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指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综合指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度是 1307 人/公顷,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约为 1:2,改造后总人口约 8068 人,人口密度为 1494 人/公顷,本地人与外地人约 1:1。改造前租户多为外来打工者,摩的司机、发廊小妹、 建筑工人等等,总体来说基本为低收入人群。改造后租客主要以刚毕业大学生、都市白领为 主。 人际关系:
改造前,杨箕村民间的关系都非常紧密,因为握手楼的关系,空间距离上很近,就更容 易产生更多的交流。村民王先生说,有的时候他做工回来,隔壁家做饭都会招呼他一起吃, 隔壁家炒菜的声音也能听得很清楚,大家在生活上的联系都很紧密。拆迁后,大家距离会有 些生疏,有的时候在电梯遇到会打声招呼,村民间的交流也主要在祠堂里一起打牌打麻将, 有些村民甚至为了赚更多的租金不住在这里,交流自然也少了很多。但是,对于自己杨箕村 民身份的认同还是根深蒂固的。 传统观念:
改造后由于环境变好,出租价格也相应提高,房屋出租价格涨到60-70元/m 。笔者通过
2
调研发现,许多村民抱怨租金收入没有上涨,甚至不如改造之前。村民李女士称,自己以前
房子占地40多平方米,一共4层公100多平方,40平方一层就可以分割成几间出租。现在拆迁
后只有一套100平方的房子,只能够自己和家人住没有房子能出租了。由于房屋结构问题,
2.3 林和村:整村出让,同建安置房和商品房 2.3.1 空间形态
林和村位于天河的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广州东站旁边。 改造前林和村也主要是高密度 的住宅。 林和村比前两个村面积小很多,占地 6.5 公顷,容积率为 3.5,容积率是改造之 前最高的。改造前人均建筑面积为 32.5 平方米,与杨箕村和猎德村差不多。 整体来说,林 和村地方小,流动人口多。
改造前
改造后
2.2.2 经济结构
改造之前猎德村租金收入约 30 元/m2,与其他城中村比起来租金还算不错的,主要因为
猎德村地理位置好,周边很多办公楼。改造前也是以小户型出租为主,与杨箕村相似,很多 违章建筑,环境也是脏乱差。
改造后猎德村由于地理位置较好,离地铁站近,整体环境也不错,所以房子很好出租。 最小的户型一室一厅是五十多平米,租金达到四千多,租金相比改造之前确实上涨了很多, 村民除了自用之外,大部分都用于出租。笔者在调研中发现,许多村民抱怨拆迁“不划算”,
笔者通过与当地村民访谈发现,许多村民抱怨以前我们农民世世代代住房子不用交管理 费,现在两块多一平方米的管理费;现在分一套房子给你,套内面积 118 平方米,分摊之后 建筑面积就 150 多平方米,有大量的公摊面积;每个月还有公摊的水电费,村民感到极为不 适应。其实这本就是城市居住小区该有的计算方式,但是村民却感到极为不适应,虽然物质 层面已经城市化了,但是在传统观念方面还没有完全城市化。 社区活力:
人际关系:
猎德村与杨箕村面临同样的问题,改造后村民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主要以在祠堂举行 重大活动时大家会聚在一起,在那一刻大家会获得自己作为猎德村村民身份的认同感。老一 辈的猎德村民还是会经常聚在一起聊天,散步,锻炼身体,但是几乎看不到年轻一辈的村民。 在猎德村看到的年轻人也基本都是租户,大家互不认识。
综合指标视角下的城市更新策略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
殷俊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历经 30 年的快速发展后,城市发展由增量开发逐渐转化为存量发展,城市更新成为我 国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广州借助亚运会率先对猎德村、林和村、杨箕村等城中村拆迁。关于城中村的改 造研究过去多聚焦于容积率如何转化,拆迁安置如何补偿,多元主体利益如何分配,实际上都是经济算账 的概念,缺少对形态的关注。本文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的案例研究,从综合指标视角将城中村改造后空间、 社会、经济相联系,对城市更新的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综合指标,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
密度为 647 人/公顷,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约为 1:1.2,改造后总人口约 1.2 万人,人口密 度为 937 人/公顷,本地人与外地人约 1:1,与杨箕村类似。改造前租户也都是外来打工者,
因为地理位置原因也有部分白领,总体来说基本为低收入低素质人群。改造后租客主要以都 市白领为主,很多在珠江新城上班的白领。
改造后的杨箕村以杨箕大街为界,分为北面回迁区及南面融资区两部分。回迁区又分为 东西两部分,围绕两个中心园林,布置15栋40层超高层住宅。融资区主要为大型商业综合体 项目,4栋49层高档住宅、一栋超高层甲级写字楼、一栋公寓,以及裙楼三层立体街区式商 业。回迁房共有4032套,主要是两房两厅一卫户型。改造后的容积率为7.09,人均建筑面积 约为47.8平方米。
2.2 猎德村:桥西出让,桥东安置 2.2.1 空间形态
猎德村位于广州市珠江新城中央商务区,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岭南水乡特色村庄。改造 前村内主要是高密度的农民自建住宅,质量差,违建问题突出,卫生条件恶劣。猎德村占地 27.8 公顷,总建筑面积为 68.6 万㎡,容积率为 2.47。改造前人均建筑面积为 38 平方米, 高于杨箕村。猎德村于 2007 年开始实施改造,是广州市实施全面拆除重建的第一个试点村。
