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1课时化学实验安全、过滤和蒸发
知识点一:了解安全措施
1. 药品安全存放
(1)固体药品——广口瓶
液体药品——细口瓶
(2)酸性试剂选用玻璃塞或软木塞如:盐酸、硫酸。
碱性试剂选用橡胶塞或塑料塞如:氢氧化钠。
(3)具备特殊性质的试剂,根据其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存方法。
①易吸水(浓硫酸)、易潮解(固体NaOH)、易被氧化(亚硫酸钠)的物质应密封保存。
②易燃的试剂应密封保存,并放置在冷暗、远离电源和火源的地方,例:白磷、酒精。
③金属钾、钠易于O2、H2O反应,所以封存在煤油中。
④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选择棕色瓶存放在冷暗处。
⑤氧化剂与还原剂不能放在一起。
⑥剧毒药品要单独存放,并有严格的取用程序。
⑦化学试剂要按性质、类别有规律地存放。
2. 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要点提示】
化学品的标志与试剂的分类相联系理解记忆。
例:对危险化学品要在包装标签上印上警示性标志。
下列化学药品名称与警示标志名称对应正确的是()
A.酒精--剧毒品? B.浓硫酸--腐蚀品?C.汽油--易燃品? D.烧碱--剧毒品
答案:BC
3. 常见事故的处理方法
(1)浓酸:①如果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涂上3~5%的NaHCO3溶液。
②撒到桌子上,先用Na2CO3溶液冲洗,再用水冲洗。
(2)浓碱:①溅到皮肤上,用水冲洗后涂抹硼酸溶液。
②撒到桌子上,先用稀酸冲洗,再用水冲洗。
(3)火灾:①如果在实验室里不小心弄倒了燃烧的酒精灯,千万不能用水灭火,应用沙子或大块的湿布覆盖火焰。
②金属钠、钾起火,要用沙子盖灭,不能用水灭火、也不能用CO2灭火器及CCl4灭火器灭火。
(4)不慎将试剂溅到眼中,应立即用水冲洗,边洗边眨眼睛。
(5)烫伤:先用冷水冲洗烫伤处,再涂上烫伤膏。
(6)苯酚的浓溶液沾到皮肤上,应立即用酒精冲洗。
(7)误服铜盐、汞盐等重金属盐,要立即喝豆浆、牛奶或鸡蛋清解毒。
(8)温度计不慎将水银球碰破,为防止汞蒸气中毒,应用硫粉覆盖。
知识点二: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1. 药品的取用
2. 物质加热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
(2)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瓶、烧杯、锥形瓶。
3.气体收集
A B C
A:排水法:难溶于水的气体,如:H2、O2、CH4
B:向上排空气法: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如:CO2、HCl、Cl2
C:向下排空气法: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 H2、NH3、CH4
知识点三: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理
1. 废液
废? 液处理方法注意事项
酸或碱中和法分别收集,混合无危险时将废酸、废碱混合
(1)固体
①粉末或颗粒:用药匙取用
②块状或片状:用镊子取用
(2)液体①少量:用胶头滴管取用
②一般量:用量筒量取
③较多量:直接倾倒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法
分别收集,查明废液化学性质,将一种
废液分次少量加入另一种废液中
含重金属离子的废液氢氧化物沉淀法,
硫化物共沉淀法
用过滤或倾析法将沉淀分离,滤液不含
重金属离子后再排放
含Ba2+沉淀法加入Na2SO4溶液,过滤,除去沉淀即可排放
有机物焚烧法,有机溶剂
萃取回收利用
生成水、CO2等不污染环境
用溶剂萃取,分液后回收利用
2.废渣
固体残渣往往有一些重金属盐,对水体和土壤会造成污染,要处理(一般变成难溶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后集中掩埋。
汞不慎撒落地面时,要先用硫黄覆盖,使其化合为硫化汞后扫除并妥善掩埋。
用剩下的钠、钾、白磷等易燃物,氧化剂KMnO4、KClO3、Na2O2等,易挥发的有机物等不可随便丢弃,防止着火事件发生。
有毒物质用剩后不可随意乱扔。
3.废气
(1)产生少量有毒气体的实验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将少量毒气排到室外。
(2)产生毒气较大的实验必须有吸收或者处理装置,如NO2、SO2、H2S、HF等可用导管通入碱溶液,使其大部分被吸收后排出,CO可点燃使其生成CO2。
知识点四:过滤
1. 定义: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混合体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是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
