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

清代玉器的特征与鉴定清代是中国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时期,它集历代之大成,总结发扬数千年的雕刻技艺,生产出各种各样的玉器,用途之广,雕塑之精,设计之妙,创新品种,达到了高峰,但其赋予的政治色彩却淡漠多了。

从历史资料看,清初经济恢复,玉器生产也随之发展,到乾隆时期上层社会重视玉器,就连皇帝也推崇。

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西部叛乱,打通新疆的交通往来,和田一带玉材向中原的运输畅通,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宫廷一次就由新疆运回2万余斤,民间运输数量更是无法统计。

玉器制作原料丰富使宫廷生产玉器出现了高潮,这对民间玉器生产影响很大,嘉庆以后,宫廷玉器生产减少而民间玉器生产仍很活跃。

总的来说,民间生产一直是当时的主流,品种以佩饰器、陈设器、仿古玉器为主,现将清代玉器,选择介绍如下, 并谈其特征:一、玉佩,坠鹦鹉玉牌直径5.5厘米。

连珠组成圆环,内雕一鹦鹉,圆目,尖喙,羽翅上卷,长尾下垂,一足立于横架上,另一足系以长带,回首振翅,这是反映家养的鹦鹉,玉白质细,温润无瑕。

牌饰造型写真、构图新颖,又利用传统连珠加以装饰,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表现得工致而精细,连身上的羽毛都是一丝一丝雕铊出来,硬劲外露,如同一幅工笔写实画,由于玉质白而温润,被系欲跃的鹦鹉显得蕴藉儒雅,闲逸情调,再加上一周的联珠装饰显得富贵高雅。

(图1)双兽玉牌直径5.8厘米。

圆雕镂空双兽,其长嘴圆目,大耳后抿,长尾,双兽四肢与尾相接,作角斗状,相互对立,互不相让,肌肉通身紧绷,蹄腿欲腾,昂首用力,欲要冲斗,表现出野陛与凶顽,其势不可挡,充满生趣,该兽又称獾,谐音为双欢,吉祥意。

(图2)夔龙玉牌长6.6厘米,宽3.5厘米。

夔龙呈立卧状,圆目竖耳,宽鼻大口,体卷曲为“S”形,回首后视。

夔龙是想象中的动物,商周时代常作为礼器上的装饰图案,象征权力。

初看,双目眈眈,开口欲吼,内蕴刚气,其势凶猛,玉白温润,如脂若透,居然化凶猛为妩媚,惹人喜爱。

(图3)双鱼玉牌长5.8厘米,宽6厘米。

圆雕双鱼,一鱼直体,一鱼曲体,相向而连,圆目高鳍,连弧形尾,并以阴刻细线勾勒细部,双鱼共噙长带,玉白质温润。

周围空旷若双鱼在净清之水中戏游争食,形象简洁素雅,生趣盎然,意态并佳。

双鱼并不孤独,空间就如同清水,其雕刻注意刻化形态与动感,略带夸张的肥体与鱼鳍显示了轻柔绰约,弯曲之势表现了灵活敏捷,佩带身上,高雅脱俗,有脂粉富贵之气。

(图4)2 3 4龙纹翠玉牌长7.2厘米,宽5.2厘米。

镂空龙纹巨目长嘴,长角后卷,其体长盘缠,尾卷曲,置于颌下,碧绿质硬。

雕刻翠龙带有神奇的夸张,兽头长嘴蛇身蜿蜒卷曲成团,配有云气,在长空若翻转飞行,动态敏捷,独来独往,想象丰富,加上翠绿色泽,妙趣横生。

(图5)翠玉螭纹牌直径长2.9厘米。

圆环形中有一螭,爬卧圆心,曲肢,尾端一分为二,上卷,抬头凝眸,轻足慢爬,似正寻觅猎物。

圈外左右各爬一螭,侧首观环内,尾拖后,四腿旁有三朵云,象征三螭在云端爬行,雕刻犀利,简洁,细部没有过多的刻划,扼要雕出五官,体态结构准确,见骨见筋,前两爪强劲着力,互相呼应,浑然天成,把螭的机警灵活敏捷的天性充分地表现出来。

(图6)玉卧狗高1.2厘米,长2.5厘米。

圆雕狗呈卧状,腿长身细,四肢曲卧回首注视,根据狗的体态结构,抓住主要部位,扼要地雕出五官特征,简单刻化形体,表现出劲健灵动、忠于主人的天性。

这件雕件不仅仅追逐形象的生动,还蕴含着情趣与技艺。

(图7)玉蚂蚱长4厘米,高1.2厘米。

蚂蚱圆凸目,斜长头,细长体,长翼,两后腿合拢为欲跃姿态,细部用阴线勾勒,线条流畅,概括简练。

蚂蚱是田间与草地常见的昆虫,玉蚂蚱造型严谨不刻板,可以看出雕刻艺人对自然的观察极为细微。

玉玛蚱体壳坚硬,翅翼轻如薄纱,略略微张,后大腿有力,抬头前视,似正寻觅食物,整体的颜色,褐灰相间带有温润光泽,达到真实的效果,表现大自然的生机,并告诉人们秋天的晴丽,引人生情。

