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麻醉生理学考试重点

麻醉生理学考试重点

麻醉生理学第2章麻醉与神经·经典的负反馈调节:减压反射;正反馈调节: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分娩、血液凝固·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可兴奋细胞兴奋时,共有的特征是:产生动作电位(AP)·ARAS(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全麻药靶区,能提高大脑皮层兴奋性,是维持觉醒和产生意识状态的基础·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第一和第二两个信号系统;抑制性:GABA+Gly(甘氨酸)+梭外肌纤维)·腱反射: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潜伏期很短;感受器是肌梭;eg:膝反射·根据纤维直径大小及来源,可将传入神经纤维分为:I、II、Ⅲ、Ⅳ类(传入N)·根据传导速度和后电位差异,可将神经纤维分为:A(有髓、最快、运动+快痛)、 B(有髓、内脏自主N 节前)、 C(无髓、自主N节后+慢痛)三类(传出F)·传导慢痛的外周神经纤维主要是:C类纤维·交感神经能促进怀孕子宫的收缩,但使未孕子宫舒张·视觉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角回;运动性语言中枢: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位于:中脑;生命基本中枢位于:延髓·下丘脑是调节自主神经与内分泌功能(内脏活动)较高级的中枢·与特异投射系统有关的结构是:丘脑的感觉接替核·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摄食、摄水中枢位于:下丘脑外侧区·与日节律有关的中枢结构是: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神经元·帕金森病主要受损的中枢是:基底神经节第3章 麻醉与呼吸一、呼吸生理※小气道:内径≤2mm ;没有肺泡的最小呼吸道是:终末支气管※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蛋白复合物,主要成分:DPPC ;肺泡Ⅱcell 合成。

生理功能: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②增加肺顺应性;③稳定肺泡内压,保持大小肺泡稳定,防止肺不张;④防止肺水肿※肺循环:低压低阻高容。

PAP MAP =13mmHg ,为体循环压力的1/6;PVR=1/10 SVR ;PCWP=7 mmHg ·肺循环的调节:①N 调节;②P A O 2(<70 mmHg →HPV );③血管活性物质(AD 、NE 、Ang 等) ※肺的代谢功能:合成—PG ;活化—Ang ;灭活—PG 、缓激肽(BK )、5-HT※呼吸运动直接驱动力:压力差(肺内压)※腹式呼吸—膈肌,成年男女,小儿;胸式呼吸—肋间外肌,孕妇·顺应性:T PV C 1=∆∆= ※气道阻力)占10%肺通气的化学性调节中枢化学感受器→延髓腹外侧→H+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的中枢化学感受器,其生理刺激是:H+中枢化学感受器较外周对CO2更为敏感;吸入气中CO2超过20%,产生CO2麻醉血液CO2分压升高对呼吸的刺激主要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低氧、H+严重肺心病,吸入纯氧易引起呼吸暂停的原因:低氧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保护机制),当吸入纯氧时使此反射减弱肺功能评价指标正常值临床意义FVC 用力肺活量FEV用力呼气量(时间肺活量)FEV1/FVC >80% <70%为异常FRC 功能残气量FRC/TCL=40% 2500ml 缓冲MVV 最大通气量100-120L/min通气储量百分比>93% <70%,术后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MMFR 最大呼气中期流速FEV 25-75% 3.5L/sCC 闭合容量C V+RVCV 闭合气量(容积)肺底部气道闭合(最先)时,RV以上的肺容量,即肺上部呼出气量评估小气道(=12.5%VC)降低FRC的因素麻醉;卧位;胸腹部手术和术后;肺纤维化;肺水肿;肥胖;腹胀(如妊娠、肿瘤、腹水);胸廓畸形;肌肉松弛增加FRC的因素胸内压增加(如PEEP/CPAP);肺气肿;哮喘;高龄(肺泡弹性减弱)CV↑→静脉血掺杂(V A/Q↓)→P a O2↓·麻醉期间,FVR降低、CC增高,以致在潮气量通气时气道即可闭合→肺不张+V/Q↓·关于气道闭合哪一项是错误的(D)A.老年人正常呼吸时就有气道闭合B.气道闭合首先发生在肺下区C.当肺容量减少至FRC时,0.5-0.9mm小气道趋于闭合D.当闭合气量小于潮气量时,平静呼吸过程中气道即闭合(全部开放)E.任何相对减少FRC或相对增加闭合容量均易引起肺不张·反应小气道功能障碍最敏感的指标是:FDC·反应小气道阻塞程度最敏感的指标是:MMFR※麻醉对肺通气的影响:Enf>Iso>氟烷>N20(Enf抑制肺通气作用最强)·下列药物抑制呼吸的强度依次为:恩氟烷>异氟烷>氟烷·病人麻醉后肺泡通气是:不论自主呼吸还是控制呼吸都是上肺好于下肺。

在直立位时,由于重力等因素的作用,从肺底部到肺尖部,肺泡通气量逐渐减少三、肺换气※V A/Q平均值0.84;正常直立位肺部从上到下,V A/Q值由大变小·体位和麻醉对V A/Q影响:全麻仰卧位即有V A/Q失调,侧卧位时更为严重※HPA:肺通气与肺血流间自身调节机制,P A O2<70 mmHg,肺小A收缩。

