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作文素材:余光中

作文素材:余光中

作文素材:余光中个人简介:余光中(1928年9月9日-),中国当代作家、诗人,现居台湾高雄市。

生于南京市,父亲余超英,母亲孙秀君。

母亲为江苏武进人,妻子为常州人,故又以江南人自命。

抗日战争时在四川读中学,感情上亦自觉为蜀人。

因生日正好是农历9月9日,所以自称[茱萸的孩子]。

在两岸三地游走居住教学的余光中老师,自言最喜欢的是香港和高雄,曾形容两岸三地是:“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1]现为台湾国立中山大学讲座教授,擅新诗、散文,旁及评论、翻译,出版著译凡五十种,其中散文有十种,作品列入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设有华文课程的大学、中学的教科书。

余氏行文精炼,发人博思,故坊间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评析。

中文造诣深为人赞,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称之为:“语言的魔术师”、“香江第一才子”陶杰许之为“用中国文字意象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语及多种外文,包括德语、西班牙语等。

曾任台湾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亦尝为美国大学英美文学系副教授,于两岸三地享负语言大师之名。

余光中的生活事例一:初试啼声廿岁那年,国共内战正炽,余光中和母亲从南京逃往上海,又辗转到了厦门。

「时局非常动荡!」余光中回想当时光景,学生罢课、老师罢教,政治分子渗入到师生中,人心浮动。

学运像一个个浪头,青年浮沈其中,不知自己会被推向何方。

外头的世界翻腾不休,余光中内在的诗心也蠢蠢欲动。

「我站在高崖上,再深深吸一口气,向爱琴海与夜空,投最后的一瞥。

」在向着紫金山的窗案,余光中初试啼声,完成了第一首诗作〈沙浮投海〉。

廿岁的年轻诗人,想着希腊女诗人沙浮,苦恋着菲昂,却被抛弃,郁郁投海而死。

不论外界如何纷扰,余光中有定见的朝作家之路迈进。

在厦门「星光」、「江声」两报,陆续发表新诗和短评。

一甲子后,八十岁的余光中新作〈藕神祠〉,哀悼中国女诗人李清照:「莲子虽心苦,藕节却心甘,藕断千年,有丝纤纤,袅袅不绝,仍一缕相牵。

」是独锺女诗人吗?从小接触古诗词的余光中说,也爱李白、杜甫,少年时拜读英国诗人济慈、爱尔兰作家王尔德作品,受到许多启发。

他尤爱兼擅诗词、古文、绘画、书法的苏轼,可为文人典范。

话题:理想,心境,在乱世中创作,可引用“陶渊明”事例二:一次记者问在现实中您是如何用诗人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余光中回答:每个人的生活中都要有诗,不过诗也只是一个象征,一个人要过诗意的富有灵感的生活也不一定要做诗人。

生活里面光有真理、有美德还不够,好像还缺少什么。

生活里面还应该有艺术,不管是诗,绘画,音乐或者有雕塑,总而言之,生活里面应该有美。

有一位美国的亿万富翁,他很喜欢他的小女儿。

有一天他看到小女儿带笑地走过来,心花怒放,那一刻他就想做个诗人,可是他想不起如何形容他的女儿多么可爱,他想了半天说,啊,你美丽得像一张百万圆的大钞。

那就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富有,可是在诗意生活上可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人,因为没有想象,连赞美女儿也想不出一句诗来,有那么多钱有什么用呢?所以美是不能量化的,它是一种质,不是一种量。

