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代文学PPT教学课件

宋代文学PPT教学课件

(二)艺术手法:“秦少游自是作手” (三)在词史进程中的地位——入旧出新 思考题:香草美人的传统、人格心理学。男性文学中的女性
心理倾向。
阅读书目:
龙榆生校注〈淮海居士长短句〉 徐培均〈淮海集笺注〉上古1994年
秦观词赏析资料
• 《望海潮》(梅英 疏淡)
温庭筠〈南歌子〉:“似带如丝柳,团酥握雪花。帘卷玉钩斜。九 衢尘欲暮,逐香车。”
二、晏几道(1038__1110)
• (一)生活在自我心灵世界中的“伤心”人 “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清·冯煦《蒿庵词论》) “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
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 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 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黄庭坚
• “范仲淹是继李煜‘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之后 的第一位词人。”(陈如江《唐宋五十名家词论》第35页,
华东师大1992年)
1、李煜词的特点:
1、把词体由代言体——言志体(真);2、把词风由镂金刻 翠——明净通俗(白描)
2、“士大夫之词”:
“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 词”(王国维《人间词话》十五)
2)感事性的加强:内容上,词由普乏化抒情向具体化记事转变;表现方法 上,由重情略事转向情事兼胜,大量用词题、小序。
3)力度美的高扬:从女性化的柔软美向男性化的力度美的转变是词的审美 理想的转变。苏词的力度美不仅体现在思想精神上,而且体现在词的音 韵上。
4)音乐性的突破:苏轼以后的词由先前附属于音乐转向独立于音乐,强化 了词的文学性,淡化了词的音乐性。词与音乐可即可离。
第一讲 宋代文学概况
• 一、宋代文学的特出成就 • 二、宋代社会风貌与宋文学的主要特点 • 三、宋代文学的新变 • 四、宋代文学的学习研究方法
第二讲 宋词 第一章 柳永和宋前期词
• 思考题:宋词发展的概况如何?柳永在宋词发 展中的主要贡献?
• 动手题:填写下表。(第8周交) • 一、柳永 • 二、范仲淹 • 三、张先 • 四、晏殊 • 五、欧阳修 • 六、王安石
多首,词300多首和大量优美散文。
3、人格魅力
1、跌宕起伏的悲剧人生经历: 2、面对痛苦而超脱的人格精神: 3、儒道佛和谐统一的哲学观: 4、聪颖勤奋的学者: •
(二)苏轼在词史上的地位评价
1、苏轼词赏析:作品选P24~35
2、何谓“东坡范式”?
参考文献:王兆鹏《论东坡范式》//《文学遗产》1989年5期
• “北宋倚声家初祖”(冯煦《蒿庵论词》) • “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刘熙载《艺
概·词概》) • “《阳春》一集,为临川、珠玉所宗,愈瑰丽,愈醇朴。”(况
周颐《历代词人考略》) • “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辞,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刘攽
《中山诗话》)
• 1、冯延巳词的特点:
3、范仲淹词的特点及词史地位:
1)题材拓展:个人军旅生活和情感入词;2)抒情主人公的转变: 红粉佳人——白发将军;3)词境空间的延伸:花间尊前、闺阁 绣户——大漠边陲、疆场军帐。
三、张先(990—1087)
• 1、为什么称为“张三影”? • 2为什么其词被评为“古今一大转移”?
四、晏殊(991—1055)
一、柳永(987?—1053?)
• (一)“奉圣旨填词柳三变”:功名与 自由的矛盾和无奈。
• (二)柳词身价的涨落与宋初以来的词 学观。
• (三)如何公证地评价柳词? • 1、柳词的题材分类 • 2、柳词的风格分类 • 3、柳词的体裁分类 • 4、柳词的贡献(题材、风格、体裁
与唐五代文人词比较)
二、范仲淹(989—1052)
• 一、苏轼 • 二、晏几道 • 三、秦观 • 四、贺铸 • 五、周邦彦
一、苏轼(1037—1101)
• 思考体:“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 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 人格亦自足千古。”(王国维)由此,试论苏 轼的人格魅力。
• 参考书目: 颜中其《苏轼遗事汇编》 曾枣庄《苏轼评传》 林语堂《苏东坡传》
入旧:学花间词的题材取向:离情别恨;学习花间词的抒情风格:
清丽秀艳、温柔缠绵、含蓄委婉。深得婉约正宗。
出新:“将身世之感打入艳情,又是一法。”(周济《宋四家词
选》眉批)“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清·冯煦 《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
即秦观是带着人格面具来写词的,具体地说,是带着女性化的面具 来表现身世之感,在类型化、普乏化的悲欢离合中融入个性化、 自我化的辛酸苦闷。“秦少游词得花间、尊前遗意,却能自出清 新。”(刘熙载《艺概·词概》)从而形成“义蕴言中,韵流弦外” 的凄婉纯真的词风。
• 1、善于将外在幽迷之景与内在感伤之情结合,以加强词的凄婉意 境,深得含蓄之妙。如《踏莎行》(雾失楼台)。
• 2、善于捕捉细节,对心绪做微妙而细腻地刻画。如〈水龙吟〉 (小楼连苑横空)
• 3、擅长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触景生情时的感受与 联想。
