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入文字]
“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
历史本来就是说出来的,2500 年前都是这样的,太史公在《史记》中也引用了大量的口述者说。
今天,口述史学重新面世。
历史是当事人的感受,不是后人的评价口述史学是新流派,可以歌哭,可以品味,可以感受,可以动情……一个人的一张嘴有时顶过几十个学院的国家阵容。
口述历史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上世纪70 年代发端,近来风靡全世界的史学界,这几年也波及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去年底推出《口述历史》丛刊和《口述自传丛书》,大大小小,十几本书册,可以说是中国的“首创”。
口述历史近似于中国传统上的“野史”。
中国传统史学中向来有“正史”与“野史”之分,相较而言,由于“正史”“涂饰太厚,废说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
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大摆史官的架子”(鲁迅《华盖集》)。
有人极而言之,历史教科书是一种政治上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不是真历史,这点在中国尤甚,或者说它只提供了普遍的概念、现象,而没说出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感受。
感受才是真历史,就像我们极力说某段历史不好,而生活在其中的人却感觉幸福,那段历史好也不好?其实,历史是当事人的历史,而不是后人评价的结论。
这也与当前汹涌世界的人性人文大潮相吻合。
不管光彩还是肮脏,都是历史口述史学在中国发展很快,参与者不但有史学工作者,也有新闻记者、作家和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的学者,成了学术界的一种时髦。
中国社科院上月刚成立了口述史学中心,其他研究单位和院校也准备涉及。
这里面有巨大的市场。
因为读者喜爱口述历史,它强大的可读性湿润丰厚了干瘪的历史,与近来风靡全球的纪实作品热汇在一起,形成了对虚构文学的巨大冲击。
口述历史对中国有特殊的意义。
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说:“单凭文献研究20 世纪的中国历史,局限性很大。
许多重要的事件,没有留下文字记载;许多重要的档案尚未开放,就是专业研究者也不得随意查阅;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20 世纪的中国历史,难度甚至大于研究19 世纪以前的中国历史。
寻找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