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绞股蓝Microsoft Word 文档

绞股蓝Microsoft Word 文档

绞股蓝(中老年人的好朋友)绞股蓝(五叶参)简介:绞股蓝,属胡芦科藤本植物,草质攀援植物;茎细弱,具分枝,具纵棱及槽,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别名五叶参、南方人参,因产地不同,质量有较大差异。

产自广西大瑶山原始森林中的野生绞股蓝,含有五十多种皂甙、甾醇及十八种微量与宏量元素。

因该产品不仅仅是一种中草药,而且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又属保健品,还是一种高档茶,适应所有人群。

五叶参属有五叶、七叶、九叶以及苦味和甘味两种,其中九叶甘味五叶参属皂甙含量最高,但我国境内非常少见,其次是七叶甘味五叶参属,近年来,在湖南省西南山区地带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五叶参属,皂甙含量很高。

五叶参属主要有效成份是五叶参属皂甙、五叶参属糖甙(多糖)、水溶性氨基酸、黄酮类、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

全草都可入药,嫩叶的功效成份含量比根、茎高的多,药用价值最高。

绞股蓝叶膜质或纸质,鸟足状,具3-9小叶,通常5-7小叶,叶柄长3-7厘米,被短柔毛或无毛;小叶片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中央小叶长3-12厘米,宽1.5-4厘米,侧生小较小,先端急尖或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具波状齿或圆齿状牙齿,上面深绿色,背面淡绿色,两面均疏被短硬毛,侧脉6-8对,上面平坦,背面凸起,细脉网状;小叶柄略叉开,长1-5毫米。

卷须纤细,2歧,稀单一,无毛或基部被短柔毛。

花雌雄异株。

雄花圆锥花序,花序轴纤细,多分枝,长10-15 (-30) 厘米,分枝广展,长3-4 (-15) 厘米,有时基部具小叶,被短柔毛;花梗丝状,长1-4毫米,基部具钻状小苞片;花萼筒极短,5裂,裂片三角形,长约0.7毫米,先端急尖;花冠淡绿色或白色,5深裂,裂片卵状披针形,长2.5-3毫米,宽约1毫米,先端长渐尖,具1脉,边缘具缘毛状小齿;雄蕊5,花丝短,联合成柱,花药着生于柱之顶端。

雌花圆锥花序远较雄花之短小,花萼及花冠似雄花;子房球形,2-3室,花柱3枚,短而叉开,柱头2裂;具短小的退化雄蕊5枚。

果实肉质不裂,球形,径5-6毫米,成熟后黑色,光滑无毛,内含倒垂种子2粒。

种子卵状心形,径约4毫米,灰褐色或深褐色,顶端钝,基部心形,压扁,两面具乳突状凸起。

花期3-11月,果期4-12月。

本种入药,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

原形原味、原汁原味(原生态),纯手工采摘,纯天然卒取,开水冲泡后色泽绿青,形条细嫩,香味醇正,自然,口感优于高档毛尖茶。

绿茶型的野生绞股蓝茶,带有芬芳的清香,滋味和淡微苦,回味甘醇,汤色淡黄清澈。

它素有南方人参之称,故有的产名为“南参茶”。

据有关资料报道,绞股蓝茶确实具有滋补、安神的作用,对某些慢性病菌有辅助疗效,常饮用无副用,也不会成瘾,是值得推荐的保健饮料。

绞股蓝具有如下的保健作用:①健肠胃增进消化吸收:服绞股蓝后,肠胃蠕动加快,食欲增加耐饥渴的时间长,既治便秘又治便溏。

③护心保脉:在降低心肌壁紧张、缓和脑血管及外周血管阻力的基础上,能增强心脑活力,加大冠状动脉流量,缓和动脉硬化,促使整体循环更加旺盛而流畅。

④调脂减肥:实验证明,不忌食肥腻而服绞股蓝组,与忌肉不服绞股蓝组,定期检查比较,体内胆固与中性脂肪含量相近。

由此可见绞股蓝对人体内脂肪有良性转化调节作用。

⑤健身强力:服绞股蓝与不服的老鼠比较,其游泳时间约长31-57%,而体力恢复也快得多,人服绞股蓝后,体力精力更加充沛,不易疲劳,即使疲倦了也易于恢复,从而工作效率大增。