• 4、善于运用精美而平易的语言,典雅凝练而不生涩,平常而不俗 滑。如〈好事近〉梦中作:“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 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舞龙蛇,夭矫转空碧。醉卧 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踏莎行》(雾失楼台)
《与苏先生》:“田园之入,殆不足奉裘褐,供饘粥,犬马之情不 能无悒悒尔。”
(二)艺术手法:“秦少游自是作手”
• 90首词,首首皆精品。 • “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苏轼) • “子瞻 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情辞相称者,少游一人而已。”(沈
雄《古今词话》)“情韵兼胜”(《四库总目》)。情兼柳永、晏几道 之长,而柳词多情而少韵,晏词虽有情韵但多用小令,意境不开阔,秦 词多用慢词长调境界开阔,回环曲折。如《满庭芳》
\
\
• 苏迈 苏迨 苏过 苏迟 苏适
苏逊
•/
//
/ \\
\\
•符
籍 简 籀(zhou) 筥 範 築 筠
2、主要履历
• (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仁宗嘉祜二年(1057)进士。苏轼的一生按其经历分为五个时期: (1)少年时期。20岁前,在父母的教导下,在家读书,19岁与 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王弗结婚。(2)地方官时期。20至44 岁前,20岁随父携弟第一次走出家乡,沿江东下,进京应试,中 举,初任凤翔俯判官。后先后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州官。 (3)黄州时期。44至今50岁前,涉嫌“乌台诗案”第一次被贬, 居黄州团练副使。达到创作的高峰。(4)元祜时期。50至今59 岁之间,神宗病死,王安石变法失败,高太后亲政,重新起用旧 党,苏轼连升三级,礼部侍郎——起居舍人——翰林学士,由于 苏轼的政见并不与旧党完全相通,自请出任杭州、颖州、定州。 (5)岭南时期。60至於66岁,高太后死,哲宗重用新党,司马 光旧党再次被挤压,苏轼又被划为旧党,第二次被子贬,居惠州、 儋州,徽宗即位,遇赦返回,次年七月卒于常州。遗留诗句2700
• 1、词论:“聊佐清欢”。 • 2、游戏笔墨为词的结果: • 1)自由驰骋的气息和旷达风流的个性
是其词重要的感情内质; • 2)语言通俗易懂,是宋代词人主动想
向民歌学习的先驱之一;代表作《采桑 子》10首。 • 3)词风深沉浑然
六、王安石(1021—1086)
1、为什么说王安石的词标志着词风正向诗风靠拢?
• 第一讲 宋代文学概况 • 第二讲 宋词 • 引言:宋词发展流变的过程 • 第一章 柳永和宋前期词 • 第二章 苏轼、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 • 第三章 李清照和南渡词 • 第四章 辛弃疾和辛派词人 • 第五章 姜夔和骚雅词派 • 第三讲 宋诗、宋文 • 引言:宋代诗文的发展概况 • 第六章 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 第七章 黄庭坚和江西诗派 • 第八章 中兴四大诗人 • 第四讲 辽金文学 • 第五讲 宋代通俗文学
(三)在词史进程中的地位——入旧出新
“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陈振孙〈直斋 书录解题〉引晁补之云 )“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 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白雨斋词话》/1)“少 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气, 故所为词 ,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情深,而怨 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蒿庵论 词》)
《小山词序》)
(二)如梦如幻、情韵兼胜的词世界 (三)大、小晏词的区别:
三、秦观
(一)“古之伤心人也。”(清·冯煦《蒿庵词论》)——悲凉人 生
与晏几道之沉湎于自我爱情的苦闷不同,秦观多为“名缰利锁”或个人 的仕途政治理想未果而苦恼、在词中更多地表现的是人生迷茫感、生 存的苦闷。二人的共同之处在于痴情、痴心。
3、苏轼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苏词的创作范式(王兆鹏《论东坡范式》/《文学遗产》89年第五期):
1)主体意识的强化:词的抒情主人翁由“共我”向“自我”的转变;词的 内质发生变化,由“一往情深式”(单一的情感、单纯的情感)转为 “矛盾复叠式”(揭示心灵的矛盾冲突,展示两种人生追求的不和谐, 引起人们更多的对人生的思考);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是写情,花间词 沉入痛苦而净身,苏轼则是超越的。
3)改进了词风。苏轼以前主要是艳词,富有很的装饰性,以婉约、 艳丽为主;苏轼开拓了清新奔放的词风,由柔情见长到以气势取 胜,由表情转向写格(人格精神境界)。“冲口而出,无穷清新, 不独寓以诗人句法,能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词林纪事》引楼 敬思言)
4)开创了词派。苏辛词派的创始人。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 变”说:“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 等一派。”
(一)魅力人生 (二)词史地位
(一)魅力人生
• 1、苏轼家世(明凌迪知《万姓统谱》) • 2、主要履历 • 3、人格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