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黄土 土壤碱化层 土壤龟裂层 灌溉后土壤结壳
1.35~1.50 1.50~1.70 1.70~1.90 1.60~1.90
对于大多数植物来说,土壤容重在1.14—1.26g/cm3之间比较适宜。
容重、孔隙度与土壤松紧程度关系
松紧程度 容重(g/cm3) 孔度(%)
最松 松 适合 稍紧 紧实
<1.0 1.0~1.14 1.14~1.26 1.26~1.30 >1.30
依次形成第二级、第三级……微团聚体,再经多次聚合,
最终成为大小形状不同的团粒结构体。因此,团粒结构不 仅孔度大,而且具有多级孔隙。
单个土粒 团聚体
微团粒
腐殖质
粉 粒
粉粒
砂粒
粘粒
砂粒
Ca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土粒
Fe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Fe3+
土粒
Al3+
其它结构体的形成
立方体型、条柱型、片状型结构体多由单粒直
团粒结构体的土壤肥力特点:
②能协调土壤有机质中养分的消耗和积累的矛盾;
大孔隙有充足的氧气供应,好气性微生物活动旺 盛,有机质分解快;
小孔隙中有机质进行嫌气分解,速度慢而使养分
得以保存。
团粒结构体的土壤肥力特点: ③能稳定土壤温度,调节土壤热量状况;
④团粒结构降低了土粒间的粘着性、粘结性,减
少了耕作阻力,提高了耕作质量,土壤耕性好; ⑤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和生长;
4℃时水的密度为1g.cm-3,因此土粒密度(单位容积固 体土粒的干重)与土壤比重数值相等,但土壤比重无单位。
表 4-2
粒级(粒径毫米) 全土样 0.10~0.05 0.05~0.01 0.01~0.005 0.005~0.001 <0.001
一种森林土壤表层各级土粒的密度
腐殖质(克/千克) 29.5 0 4.3 14.8 53.7 64.2 密度(克/厘米 3) 2.62 2.66 2.66 2.62 2.59 2.59
常用土壤密度值:
2.65克/厘米3。
2、土壤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包括孔隙)的干质
量。
土壤容重值多介于1.0-1.5克/厘米3范围内, 典型土壤容重 夯实的土壤容重则可高达 1.8-2.0克/厘米3。
土壤 容重(g/cm3) 土壤 容重(g/cm3)
泥炭 蓬松盐土 灰化层 黑钙土耕层 沼泽土
0.20~0.50 0.80~1.00 0.80~1.00 1.10~1.30 1.10~1.30
结构良好的耕层 土的孔隙比应≥1
孔隙容积 孔隙度 土壤孔隙比 = = 土粒容积 1- 孔隙度
5、衡量土壤孔隙质量的指标 —— 土壤孔隙的分级 • 当量孔径 —— 分级的标准
指与一定土壤水吸力相当的孔径。 其与孔隙的形状及其均匀性无关,其与土壤水 吸力的关系为: 3 当量孔径类型及特性
根据结构体的形态、大小以及与土壤肥力的 关系划分为如下类型: 1、长、宽、高三轴平均发展的似立方体型结构体 主要类型:块状结构体和核状结构体;
2、垂直轴方向发达的条柱型结构体 主要类型:柱状结构体和棱柱状结构体;
土壤肥力特点:结构体内部紧实,孔隙小而少,
通气不良,根系难以伸入;结构体间易形成大 的垂直裂隙,成为水、肥下渗通道,造成跑水、
土壤结构性
要点: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及其评价; 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土壤结构的改善与恢复
(一) 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的概念
•土壤结构体:指土壤中的土粒在内外因素综合作用 下形成大小、形状、性质不同的团聚体,如土团、
土块、土片等。
•土壤结构性:结构体在土壤中的类型、数量、排 列形式、孔隙状况以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第一节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一、 土壤孔性
二、 土壤结构性 三、 土壤耕性
孔隙的数量决定着土壤中气、液两相的总量,孔隙 的大小及其比例决定着气、液两相的比例。
一、 土壤孔性
是土壤孔隙的数量、孔隙的大小及其比例、
以及孔隙在土层中分布情况的综合反映。
小 孔 隙
大 孔 隙
(一)土壤孔隙度 土壤孔隙度:单位容积土壤中孔隙容积占整个土 体容积的百分数。
孔隙容积 ╳ 100% 土壤孔隙度 = 土壤容积 土壤容积 — 土粒容积 = ╳ 100% 土壤容积 = (1 — 土粒容积
土壤 容积
) ╳ 100%
一般沙土孔度30-45%,壤土40-50%,粘土45-60%。
