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发展简史
春秋战国服饰: 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服装,将
上衣下裳合并为一体,连为一件,这种服 装被称为深衣。深衣是一种上下连属的服 装,制作时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合, 衣式采用短领,衣长到跟,续衽钩边。随 着诸侯国那时“百家争鸣”导致到列国服 饰异俗。胡服第一次被汉族人民所接受, 是在公元前三百多年的战国时期,赵武灵 王吸收东湖族及搂烦人的军人服式,废弃 传统的上衣下裳。
.
.
.
袍
有夹里、可絮棉的长衣。 初始时为内衣穿着,战国之
后,逐渐成为外服。
.
裘—有毛的皮衣
.
襦---短衣、短袄
.
裲裆---无袖的服装
古代的一种背心 。多为布帛所制
。裲裆有夹有绵
,男女皆可服用 ,妇女穿的常饰 采绣。
.
裤褶
早期为一种胡服, 上短衣,下裤。后 与汉朝文化相融, 形成一种上衣对襟 大袖、下裤肥大且 在膝部系带的样式 。开始为军中之服 ,后普及社会,男 女
原始服饰文化及其特点: 首先,原始社会的服饰表现出明显的对天
地崇拜的文化特点。 其次,原始社会的形成了较为典型的交领、
右衽、系带,上衣下裳的服饰造型。 第三,原始社会初步形成了以五色作服,
以等级为核心的冕服制度。 第四,原始社会的服饰制作原料出现了多
元化的趋向。
.
到了周代,中国的冠服制度也 在这一时期出现。从此,衣冠等级 在服饰中有了严格的区分。根据 《周礼》等书的记载,夏商周时代 把“礼”分为五大类,分为祭服、 朝服、军服、婚丧之服等。
.
.
.
周 代 王 后 服 饰
.
.
西周妇女服饰
.
西周男子服饰
西周楚国贵妇服饰
.
西 周 男 子 服 饰
.
西周武士服饰
.
半臂---半臂上衣
.
褙子---对襟开叉外衣,小袖、对襟、衣
长至膝,衣两侧开高叉,腋下有带。
.
二、依用途区分的上衣种类
祭服---祭祀时所穿用的服饰 上古祭祀用冕服
.
.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 子及诸侯的官服上。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 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十二纹章来源于古代华夏族部落的 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代表三光照耀,象征着帝王皇恩 浩荡,普照四方。 山-取其稳重;代表着稳重性格,象征帝王能治理四方水土 。 龙-取其应变;是一种神兽,变化多端,象征帝王们善于审 时度势地处理国家大事和对人民的教诲。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象征王者要“文采昭著”。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器物,通常是一对。 藻(水草)-取其洁净;象征皇帝的品行冰清玉洁。 火-取其光明; 象征帝王处理政务光明磊落,火炎向上也有 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象征着皇帝给养着人民,安邦治 国,重视农桑。 黼(斧形)-取其决断;象征皇帝做事干练果敢。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两个己字相背)-取其明辨 ;代表着帝王能明辨是非,知错. 就改的美德。
二、夏商周服饰及其文化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服饰,
一般是上衣下裳的
配套,或襦裤深衣
下裳配套;后者裳
穿于襦裤深衣之外。
裤为不加连裆的套
裤,两只裤脚管套
在胫上,也称胫衣,
穿这种服装款式行
动不便,尤其不能
适应战争骑射。
.
.
.
周朝: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 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 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 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 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
.
朝服---古时君臣朝会时所穿的礼服
.
.
公服
.
章服---以纹饰为等级标志的礼服
唐、宋官员公服,三品以上紫色,五品 以上绯色(大红),有时官品不及而皇 帝特许服紫或服绯,凡服绯、紫者须佩 鱼袋,称章服。
.
赐服
因有特殊功绩或在特殊大典上,由皇帝 颁赐的较荣贵之服饰
.
燕服---便服、养老之服
.
当时裤裆不缝缀的称为“穷绔” 或“绲裆绔”;将两裆缝合的称为 裈,即裆裤,用了尺不裁成的短裤, 称为犊鼻裈。这类合裆裤能保护大 腿和臀部肌肉皮肤在骑马时少受摩 擦,且不用再在裤外加裳即可外出, 在服装功能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
同时,也采用了胡服的腰带形式, 即以皮革制成,在皮带上扎有小孔, 扣,并缀有扣针,使用时将皮带穿过 环扣,收紧之后以扣针固定,不仅使 用方便,而且十分牢固,称之为“师 比”。这是华夏主体服饰文化吸收融 合少数民族服饰文化进一步提高发展 的重要史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 射”。
中国古代服装简史
.
一、依形制区分的上衣种类
深衣
深衣:又称长衣、麻衣、中 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 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 裁但是上下缝合,因“被体 深邃”,因而得名。约出现 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诸侯、 大夫、士下朝后闲居时穿着 的衣服,也是庶人的吉服。
.
.
深衣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 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 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 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 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 ,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 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 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 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 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 替代了深衣。
东周武士服饰
.
西周男子服饰
.
夏商周时期服饰的文化特点: 1.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实用性和 审美性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2. 夏、商、西周时期的服饰具有明确的等级 制特点。 3.夏、商、西周时期形成的章服制度,明显 地体现出当时统治阶级“礼”与“德”以及 等级制的思想观念。
.
三、春秋战国服饰文化
.
野服---官吏便服
.
戎服---盔铠
.
丧服
.
歌伎舞乐服饰
.
三、下裳
裳---裙 绔---护大腿之
衣,且无裆 裈kun---有裆
的短裤
.
.
第二节、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
第二节、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韩非子•五蠹》: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 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 兽之皮足衣也。”因此,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在原 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人 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