⑥抗过敏:人体某部分机能虚弱,会对某些物质产生过敏,而形成支气管喘息、皮肤丘疹、关节疼痛等症,绞股蓝对这些病效果颇佳。

⑦抗癌:药理实验证明,绞股蓝既有防止正常细胞癌变,又有促使癌细胞逐渐恢复正常的功效,患鼠服绞股蓝组与不服组相比,癌瘤减轻44.8%,存活期延长53.3%。

⑧抗衰美容:通过人体细胞培养试验表明:人的皮肤细胞和胎和肺细胞的再生次数为22代和51代,而在培养其中添加提取的绞股蓝皂甙,则可分别延长到27代和55代。

由此证实绞股蓝有参与细胞复活的显著作用。

常饮绞股蓝的人能加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规律地进行,从而保持和恢复皮肤的健美。

”以上介绍侧重于保健。

以下侧重于医用和培植。

五叶参属(绞股蓝)简介:五叶参属Pentapanax Seem.隶属于楤木族Aralieac。

其名始于明嘉靖四年朱棣著《救荒本草》一书,俗称“人间仙草”。

《本草纲目》及古药典均记载其具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之神奇功效,因其内含八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总皂甙和氨基酸,因而素有“南方人参”之称。

为多年生宿根植物,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地区。

性寒、味甘,有益气,安神,降血压之功效,民间称其为“神奇”的“不老长寿药草”,在日本,被誉为“福音草”“甘茶蔓”、“神仙草”。

“星火计划”中将其列为“名贵中药材”之首位。

2002年3月5日国家卫生部将其列入保健品名单。

有企业将其加工成绞股蓝茶,便于人们饮用。

五叶参属分布:据记载全世界约有18种,分布于南美洲、大洋洲、亚洲的南部和东南部;我国有11种,除1种见于台湾外,其他10 种多分布于西藏、四川、云南等省区,唯在贵州迄今中外文献均未见有记录。

我国有11个种系,秦岭有7个种系:(短柄五叶参属、长柄五叶参属、心籽五叶参属、甜味五叶参属、光叶五叶参属、毛叶五叶参属、喙果五叶参属)。

其中中文名叫长梗绞股蓝的,拉丁名:Gynostemma longipes C. Y. Wu科目:葫芦科CUCURBITACEAE,科属:绞股蓝亚属 Subgen. Gynostemma,形状特征:草质藤本;茎攀援,具纵棱及槽,被短柔毛。

叶片纸质,鸟足状,具7-9小叶,叶柄长4-8厘米,具纵条纹,被卷曲短柔毛;小叶片菱状椭圆形或倒卵状披针形,中间小叶长5-12厘米,宽 (2-)3-4.5厘米,先端短渐尖,具芒状小尖头,基部渐狭,边缘具大小不等的圆齿状锯齿,侧生小叶较小,先端钝,基部不等边,上面绿色,被稀疏短硬毛,沿脉密被短柔毛,背面淡绿色,沿脉被长硬毛状柔毛,余无毛;小叶柄长约1厘米,被短柔毛。

卷须细,2歧,具条纹,无毛或被柔毛。

花雌雄异株。

雄花圆锥花序长10-20厘米,径约5厘米,主轴、侧枝及花梗均被短柔毛,侧枝基部具线状苞片,苞片长2毫米;花梗丝状,长约4毫米,基部具线状小苞片,长约 0.7毫米;花萼裂片5,卵形,长1毫米,宽0.5毫米,急尖;花冠白色,5深裂,裂片狭卵状披针形,长约2.5毫米,宽1毫米,先端长渐尖,被短柔毛,具1脉;雄蕊5,花丝合生,花药轮生于顶端;无退化雌蕊。

雌花未见。

浆果球形,径6-7毫米,黄绿色,无毛;果柄丝状,长 (8-) 15-20毫米,顶端稍增厚,无毛。

种子扁心形,长与宽3毫米,厚约1毫米,淡灰色至深褐色,基部凹入,顶端具钝尖,边缘具齿及纵槽,两面具瘤状条纹。

花期8月,果期10月。

产的分布:产云南西北部和东北部、四川西部、陕西南部、贵州和广西。

生于海拔1400-3200米的沟边丛林中。

长梗绞股蓝本种与绞股蓝 G. pentaphyllum (Thunb.) Makino 相似,惟本种的雄花梗长3-4毫米,果梗长 (8-) 15-20毫米,易于区别。

