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在课改中如何备课上课
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很多年,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实施,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的创新和突破。
这就给广大的体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
体育教师要成为实实在在的体育运动的研究者,必须以“上好课”开始,认真学习、探讨和总结。
我认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师备课及上课要体现四个基本要求。
一、备课和上课要有自己的预见性和随机应变性
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要多方面考虑,既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制定好课堂教学计划,又要因班级、气候、时间的不同区别对待。
新课标强调在体育活动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动态调整,落实相关的要求。
因此教师要研究学生、分析学情,重视知识传授,做到“三实”,即踏实、扎实和落实。
教师要走进教材、吃透教材、走出教材、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才能把体育知识淋漓尽致地传授给学生。
在考虑体育教学方案时,教师还可以多设计几种假设,以便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能够对学生的不同反应有所应付。
例如,在武术健身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先分组自学再总体改进巩固的方法;也可以先总体学习后分组巩固练习的方法。
但当发现学生在分组自主学习时效果不好,或者个别组没有进展时,教师要打破原来的计划,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便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内容。
二、备课和上课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针对绝大多数有所不同,内容的选择也可以有所不同。
例如,在快速跑的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自身快速跑的能力,区别对待,要看到男女生的差异,又要看到男生个体的差异,以及女生个体的差异。
在练习中可以按能力分组,能力强的距离长些,能力差的距离短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同班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体质差异,速度、力量、柔韧、灵敏、耐力等素质都参差不齐,教师可按照学生意愿自由组合、分组教学,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小组竞争意识,提高教学效果。
三、备课、上课要体现教学生活化
课堂教学要生活,一些具有生命价值的生活资源应该为教学服务,为青少年的成长服务。
学习来源于生活,把生活中的情境运用到课堂练习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实心球教学中,投来投去很枯燥,学生兴趣不高,我们就把它当做保龄球去撞击;当做手榴弹投到敌人区里;当做邮递员的包裹快速传送,学生在体验不同角色时也就达到了锻炼的效果。
在备课时,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更自觉自愿地参与练习,学会运动技能技巧,增强体能。
四、备课、上课要体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备课和上课时,教师对学生要发生三种转化。
首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
其次,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
再次,由居高临下
姿态转化为平等的对待。
这就是说,教师不再是“园丁”“蜡烛”。
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
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参与到体育项目练习中,通过练习找到自身的不足,使其产生求知欲,进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教师这时就可以出手传教,并且像朋友一样从旁鼓励,成效可想而知了。
例如,在教学排球正确双手垫球时,先从兴趣导入,先要安排自垫排球记数比赛,使学生一看到排球就跃跃欲试,想练想比,产生求知欲,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排球的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安排对垫球的比赛,只讲比赛规则,不讲动作方法,给学生留有一定自己学习的空间,自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其目的是让学生根据生活的经验,并通过自我体验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动作产生质疑,渴求教师给出正确的答案,讲解正确的动作规格及要领。
如垫球时为什么一垫就高,一垫就歪,一垫就往后跑,接不到球等。
这时教师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蹬地,伸腰协调用力,伸直双臂,插、夹、提等动作,教学就能起到事半功倍之良效。
这样的备课及上课独具匠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之,体育教师在新课改后的备课及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培植亮点,少出盲点,关注重点,不断学习研讨、总结,才能完成中学体育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