2008年全市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单位个数、税收总额和税收比重可以看出:经过多年培育,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企业数量份额由2008年的88.5%上升至98%,上升约10个百分点;地方税收入比重更是提升迅猛,由2000年的50%上升至80%。

同时,不同所有制经济的税收贡献有所差异。

股份制经济异军突起。

“十五”时期以来国有企业改制速度加快,使股份制企业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比重由近29%上升至2008年的61.33%,企业单位个数由123个上升到426个。

个体私营税负总体下降。

2000-2008年期间,全市个体私营企业数量所占比例下降近9个百分点,地方税收比重也下降了2.15%。

主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政策相继出台,税务部门严格执行相关税收减免政策,大部分个体私营企业享受到低税负或无税负政策。

(二)二、三产业并驾齐驱,产业结构相对合理。

近年来,我市以重点企业为依托,以重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加大政策扶持、改革创新、资金投入和战略重组力度,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企业群和知名品牌,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构建了适应新阶段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

三次产业结构中,2000年我市二、三产业地方税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6%和1.5%,占地方税收总量比分别为51.9%和48.1%,2008年二、三产业的地方税比重分别为2.24%和2.66%,占地方税收总量比分别为45.8%和54.2%,产业结构发生了微调,税收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倾斜,说明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结构的调整,全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新兴建材三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也获得同步发展,三产对税收的贡献较为明显。

(三)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异军突起,和制造业并居地方税收入前三强。

近年来我市地方税收快速增长与建筑和房地产异军突起有了很大的关系,数据显示,2003年-2008年间,建筑和房地产行业提供地方税收增量占地方税收入总增量的份额分别为29.38%、24.28%、77.38%、42.46%、45.39%和37.06%,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2003年以来,建筑和房地产行业对我市地方税收拉动作用极为明显,这两个行业税收主要来源于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14.95亿元,同比增长41.1%,是2003年的4.30倍,其中2008年房地产开发投资150.23亿元,同比增长69.0%,是2003年的5.79倍。

2008年建筑、房地产和制造业行业实现地方税收收入分别为95909万元、76069万元、59573万元,合计231551万元,占地方税收收入总量的63.2%。

(四)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建税三税领先,对地方税税收收入贡献巨大。

2003年以来,对地方税税收收入贡献突出的主要集中在营业税方面,六年来营业税入库总额达546453.4万元,占地方税收入总额的39.96%,其余主要税种依次为:企业所得税19.40%、城市维护建设税12.65%、个人所得税8.79%、教育费附加4.95%、城镇土地使用税4.03%。

上述6个税种合计占地方税税收收入的近90%,其余各税种只占10%左右。

综上所述,在现行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下,虽然全市经济发展与地方税收保持一定的协调性,但进一步分析也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从所有制结构看,全市非公有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个体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经济对税收的贡献相对有限;从产业结构看,如果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增长,而第三产业不能及时跟进,则地方税收增长的后劲不足问题将逐渐暴露,从而影响地方可用财力的增长。

近年来全市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和制造业增收较多,成为地方税收主要增长点,但这些行业受宏观政策影响较大,一旦国家紧缩银根,控制投资,能源市场偏紧,势必影响地税税收收入的长远发展。

三、促进经济与税收协调发展的建议和思考(一)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速培育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

地方税收收入的持续发展需要经济的发展作基础,需要固本培源,寻找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

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和环境,大力发展个体私营、外资、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扩大开放和做实招商、吸引和启动投资主体,使民间资本、国外资本能够顺利完成投资过程并发挥效益。

要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在布局规划中充分考虑和投置不同类型的工业园区,完善财政、金融、土地、工商等各种政策,改进审批、监督、检查等各类服务,组织若干行之有效的活动,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和氛围。

要在经济效益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从统计资料看,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比重(18.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68%),说明芜湖尚有较大的增长潜力。

(二)加强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统筹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我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工业和三产并重为主导,这是现实的正确选择。

从前面的分析看,虽然第二产业直接拉动国税收入增长,地税增长缓慢,但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撑是必有可少的,对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合我市现有城市格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从区(县)实际出发,宜二产则二产,宜三产则三产,如镜湖区是我市经济、文化、商业、金融中心,具有区位优势,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具有发展条件;三县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则具有发展第二产业的条件和优势。

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对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明显作用。

因此,在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不能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此外,在产业发展方向上,要形成由产业竞争向技术竞争,由技术竞争向专利竞争,由专利竞争向标准竞争的局面。

要积极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延伸和扩大产业链,由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

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技术,集中力量狠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克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此外,要考虑行业税收贡献率差异,加快税收贡献率比较高的产业发展,如房地产、金融保险业、建筑业、住宿餐饮业、交通邮电业等行业发展。

(三)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税收和经济协调发展。

税收工作要以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为根本任务,既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又要支持和促进经济发展。

新的时期,我们仍需牢牢把握税收经济观这一根本宗旨,进一步发挥税收职能作用,促进税收和经济协调发展。

为此:一要正确处理税收任务和经济税源的关系。

税收任务和经济税源的关系,关键在于一个“度”字,脱离这个“度”字,或者无法做到应收尽收,国家财力失去保障,或者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税收成了无本之源。

地方政府在确立财政预算,制定税收计划,税收部门在组织征收时都要充分认清形势,科学测算税源,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既要考虑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也要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以支定收的税收计划观念必须坚决摒弃,科学筹划的“经济税收”才能更有利经济的发展,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

二要正确处理好统一税法与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

国家税法是统一的,但在当前我市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不断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稍显稚嫩的情形下,地税机关应该面向实际,站在全局看问题,在维护税法的统一性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家赋予地方税收特有权利,适当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利益,制定部分若干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后劲。

要积极开展产业税收政策研究,为市、区(县)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企业改组改制、项目可行性研究等提供税收政策支持;在地方政府职权范围内,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及时税收政策调整(如调整土地等级税额)的意见和建议。

(四)整顿规范税收秩序,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

在税收政策方面,要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适应税收公平规则需要,坚决清理、纠正各类违法违规,影响市场公平竞争的地方涉税规范性文件。

在组织收入方面,要保持税收与经济增长同步,进一步落实“依法治税、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的方针。

在税收执法方面要,加强税务干部队伍业务素质培训,提高税务执法水平,规范税收执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