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

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

探究性语文课堂教学(广西钦州浦北县第二中学广西 535300)【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科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式学习。

按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高中语文要“注重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应用、审美、探究”成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主题词,是新理念,也是新原则,同时包含着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方法和策略。

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辩证地处理学生自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不仅强调学生要倾听教师,更要强调教师要倾听学生,珍视探究中学生的个人观念、独特感受和体验,并引导学生积极反思。

同时,要特别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交流与合作。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5-0039-0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并明确指出应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具体内容的学习上体现出探究活动,增强探究意识,养成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

如在“语言文字应用”的学习中,要求能够观察语言文字应用的新现象,思考语言文字发展的新问题;在研读“文化论著”时,能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语文的“探究能力”可以理解为贯穿整个语文学习过程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学习方式。

探究能力的养成既反映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体现出他们学术思维和科学文化价值观的逐渐形成。

围绕着语文“探究能力”的特点,一线教师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探索出许多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如在课堂上通过多样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来培养自己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究性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模式: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探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收集、分析和整理相关资料,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当然,不能认为探究式学习就是先进的、唯一的,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就是落后的、过时的、应该抛弃的。

实际上,不同学习方式各有所长,相互之间应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这里只就高中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问题作一些讨论。

1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以往的一些语文教学中,往往流于机械训练的多,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少,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消失。

语文探究性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起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兴趣、炽热的情感。

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放任自流,教师的角色是学生探究过程的向导,应精心设计教学活动。

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再让学生找出关键句段进行分析。

教师在教学中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2 教师与学生建立“对话”的合作形式语文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语文课一般意义上的听、说、读、写,还要有意识地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

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观察整个探究活动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学生靠他们自己的探究能力,在探究活动中负有主要的责任。

教师作为一个合作者与学生“对话”,这种对话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传道解惑”,也不是几名尖子学生围绕老师的提问作一番“应答”,而是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有时也提醒学生换一换思路,探究较困难的问题。

更多的是运用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言说”,把自己的问题和理解、好奇和厌烦、热爱和痛恨、认知和想象、困顿和顿悟等通过对话尽情地表达出来。

“对话”可以是心灵的、口头的、书面的、肢体的,它使语文教学过程成为师生相互推动、相互理解、心灵交往的过程,并体现“对话人生”的意蕴。

这种师生的合作能使教师与学生的思维相互碰撞,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3 要合理的创设情境语文探究性学习特别强调创设情境。

因为,在真实情境下的充分体验和对困惑的感受,才是问题产生的根源。

所以,无论是实践活动还是课堂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第一要素都是师生共同创设情景,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有教育学者指出:“目前学生在学校课程的学习内容,比较远离生活世界,偏重科学世界;比较脱离生活现实,缺乏对儿童可能生活的合理建构;乏味单调的理性生活成为主旋律,不能满足学生完满精神生活的需要;学习生活的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狭小。

”探究性学习从很大程度上证明是学习对生活的回归,而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为这种回归带来了可能性。

由于不同的情景会引出不同的问题,就会带来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中,也会以不同的角度理解学习内容,而情境又会随之不断产生新的学习内容,从而使学生投入到语文问题的探索中去。

4 用开放式问题打开学生的思维启发求异思维,就是要引导学生多向思维。

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

德国著名教育心理学教授纳特说:“问题最好能引起几种回答。

”既要有对阅读材料基本内容考察的解释性问题,也要有对阅读材料深层次理解的评价性问题。

让学生思考问题既要有根基,又要有所超越,进而起到激发探究兴趣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譬如在教学《项链》时,我抓住文中唯一议论之处“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为突破口,牵一句而动全文,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是一件什么样的“小事”?真的是小事吗?怎么理解“小事”可以“成全”或“败坏”你的一生?当师生探讨到这一“小事”造成的是不是悲剧时,学生反应更强烈!有的说:“因为女主人公马蒂尔德有着根深蒂固的虚荣心,就注定了是一场悲剧,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劝诫!”有的说:“虚荣心也不一定就是坏事,相反,有时候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激励一个人上进,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本以为学生能如此探讨作品主题就不错了!没曾想有位学生却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老师,难道这篇小说仅是一个有关虚荣心话题的讨论吗?”于是,我便让学生以书面形式继续小说主题的探讨。