所以王尔德说,现在人的毛病就是什么东西都知道它的价格,可是没有东西你能知道它的价值。

事例三:余光中在思想上是一位因循守旧的人。

他不烟不酒,一杯茶足矣,过的是清教徒式的生活。

机械得连吃饭都上固定的餐馆点菜都是千篇一律。

他是当年办《文学杂志》的朋友中惟一一个不上牌桌的人。

他不想见那些不必见的人,因为他既不求官,也不竞选。

对有共同旨趣的朋友,他盛情接纳,对话不投机者,则三句嫌多,道不同不相为谋。

但他确实又是一位冷面热心,很善解人意,乐于提携有才情的朋友。

余光中文章写得好,人品又高尚,他晚年供职的高雄中山大学,校长把他当作镇校之宝,请他在运动衫、雨伞上题字,以赠来宾。

在他退休后仍热情留字,作为学校的“门脸”,每遇事不遂,一打余光中牌,便无往而不胜。

而余光中自己“不喜欢在媒体上晃来晃去”,他是一位唯美主义者,追求心灵一片净土。

余光中的谐趣:事例一:他说他生就一副“不列颠的脸”,西装、领带,洋气十足,外表一本正经;他的锦心绣口是有名的。

他把谐趣作为社交场合一件漂亮的服饰。

他刚到中山大学执教,他称女研究生们为“村姑”,毕业后这些女弟子们相约来为他祝寿,他对“村姑们”说:“要以为毕业离校,老师就没用了。

写介绍信啦,作证婚人啦,为宝宝取名字啦,‘售后服务’还多着呢!”说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学生们都说,把听他的课当作一种享受。

事例二:余光中在幽默散文《书斋·书灾》中云:“有的人看书必借,借书必不还。

有的人看书必买,买了必不看完。

”余光中的一些文友均属借书不还的“雅贼”。

他很想写篇杂文声讨这类借而不还,甚至久催不理的“孔乙己”式人物,可正当动笔时,发现自己也做过“孔乙己”。

他自述道:瞧,书架上有一本《美国文学的传统》下卷,便是从同事朱立民教授那里借来的,“侨居”已多年矣。

眼看自己无完璧归赵之意,朱立民索性声明是赠他的,并附送了上卷。

还有十多本台湾大学外文系的图书,在自己的书架上也有十多年的“侨龄”,以至久借而“归化”。

听说借书处仍是当年那位漂亮的女士管理,吓得余光中十来年再不敢进她的辖区。

事例三:1994年,余光中赴厦门大学出席一次会议时,有二百学生之众找他签名的是山东某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听听那冷雨》。

使他吃惊的是,他是头一次看到此书。

编者虽然给他写过信,但还来不及回复表示同意就出版了。

对这种不尊重原作者的盗版行为,余光中非常生气,他对笔者说:“山东是出圣人的地方,怎么可以出‘强盗’!当然,自己的孩子流落到江湖,如果白胖胖的,那我也高兴。

可此书编得错漏甚多,这会给以后的研究者带来版本上考证的麻烦。

”话题:生活的艺术,美,诗意生活,价格与价值余光中的婚姻家庭事例一:小袋鼠妈妈1956年,余光中终于和表妹范我存结婚。

结婚为女人一生的分界线,对于范我存来说,应该更是清晰。

婚前的娇柔羞赧,在婚后不久就磨练成自信坚强。

她住进厦门街一一三巷八号那栋占地一百多坪的日式房子,协助婆婆一同持家。

身体瘦弱的她,在生下长女珊珊后,竟然渐渐强壮起来。

从1958年到1965年,七年之间,她生下了五胎(其中惟一的男婴出生后三天不幸早夭),正如余光中早年形容的:小袋鼠的妈妈,然后是两个三个,以至于一窝雌白鼠的妈妈……她已经向雷诺阿画中的女人看齐了。

范我存回忆当年,经常是门铃、电话铃齐响,她一手挟着孩子,一边先抢接电话,要对方等一下,再奔下玄关去开大门;要不就是在厨房,把孩子放在推车里,忙着做饭。

婚后两年婆婆去世,她开始主掌家务,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伺候一家人吃饭。

余家全盛时期,大小共有八口,食指浩繁,食量惊人,还得兼顾营养可口。

这对范我存是一大考验,但渐渐她也从中学到了讲求实际,而婚前的浪漫幻想也得暂放一边。

不过丈夫的文学活动,她始终坚持参与。

蓝星诗社的成员把余宅当作总部,众诗人经常进出。

后来余光中在师大教书,交游更广,家里又经常有学生来往,再加上公公余超英好客成癖,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厦门街余宅,简直人文荟萃。