抑制HPA的因素:①吸入麻醉药;②血管扩张药;③PCO2下降;④肺动脉高压(二狭、血容量↑、低温)#O2·P a O2=95~100mmHg(S a O2=100%);P v O2=40mmHg(S v O2=75%)·年轻人海平面条件下吸空气时P(A-a)02(A-aDO2)应为:5-25mmHg(N=6 mmHg),P(A-a)C02≈0·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需要的氧量,哪项最接近:200ml(其中50ml释放给组织)※P50:氧饱和度为50%时的氧分压,Hb亲和力指标。

P50↑,亲和力↓,利于释放O2·氧离曲线右移:H+、CO2、T↑、吸入麻醉药、2,3-DPG 、A TP·2,3-DPG浓度增加:低氧血症、贫血、心力衰竭、甲状腺素、生长激素2·静脉血中C02主要以下列哪种形式存在:碳酸氢盐;P a CO2=40mmHg;P v CO2=46mmHg·波尔效应:pH和CO2对氧离曲线的影响·赫尔登效应:当Hb被氧饱和时,CO2解离曲线右移(下),利于CO2释放;当Hb脱氧时,CO2解离曲线左移(上),利于CO2结合·麻醉期间被动性过度通气最常见于:控制呼吸·最易导致死腔增加的因素是:以1 L/min的流量经面罩吸氧?·全麻期间下列哪项不致引起FRC的减少:辅助呼吸·吸入高浓度氧对脑的影响,哪项恰当:脑血管收缩※CO2排出综合征:表现为BP下降、心动过速、严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CO2突然排出,可使冠脉和脑血管收缩;P a CO2持续升高一段时间后,突然降低可诱发此症,治疗P a CO2升高,通气量要逐步↑·关于CO2排出综合征下列何者为错:治疗时不必补充血容量第4章麻醉与循环异,传导收缩不同步。

①心房易损期:QRS波末到ST段开始后20ms②心室易损期:T波升支到达顶峰前30ms。

临床应用:电复律(R波触发,并经一定时间延迟输出直流同步电击,以免刺激落入心室易损期,引起室颤。

)※APD:动作电位时程,0期-3期末。

取决于复极速度。

ERP取决于Na+、Ca2+通道复活。

在APD中ERP延长或相对延长不仅可以减少期前兴奋引起反应的机会,还能阻断兴奋的折返,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后去极:AP复极过程中或结束后出现的膜电位振荡。

早期后去极(EAD):2、3期。

延迟后去极(DAD):4期。

※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去极化阻滞:静息电位≤阈电位使细胞兴奋性降低的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部分Na+通道因去极化失活。

※超极化阻滞:因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增大,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现象。

※高钾停跳液:采用高钾的停跳液让心肌去极至-50mV,Na+通道处于失活状态,兴奋性丧失,同时因严重的传导阻滞和潜在起搏点自律性降低,可使心室停搏于舒张期。

2+CO :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

CO=每搏量×HR 。

N=5L/minCI=CO/S :N=3.0-3.5L/(min ·m 2),用于不同个体间心脏功能的分析比较。

※影响CO 的因素:①前负荷:左心前负荷:LVDP ≈PCWP ;右心前负荷:CVP异长自身调节:改变心肌细胞初长度,引起收缩强度的变化强心室功能曲线:横坐标-LVDP ,纵坐标-毎搏功。

心衰时,心室功能曲线下移,代表收缩能力下降 ②后负荷:MAP 、R (外周阻力)③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调节-与初长度无关指标:dp/dt max (室内压上升的最大速率)决定收缩强度的关键因素:肌浆内Ca 2+的浓度(酸中毒→H +↑→肌浆内Ca 2+释放↓→收缩性↓) 决定收缩速度的关键因素:横桥A TP 酶的活性(受激素影响,甲低→活性↓→收缩性↓)④HR :>180bpm ,CO ↓CO ↓※心交感节前N 元和节后※吸入麻醉药对心肌的直接抑制从轻到重:N 20 < ISO < SEV < 地氟烷 < ENF < 氟烷3、血压血流量Q ∝r 4血流阻力R ∝1/ r 4,取决于微动脉※血液粘度η∝hct血液稀释疗法:降低hct 和血浆蛋白浓度,从而使η↓,改善微循环。

正常动脉压下,hct 最适=42% ※MAP=舒张压+1/3脉压=CO ×R※反射,使HR ↓,因此颅内高压患者常以动脉血压升高,心率减慢为特征。

②体液调节:肾上腺素(以收缩压升高为主,脉压↑,强心药)、NE (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压反射→HR ↓)、Ang Ⅱ(→Ads 、ADH 释放)、甲状腺激素(①直接正性肌力、HR ↑、CO ↑②促进代谢,舒张小动脉→甲亢时,收缩压↑,舒张压↓,脉压↑↑)③麻醉对动脉的影响:药物、方法、人共通气、体位、失血、体温※大量失血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外周阻力增加4、冠脉循环※安静状态下,单位重量耗氧量最多的器官:心[8-10ml/(100g·min)]。

脑[3-3.5ml/(100g·min)]摄氧:75%冠脉血流影响因素:心室舒张期长短(HR)和动脉舒张压※心内膜下心肌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与心肌梗死(承受压力高,为梗阻远端)冠脉调节最重要的因素:自身代谢水平(腺苷)。

调节范围:60-180mmHg※心肌顿抑:在心肌短暂缺血再灌注后,尽管缺血心肌的血供迅速恢复,但其舒缩功能障碍可持续较长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