结果不少学生说到:“从《项链》中除了读到虚荣心以外,我还读到了玛蒂尔德的诚实守信,读到了她挑战厄运的勇气;读到了路瓦栽先生珍爱妻子的宽容大度;读到了佛来思节夫人的真诚善良..”由此可见,思维的角度不同,得到的启发也不同,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也得到培养。

虽然,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学生往往会有让人意想不到的表现,给教师带来惊喜。

但有时会出现脱离文本或钻牛角尖等的乱问乱答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既要鼓励学生发表对文本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又要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

5 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逐步培养探究能力教材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凭借,以粤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为例,它为有效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设置了很多有价值的课后练习题。

因此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逐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课前独立预习,提出探究问题。

没有预习,学生就难以提出高质量的探究问题。

但在探究的起始阶段,教师必须设计好预习的内容。

例如在《鸿门宴》的教学中,课前笔者提出一个问题:“你认为项羽和刘邦谁更适合当皇帝?”要求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馆、预习课文等途径搜集与楚汉相争有关的资料来思考这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们搜集到的资料相当丰富,包括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以及有关历史人物的相关诗文。

并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项羽悲剧是性格悲剧”、“领袖不一定什么都懂,善用人才是成功的关键”等观点。

笔者在讲授新课前收齐全班学生的预习内容,为进行探究性课堂教学做好准备。

6 把课堂交给学生,锻炼他们驾驭一节课的能力,以此提升组织及逻辑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能力较强的有特长的学生主讲他们喜欢的课文。

在这之前,一般要对上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备课,查找资料,提供需要的教学参考书等,学生还可以向教师询问与上课有关的问题。

总之,为了上好课,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意愿,大显身手,包括对教具的使用。

最后,学生还要把自己所讲的内容,以提纲的形式整理下来,也就相当于教师写教案。

无比的热情、极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使上课的学生全力以赴,因而,走上讲台时,教态自然,语言流畅,俨然一位“小老师”,教学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认真倾听,也乐于表达,教学效果令人欣喜。

一节课不仅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锻炼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真正在乐学中提升能力。

7 合理的拓展探究空间7.1 引导学生进入多维的研究空间。

语文学科本身的开放性,为探究学习提供了多向性接口。

语文具有“文”的形式与内容,这个“文”,可以解作“文化”“文字”,也可以解释为“人文”“文学”。

你可以从文学角度研究它,也可以从文字角度研究它。

这些角度,无疑形成了一个多维的研究空间,使学生具有了多层次的研究平台。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这个研究空间打开求知的欲望。

注重语言文字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7.2 挖掘语文学习材料的内涵。

语文学习材料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伦理道德、文史哲等无所不包。

教师在探究教学中要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堂、书本延伸到自然、历史、社会,要注重学生知识视野的开拓。

语文新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这就更有利于探究性教学的进行。

7.3 探求教材的可研究价值。

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有独特价值的,但我们学习课文往往只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或是面面俱到,所以对课文及潜藏的独特价值难以深入探究。

而且有时单篇课文可供研究的要素也不够,教师可引导学生把课文放到一个更大的参照系中,比较分析其异同,探究各自的独特价值,探讨普遍规律。

7.4 延伸教材内容,拓宽研究课题。

课外课题是课堂研究的自然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阅读中产生联想,分析课题。

学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以研究“桃花源理想社会今探”“从《桃花源记》看晋朝语言与今文的关系”。

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可以研究“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深层动机是什么”“《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为什么能流传至今”。

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以现有的教材内容为主体,教学设计中除了列出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拓展研究外,还穿插编小报和小剧本,写讲稿或发言提纲、查阅资料等内容,拓展学生学习内容和研究课题。

8 注重学生作业评价,培养学生的兴趣追求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都非常注意每堂课的小结,在小结中,课堂教学的重点再一次有条理的呈现给学生,以便加深记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