事例二:为他腾出片写作空间余光中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几乎都是女性。

婚前他有母亲,婚后有妻子,然后是四个女儿,八条小辫飞舞。

母亲去世后,岳母又搬来和他们同住。

他身边的女人都爱他,宠他,敬他,让他,一切以他为中心。

外表娇柔的范我存,也许是深受母亲的影响,其实内心是极有主张的。

她兼具传统与现代女性的优点和特质,虽然自己也很有才干,但是婚后完全奉献自我,不但是贤内助,更是贤外助。

从内务大臣到外交部长,全由范我存一手担纲。

“她帮我摒挡出一片天地,让我在后方从容写作,我真的很感谢她。

”余光中不止一次这样说。

“他忙起来,可以几天关在书房中,对你不理不睬,好像天塌下来都要由我自己去挡。

当然刚开始我也不能适应,后来觉得他的创作的确很重要,我们都以他为荣,为他牺牲也就值得了。

”范我存就这样从新婚的娇妻,一下子变成了四个女儿和一个丈夫的保姆,最后又成为他们的支柱。

话题:支持,牺牲,爱的力量事例二:余光中和四个女儿的关系,也是云淡风轻。

看着她们逐渐成长,童话变成了现实,余光中似乎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拿这几个大女孩怎么办。

早年,他以诙谐的笔调写了《我的四个假想敌》,写自己长期住在“女生宿舍”,看来似乎轻松,其实有点惊怅于女儿的成长。

小时候,爸爸喜欢捏我的下巴,”佩珊说,“有一天突然发觉爸爸很久没有这动作了,才意识到父女疏离了。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们都很敬畏爸爸,几乎把他神化了,”佩珊是四个女儿当中比较顽皮的一个,“现在我比较不怕他了,有时候还敢去撩拨撩拨他,譬如生日时在他脸上抹奶油,开开他的玩笑。

”其实余光中对女儿的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多少也承袭了他和父亲的关系。

在《日不落家》一文中,他说对女儿的关爱与思念,往往靠电话线来传递。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如果是爸爸接的,他总是问‘你们那里天气怎样’?要不就是‘你们校长如何如何’。

奇怪了,他为什么不问问我的一些私事呢?”佩珊不解。

“他没办法跟人靠得太近,”珊珊说,“他所有的感情都放在文章里,神游想像的天地,很少跟我们闲话家常。

家人在一起,他也总喜欢谈文论艺。

”长女珊珊在堪萨斯大学修完艺术史后,久住纽约,已是一对儿女的妈妈;次女幼珊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返回中山大学,留在父母身边;三女佩珊是营销学博士,返台后应聘在东海大学授课;幺女季珊留法五年,学广告设计,常住温哥华。

四个女儿没有一个继承父亲创作的衣钵。

对余家的女儿来说,有一位文豪爸爸,压力自然十分沉重。

潜意识里避开文学之途,该是很自然的发展。

“我们再怎么写也写不过爸爸了,所以干脆不写。

”这是幼珊的理由。

话题:亲情,教育,父母的影响一次,余光中参加新加坡华人时评文艺大赛并获得优胜奖,应邀去现场出席颁奖仪式活动。

同时登台的30名获奖者中,除进入花甲之年、满头苍苍白发的余光中外,均属于朝气蓬勃的黑发青年。

如此鲜明的对比之下,余光中自然显得不合群,给台下观众们一种英雄垂暮之感。

当一位傲慢气盛的资深记者走上台,当众提问余光中此时是否觉得内心很不是滋味时,不料余光中不仅没有尴尬神色,反而一脸风趣地笑道:“一个人年轻时得奖,应该和年长者一同得,这表示他已经成名;而年长者得奖,则应该同年轻人一同得,这表示他尚未落伍而且雄心仍在。

”有不老的心态,才有不老的诗人。

【素材分析】荣获时评大赛优胜奖的余光中,苍颜白发却光彩照人;人已老,心未衰,万丈豪情仍常在。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

有不老的心态,才有永恒的价值。

英雄不问出身,英雄也不分老小。

唯有斗志地走在时代前列,不迟疑不后退,不落伍不放弃,人生才异彩纷呈。

【适用话题】心态心不老,人不老/老而弥坚余光中是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2004年,余光中应邀来到上海,做客高端名人访谈类栏目《可凡倾听》。

这次节目做得很成功,并且余光中还与主持人曹可凡成了好朋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