(图8)玉辟邪高3.5厘米,长4.5厘米。

呈曲肢卧伏状,粗眉突出,张口露牙,长须下垂,宽耳后抿,头长独角,肩生双翼,其尾分二,端呈卷曲,雕琢复杂,以弧线表现长翼,有动感。

其形似狮而带翼,凶猛神异。

其雕刻比例准确,略加夸张,描绘体态美,辟邪是神话中的形象,能辟邪抗恶。

(图9)二、陈设品玉荷花鸳鸯高6厘米,长9厘米。

圆雕,鸳鸯浮在荷叶上,嘴噙荷叶茎,精工细雕。

将羽翅的硬毛和腹部绒毛的质感都表现出来。

玉质坚硬而温润,色泽深沉斑斓,表现鸳鸯在水中安然静静浮游,显得周围的气氛平静,有一种古拙清逸之趣。

(图10)玛瑙枣长5.4厘米,宽3.7厘米。

红玛瑙质地,三颗枣,两颗在下,一颗在上,枣体刻数道细线,其旁又贴连五颗枣核,借红玛瑙枣红色与半透明材质表现枣子质感,又以玛瑙皮的黄褐色斑驳质地,表现枣核,两种不同色彩与质感,经巧妙构思,精雕细凿,层叠错落,互相烘托,将柔软略透发红的甜枣与坚硬的核皮表现的惟妙推肖,若不经意就会误以为是真枣。

(图11)玉蟾蜍高4.3厘米,长11厘米,宽7.5厘米。

又称青蛙。

呈伏卧状,圆目凸出,宽阔大嘴,背有凸棱,身饰凸圆纹饰,两前腿曲卧,后有一腿,称三足蟾蜍。

体态丰圆,纹饰简练,玉色深碧,晶莹宜人,它是根据现实生活的青蛙体态结构略加夸张雕刻出爬行形态,刻化出头、体与腿爪的特征,并与神话结合化为三只腿, 让人想到传说中飞升月亮后的嫦娥。

古代以蟾蜍喻月亮,汉代绘画天文景象图中常见圆月内绘一蟾蜍。

这件玉青蛙真实生动,别具一格。

仿佛是在池塘水边捕捉小虫,将大自然的景色浓缩在一起,使人感到清妍润泽。

(图12)青玉四联盒长7厘米,宽6厘米,高4厘米。

长方形,四角为弧形,似四联盒形,圈足,盖与底为子母扣,盖面微隆起,上刻长方形四角如意云纹,内刻变形云纹,纹饰为铲底凸线,玉质细腻浅绿闪黄,玻璃质感强,是一件陈设实用器。

(图13)玉四联瓶高13厘米,腹边宽5厘米。

型似四瓶相连,方形口,圆唇、长颈、硬折肩,直腹,高方形圈足。

口沿刻卷云纹,颈施蕉叶纹,上腹七条蛟龙盘绕,下腹饰蕉叶与如意云头纹,腹内为直筒腔。

碧绿色,为陈设品。

纹饰为仿古图案,繁缛而规整,是在传统技法基础上,利用圆雕和线刻技术的杰作。

(图14)玉镂空圆香囊盒直径6厘米,高1.7厘米。

圆形盒为子母扣,上下造型与纹饰相同,整体透空,以弦纹分内外区,内区刻串枝荷花,托一宝盒,宝盒内荷花顶盖而生,上空一凤凰,长嘴高冠,展翅回首,衔花飞翔。

外区为串枝花。

若盒内放入香料,可以透过镂孔散发而出。

所雕纹饰为吉祥图案,凤是百鸟之王,盒中生荷花,音同和合,象征传说中的和合二仙。

和合寓意吉祥,和合如意,和合万年等。

(图15)玉匝形杯口长?厘米,腹长5.5厘米,高7.5厘米。

匝口有流,扁体深腹,通体阴线刻划纹饰,口沿刻云雷纹,沿下变形兽面与变形蝉纹相间各绕腹部,腹部兽面仿商周时期饕餮纹。

白玉间有黄色斑。

(图16)玉巧色福禄寿山子高10.4厘米,宽8.5厘米。

整体呈山石形,正背面雕刻纹饰,正面利用玉的黄褐色皮子雕刻松树与回首立鹤,半山坡上雕一鹿,与鹤相望,山背有一大树与灵芝。

整体采用圆雕、浮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出山石嶙峋雄伟,俊拔深厚,苍老沉着,古秀峭劲,一颗古松丛立而起,姿态出奇,松针舒展,苍劲质朴。