2. 实验仪器
①漏斗:漏斗又称三角漏斗,它是用于向小口径容器中加液或配上滤纸作过滤器而将固体和液体混合物进行分离的一种仪器。
漏斗有短柄、长柄之分,但都是圆锥体,圆锥角一般在57°~60°之间,投影图式为一三角形,故称三角漏斗。
做成圆锥体是为了既便于折放滤纸,在过滤时又便于保持漏斗内液体常具一定深度,
从而保持滤纸两边有一定压力差,有利滤液通过滤纸。
漏斗内的沉淀物不得超过滤纸高度的1/2,便于过滤后洗涤沉淀。
漏斗不能直火加热。
若需趁热过滤时,应将漏斗置于金属加热夹套中进行。
若无金属夹套时,可事先把漏斗用热水浸泡预热方可使用。
②漏斗架:实验室中的漏斗架通常是铁架台上的铁圈。
③烧杯:烧杯通常用作反应物量较多时的反应容器。
此外也用来配制溶液,加速物质溶解,促进溶剂蒸发等。
烧杯的种类和规格较多,为了在使用时便于添加一定量的液体,在一些烧杯外壁上印有白色的容积标线,但其分度并不十分精确,不能作量器使用。
烧杯的规格以容积大小区分,常用为50mL、100mL、250mL、500mL等多种。
烧杯所盛溶液不宜过多,约为容积的2/3,但在加热时,所盛溶液不能超过容积的1/3。
烧杯不能干烧,在盛有液体时方能较长时间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
拿烧杯时,要拿外壁,手指勿接触内壁。
拿加热时的烧杯,要用烧杯夹。
需用玻璃棒搅拌烧杯内所盛溶液时,应沿杯壁均匀旋动玻璃棒,切勿撞击杯壁与杯底。
烧杯不宜长期存放化学试剂,用后应立即洗净、擦干、倒置存放。
④玻璃棒:主要用途有两个,一是过滤时引流,二是溶解或蒸发时搅动溶液。
⑤滤纸:主要用来除去滤液中的不溶解的固体物质,如泥沙。
上述实验仪器及连接情况见图1-1。
图1-1
【要点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①"一贴":滤纸折叠的角度要与漏斗的角度一样,叠好后用蒸馏水润湿紧贴在漏斗内壁上,使滤纸与漏斗内壁之间不残留气泡。
②"二低":意思是说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的边缘(约5mm);所倒入的滤液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以免过滤液溢流。
③"三靠":是指漏斗颈的下端要靠在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上,要使玻璃棒靠在滤纸上(折叠后的三层滤纸的层面上),盛过滤液的烧杯口要靠在玻璃棒上。
④"四洗":如果过滤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沉淀,要用蒸馏水洗涤沉淀物3~4次,洗涤沉淀时就不要搅动了。
知识点五:蒸发
1. 定义:利用溶液中溶质与溶剂沸点不同加热使溶剂挥发,分离溶质与溶剂。
2. 实验仪器
蒸发的主要实验仪器是蒸发皿,蒸发皿是用来蒸发、浓缩溶液或干炒固体的一种瓷质仪器。
蒸发皿有带柄和不带柄的2种型式。
中学常用不带柄的蒸发皿。
蒸发皿的规格以口径表示,常用为60mm、90mm 2种。
使用蒸发皿要注意:①蒸发皿可用油浴或砂浴加热,也可用酒精灯直火均匀加热,不用垫石棉网。
②蒸发皿加热到高温时,不可骤冷,否则容易炸裂。
蒸发时,除了蒸发皿,还要用到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棒。
见图1-2。
图1-2
【要点提示】实验注意事项
①把滤液倒入蒸发皿里,给蒸发皿加热,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防止液滴飞溅。
②如果蒸干,当蒸发到只剩少量液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可防过热而迸溅。
知识点六:粗盐的提纯
1. 目的:除去粗盐中不溶性的泥沙和可溶性的氯化钙、氯化镁以及一些硫酸盐。
2. 过程:
步骤目的现象
溶解使可溶性物质溶解粗盐逐渐溶解得到浑浊
的食盐水
过滤除去粗盐水中的不溶性
杂质不溶物留在滤纸上,液体沿漏斗颈流入另一个烧杯中
蒸发从溶液中得到食盐晶体水分蒸发,逐渐析出晶体【要点提示】
用到4次玻璃棒,作用依次为:
(1)加速溶解。
(2)引流。
(3)防止液体飞溅。
(4)转移固体。
3. 粗盐中SO 42-的检验 稀盐酸和BaCl 2溶液。
bia 先加HCl ,后加BaCl 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溶液中含有SO 42-。
4. 除去可溶性杂质
要除去可溶杂质离子是: Ca 2+; Mg 2+; SO 42- 加入除杂试剂的顺序可以是:
(1).BaCl 2→NaOH →Na 2CO 3 过滤后 盐酸
(2).BaCl 2→Na 2CO 3→NaOH 过滤后 盐酸
(3).NaOH→BaCl 2→Na 2CO 3 过滤后 盐酸
【要点提示】
(1)只要Na 2CO 3加在BaCl 2之后便合理。
(2)最后加入的盐酸如果过量,可以用加热的方法除去。
试剂 操作 现象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