1、土壤比重:单位容积(不含粒间孔隙)固体土粒的干重
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也称土壤相对密度。
注:式中土壤水吸力以 kPa为单位
(二)土壤孔隙类型
土壤孔隙的持水功 能和毛管水上升情况 成为孔隙分类的主要 依据
孔隙类型 孔径大小 ( mm) 土壤水吸力 (kPa) > 1500 150 ~ 1500 < 150 所含水分有效性 无效 有效 主要贮存空气
非活性孔隙(无效孔隙) < 0.002 毛管孔隙 通气孔隙 0.002 ~ 0.02 > 0.02
良好结构体:团粒结构体
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多级大量的 大小孔隙,团粒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 兼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土 壤 团 粒 体
4、近似球形的粒状结构体 主要类型:团粒结构体 土壤肥力特点:
①具有多级孔隙;团粒内部多为毛管孔隙,团粒
之间多为通气孔隙。大孔隙通气、透水,小孔隙 保水、蓄水。能协调水分和空气的矛盾。 (原因与其形成过程有关)
跑肥;
3、水平轴方向发达的扁平型结构体 主要类型:片状结构体; 土壤肥力特点:结构体内部紧实,多为非活性 孔隙,有效水少且通气不良,不利于扎根;结 构体间裂隙太大,通气虽好,但易漏水、漏肥;
不良结构体: 块状、核状、柱状、棱柱状和 片状结构体总孔隙度小,主要是小的非活性孔 隙,结构体之间大的通气孔隙,往往成为漏水 漏肥的通道。植物根系很难穿扎,干裂时常扯 断根系。
孔隙度
47.46%
24.51%
大小颗粒相互填 充是土壤孔隙度 达到了最低值
2、对于大多数作物适宜的孔隙状况:
耕层土壤总孔隙度为50 ~ 60%,其中通气孔隙度 为8~10%以上,如能达到15~ 20%为最好;土体内 的孔隙垂直分布为“上虚下实”。上部耕层 (0~15cm)的孔度为55%左右,通气孔度15~20%, 底层土壤(15 ~ 30 cm)孔度和通气孔度分别为 50%和10%左右。上虚有利于通气和种子的发芽, 破土。“下实则有利于保水和扎稳根系。“上虚下 实”是相对而言,下层必须保证一定孔度,有利于 根系伸展,扩大觅水觅肥空间,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有利于土壤排水等。
>60 60~56 56~52 52~50 <50
土壤容重一般是比重的一半左右。
3.土壤容重作用 (1)计算工程土方量 土壤重量=土壤体积×土壤容重 (2)估算各种土壤成分储量 设耕层厚度0.2m,容重1.3t/m3,有机质含量, 15g/kg=0.015t/t,全氮量0.75g/kg=0.00075t/t。 1hm2(104m2)0.2m土层计: 土壤=10000×0.2×1.3=2600t 有机质储量=2600×0.015=39.0t 全氮储量=2600×0.00075=1.95t (3)计算土壤储水量及灌水(或排水)定额 设土层厚度1m,土壤含水量25%,容重为1.3 t/m3。 1hm2的1m土层储水量=10000m2×1m×1.3 t/m3×25%=3250m3/hm2= 325mm
2)熟悉土壤容重在生产中的应用;
3)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的关系; 4)土壤结构的改良措施; 5)土壤物理机械性与耕性的关系;
接粘结而成,或由已有结构体在机械力作用下沿一
定方向破裂而成,没有经过多次复合和团聚作用。 因此,其孔性不良。
4、土壤胀缩性
•概念:土壤吸水后体积膨胀,干燥后体积收缩的性 能。 •影响因素:土壤胶体类型; 各种阳离子对膨胀的作用次序如下:
Na 、K Ca 、Mg


2
2
H

思考题
1)掌握相关概念;
二、 土壤结构性

土壤松紧状况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到植物根系的伸展和植
物的生长发育,而且还影响着土壤水分运动(渗透与蒸
发)、土壤空气(数量与质量)变化以及土壤养分(含
肥料)的转化与供应等。

土壤的松紧状况主要决定于土壤的孔性、结构性和耕性 等重要物理性状;

土壤的孔性如何决定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及土壤结 构性;
团粒间较疏松,根系穿插容易;
团粒内部相对紧密,有利于根系的固着;
(三) 团粒结构体的形成
•第一阶段:单粒(或粘粒)在胶体凝聚、水膜粘结以及
胶结作用下形成初级复粒或致密的小土团。稳定性差,易
分散。
•第二阶段:各种胶结物质(粘粒、有机物质等)在外力
作用(如生物的穿插、分割、挤压等作用、干湿交替、耕
作等)下,使初级复粒进一步相互逐级粘合、胶结、团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