五叶参属化学成分:五叶参属有五叶、七叶、九叶以及苦味和甘味两种,其中九叶甘味五叶参属皂甙含量最高,但我国境内非常少见,其次是七叶甘味五叶参属,近年来,在湖南省西南山区地带发现了大面积的野生五叶参属,皂甙含量很高。

五叶参属主要有效成份是五叶参属皂甙、五叶参属糖甙(多糖)、水溶性氨基酸、黄酮类、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

全草都可入药,嫩叶的功效成份含量比根、茎高的多,药用价值最高。

中文名叫心籽绞股蓝的,拉丁名:Gynostemma cardiospermum Cogn. ex Oliv科目:葫芦科CUCURBITACEAE,属目:喙果藤亚属 Subgen. Trirostellum(Z. P. Wang et Q. Z. Xie) C. Y. Wu et S. K. Chen,形状特征:本种的主要特征是果实较大,径8毫米,种子阔心形,宽4.2-5毫米,边缘具沟及狭翅。

草质攀援植物;茎细弱,具纵棱及沟,无毛。

叶片膜质,鸟足状,具小叶3-7枚,叶柄长2.5-5厘米;小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椭圆形,中间小叶长4-10厘米,侧生小叶较短,先端渐尖,基部变狭,边缘具大小不等的圆齿状重锯齿,无毛或有时沿中肋和边缘具小刚毛,微粗糙;小叶柄短。

卷须细,上部2歧。

花小,雌雄异株。

雄花排列成狭圆锥花序,与叶等长,序轴细弱;花萼裂片长圆状披针形,急尖,长为花冠裂片的一半;花冠5深裂,裂片披针形,尾状渐尖,具1脉;花丝合生成圆柱形,花药卵形,着生于花丝柱的顶端,2室,纵裂。

雌花排列成总状花序,较短;花被同雄花,子房下位,球形,疏被长柔毛,花柱3,短粗,长约0.5毫米,略叉开,柱头半月形,外缘具不规则的裂齿;胚珠成对,下垂。

蒴果球形或近钟状,直径8毫米,无毛或疏被微柔毛,中部具宿存花萼裂片5枚,顶端平截,具3枚冠状物,成熟后由顶端三裂缝开裂,果皮薄壳质。

种子阔心形,宽4.2-5毫米,微压扁,表面具皱纹及疣状凸起,边缘具沟及狭翅。

花期6-8月,果期8-10 月。

产地分布:国内产于湖北西部、陕西南部和四川。

生于海拔 (1400-) 1900-2300米的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功能用途分类:医药,根:清热利湿,解毒,镇痛。

用于发痧,腹痛,吐泻,痢疾,牙痛,疔疮。

五叶参属药用价值:性味与归经:①寒;苦;归肺、脾、肾经。

②苦、微甘,凉。

归肺、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补虚,清热,解毒。

用于体虚乏力,虚劳失精,白细胞减少症,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慢性胃肠炎,慢性气管炎。

五叶参属栽培技术:选地,五叶参属喜阴湿、疏松肥沃的土壤。

种地以日照少的疏林、山谷、田坎、水坑边、房屋前后坎、山坡路旁、岩脚根等均可。

日晒多的山地或大田种植时,中间要套种能起挡阳作用的植物,可进行粮药、果药、林药间套种,以达到药粮林三丰收。

种子繁殖,9月和10月采集成熟果实,干后去果皮,放在阴凉干燥通风处保存。

次年3月底到4月初播种,播种前将种子浸泡8小时左右,使其吸足水分,促进发芽。

浸泡后的种子用草木灰适量拌匀,采用条播方式,密度一般控制在每平方米300粒左右,然后覆盖25px厚,再盖一层草,保持土壤湿润,苗长出后揭去盖草,拨除杂草,并搭架遮阴50%左右。

幼苗长出了3~5片真叶,苗高5~250px时,便可进行移栽。

枝条繁殖,五叶参属亦可采用枝条扦插或根状茎繁殖。

扦插时除去病蔓,选择健壮的枝蔓,剪截有3节的插穗,上节留叶,中下节插入土中,45天后即可移栽。

根状茎繁殖是将根状截成3~125px长段,插入土中盖土压实。

其它要求与扦插繁殖相同。

栽培管理,平坦的山地或旱田宜作瓦背形的平畦,宽32.5px,长度不限;坡地深翻,不需作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