2 案例研究——广州市猎德村、杨箕村、林和村改造研究
2.1 杨箕村:一半融资,一半回迁 2.1.1 空间形态
杨箕村位于CBD珠江新城旁边,地理位置优越。 杨箕村占地面积11.5公顷,因为地理位 置较好,租金较低,是大量外来打工者的首选落脚点。村民为了获取利益最大化疯狂建设, 一栋栋“握手楼”林立而起。 改造前杨箕村容积率为3.02,人均建筑面积为23.1平方米, 于2010年5月正式启动拆迁改造工作,历时两年,改造成功。
林和村是整体地块出让,补交土地出让金,让土地性质从集体变为国有。林和村引进开 发商同步建设回迁安置房和商品房。改造后的林和村主要有 14 栋住宅、一栋办公楼及一栋 商业楼及一幼儿园。住宅部分,6 栋为回迁房,另外 7 栋住宅及 1 栋公寓是发展商和林和村 共同开发。14 栋住宅中,6 栋是村民回迁房,每栋是 49 层住宅,150 米高,另 8 栋是 48 层 住宅,其中 1 栋为服务公寓。改造后的林和村容积率为 6.21,人均建筑面积为 39 平方米, 也是三个城中村中最小的。一共有 2064 套回迁住宅,150 平 600 套,113-123 平 200 套,90-108 平 200 套,70 平 600 套,45 平 464 套。
1 城市更新——中国城市化转型
过去 30 年,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化率突破 50%。但是,在城镇化率过半之后, 既有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方式正面临深刻的转型,逐渐从增量规划转为存量更新。在土地资源 日益稀缺背景下,为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复兴老城,我国很多城市通过城市更新来改造和 激活城中村。
广州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大量城中村。政府早在 1990 年代末 着手推动城中村改造,但一直未成功实施。直到 2010 年成功改造了猎德村。随后,杨箕村、 林和村等也相继成功改造。广州城中村的改造获得了外界的一致认可,被认为是村集体与村 民、城市政府、房地产开发商的共赢。不置可否,政府完成区域的更新改造,提升城市面貌; 开发商通过投资获取房地产经营收入以及品牌效益;村集体和村民的房产大量增值,租金翻 倍。但是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种城中村的改造模式更多是经济利益的平衡。通过土地出让 获得改造资金,容积率翻倍来满足拆迁补偿面积,这种模式较为粗糙,缺少对形态的关注, 导致新的形态与城中村的经济、社会结构不相匹配,其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传统观念:
笔者在猎德村与村民访谈时发现,村民也同样抱怨高昂的物业管理费与巨大的公摊面
积,同样感到极不适应。甚至认为租金收入并没有增加,虽然以前房租低,但是以前多啊, 十多套,现在只有两三套,总量是差不多的。王女士还说以前每个人一栋房子,自己的院子 喜欢放什么就放什么,现在外面放点东西都会被人说来说去,例如单车现在只能放楼下,很 不方便。猎德老一辈村民在传统观念方面也没有完全城市化。 社区活力:
在学术界对城中村改造的研究中,社会学研究社会结构的变化,经济学研究拆迁补偿问 题,规划也较多的关注综合利益的问题,缺少对形态的关注。事实上,形态与经济、社会是 不脱节的,只有综合起来考虑,才能全面可持续的完成城中村的改造,真正实现城市复兴。 本文将现有不同城中村改造案例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指标量化将形态、经济、社会其关联起 来研究,对比其中的优势与劣势,发现并探究其中出现的问题,对广州城中村改造模式提出 建议。
改造后的猎德村以猎德大桥为界,分为桥东、桥西、桥西南 3 部分。 桥西用于土地拍 卖,从中获取改造资金,土地转变成国有土地。桥西南用来建造星级酒店,发展集体经济。
桥东主要用于居民安置;桥东地区的回迁安置房共有 37 栋,总建筑面积约为 80 万㎡。 容 积率为 5.2,相比杨箕村低了很多,人均建筑面积变为 51 平方米,跟杨箕村差不多。 回迁 房共有 6000 多套,其中 75 平方米以下的小面积单位超过一半。
杨箕村改造后的社区活力是三个城中村中最好的,有很多村民集聚于祠堂以及祠堂门 口,有的在祠堂里打麻将,有的在祠堂门口散步聊天。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选择性单一, 改造后的杨箕村完整公共空间只有祠堂和前面的广场,其他的公共空间比较破碎。第二,尺 度宜人,祠堂前的广场尺度很适合停留。第三,因为公共空间靠近城市支路,对面又是棚户 区,没有高层建筑的压抑感,很容易营造舒适的交流空间。
改造前
改造后
2.1.2 经济结构
杨箕村村民以60后与70后为主,大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低,一直以来也都是靠租金收入为
主。改造前,村民的住宅形式以宅基地为主,建筑户型较小,也易于分割,建筑被分成大大
小小的单间,很多十几平方米的单间,共用卫生间等等。那个时候租金价格在20-30元/m2, 但是由于每间分隔较小,加上很多违章建筑面积,租金收入也是非常可观。
自己的房子也没法分割成很多小间供出租,所以一下子没有了收入来源,现在靠做迁后只能有一小间甚至没有房屋用来出租,但是那些拆
迁分得好多套的村民,由于租金上涨收入大涨。
2.1.3 社会结构
人口构成: 杨箕村改造前总人口约 15033 人,(其中户籍人口 5163 人,外来人口 9870 人),人口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