山鹿以示群兽,鹤鸟以示飞禽,松鹤又寓意福寿吉祥意,小小的山子,使人领略到深山造化灵气,高情雅怀。

玉山子是清代的新品种,有大小件之分,有精巧之别,著名的大型山子“大禹治水”“会昌九老”等,均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内,在民间多属小件,存量较丰富,它的雕刻艺术形式是一种立体雕塑,题材内容丰富,山水、花卉、动物、人物均有。

有的利用“巧色”表现,可谓“妙不可言”。

在鉴定清代玉雕时应分清早晚时期与新工艺,当前社会上也流传很多新工艺玉山子,玉质较纯,有雕刻艺术水平,从雕刻工艺看使用的是新工具,掌握新工艺特征就能区分开。

(图17)清代玉器的陈设品分为陈设装饰器和陈设实用器,各类日常生活器皿如盘、碗、盒、壶、杯、瓶等器皿多见,上述介绍的陈设实用器,构思巧妙,使用传统造型与纹饰,又富有新意,四连盒与四连瓶借用古代瓷器的造型、青铜器纹样又增添吉祥意。

玉匜形杯,把当时的瓷匝器加深成为杯,使用方便,上面的变形铜器纹样使玉器具有古拙典雅感。

14 15 16 1721三、玉首饰与玉带饰玉双龙镯长7.1厘米,宽6厘米。

椭圆环形,雕二龙戏珠,龙长嘴,巨目,双角后抿,扬长鬃须,二龙为一体。

主要形象在首部,体似长蛇,雕刻丰满又简洁,巧妙地采用夸张变形,使之产生腾云驾雾、风驰电掣的动感,急速咆哮,互不相让,是两龙欲吞宝珠瞬间的状态,具有强烈的动感,给玉镯增加了奔放豪迈之美。

玉白有褐斑。

(图18)玉飞凤头饰一对,长4.5厘米,宽2厘米。

玉凤长啄,高冠,顶羽后抿上卷,展翅回首飞舞,长尾飘动。

在羽翅前有一飘云,表示凤在云间飞翔。

其技法是先雕刻凤的轮廓,然后再用阴刻细线刻划出眼、啄、翅、尾的细部,将凤的飞翔姿态与回首观看的神态都表现出来,构思简洁平正,雕刻精细,造型准确,足和趾的动感, 毫无呆滞之弊,形态生动俊逸,秀健富丽,晶莹的玉质感表现出洁白毛羽,长长的凤尾具有富丽华贵感。

(图19)玉带饰长方形,面铲底雕刻凸线纹饰,宽敞的河水,彼岸可见亭台楼阁,古刹佛塔,此岸高山垂柳,小桥流水,有一人着交领宽袖长袍,腰系带,徐徐步行,这是受当时的山水画影响,在小小一寸多大的玉面上雕刻出开境捕大的山水景,景物繁多,气度恢宏。

其描绘清彻的河水,依山傍水的楼阁,由上而下的小径,浓荫袭人的柳树,连绵不断的山石,以及漂浮游荡的卷云,呈现出一种悠远神奇的意境,其间一人给画面增添了活力,流溢出灵动活泼的生机。

侧面有细长方穿孔,可穿带佩腰间。

(图20)玉鸳鸯带扣长6.2厘米,宽4.3厘米。

玉质洁白细腻,通体雕荷花嬉戏鸳鸯。

其相对浮游,共衔的莲叶上盛开一朵莲花,以浅浮雕及阴线表现,背面为水面露出的荷叶与龙首,巧妙地将龙首为钩,莲蓬为扣。

景是清净的,情是热烈的,情景相互衬托,宁静的气氛突出和谐欢乐,给人双飞并宿,琴瑟和谐,同心欢乐的快感。

鸳鸯是“爱情”的象征,荷花是“和好”的谐音。

(图21)玉龙纹带钩长11厘米,宽2.8厘米。

琵琶形,龙首为钩,突目宽鼻,大鼻巨口,双耳后抿,双角卷曲。

腹面刻勾云纹与如意云纹组成的几何图案,背面有圆形钮,白玉。

玉带钩由钩首、钩腹与钩钮组成,早在春秋战国时出现玉带钩。

到西汉时期被广泛使用,魏晋以后锐减。

到了宋元时期又开始流行,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但是用途也发生变化,使用范围扩大,正如文震亨《长物志》载:玉带钩已成为文房等用品,还有用作帐钩,文房镇纸,或者是文人雅士的观赏品等,造型有龙首、鹅首、鸟首等,腹有琵琶形、长条形、曲棒形等。

但是以龙首形最为普遍。

不同时期特征不同,特别是元至清代的带钩使人难以区别,除了从雕刻与玉质看,还应注意造型的变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