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摘要:教会教育对近现代中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阐述了中世纪早期教会的起源,追溯了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指出了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最后对教会教育进行了客观评价。
关键词:教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教会大学萌发于19世纪末,在20世纪初得到初步发展。
教会大学从建立起就一直注重教学质量,在学生教育、师资力量以及授予学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努力的探索。
教会大学推动了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产生,客观上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起步提供了一种模式,创新了中国教育课程的模式,同时也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提供了一批管理和教学人才。
教会大学虽然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只存在了短暂的时间,但它的作用却是不可磨灭的。
1教会教育的定义教会学校教育通常是指欧洲中世纪有基督教会设立和管辖的学校。
主要有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主要以培养对上帝虔诚和服从教权与政权的教士为目的。
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三科”(修辞、文法、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合称“七艺”。
其各个科目都贯穿着神学。
学校诞生在教会里,从一开始本质上具有宗教本性;由于教会自身蕴含了某种凡俗成分,故从创办开始就越来越具有世俗性。
[1]2中世纪教会的发展把中世纪描述成这样一段历史时期,上呈罗马帝国的衰亡,下启文艺复兴的时代,中世纪则为一个过渡时代[2]。
中世纪教会教育教育,就是从宗教教育到世俗教育的漫长演进过程。
具体而言,大致分为中世纪早期( 罗马军团撤出不列颠到11 世纪) 、盛期( 12、13 世纪)、后期( 14、15 世纪) 三个历史时段[3]。
中世纪英格兰教育起始于教会,教会教育得到地方统治者的襄赞。
但是,地方统治者襄赞的教会教育,不是教会教育的唯一模式,甚至不是主要模式。
古典晚期,基督教早期隐修团体出现,即是后世修道院的前身。
公元320 年,圣帕科米乌斯( Pachomius) 制定了最早的基督教隐修团体规章。
这一隐修规章突出强调,教育在隐修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当然,这种教育主要是学习《圣经》,特别是学习《旧约诗篇》和《新约》。
修道院是基督教自办教育的主要载体,在隐修过程中突出教育的功能教会自办教育,是中世纪的主流。
[4]由此可见,古典末期与中世纪早期,蛮族席卷西欧,古典文化湮灭,罗马文明倾圮,修道院孤身传承文苑精华,教化隐修信众。
3修道院成为教会教育机构的原因修道院是中世纪最典型的教会教育机构,最初只接受志在侍奉上帝、准备充当神职人员的人进行教育,以后扩大了范围,一些并不以神职为生的人也被接纳。
修道院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入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
修道院成为教会教育机构的原因有:第一,教堂承担日常宗教事务,没有余力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
除了日常劳作。
第二,藏书十分丰富。
第三,修道院修士主要学《圣经》。
《圣经·旧约》原文是希伯来文,《经·新约》原文是希腊文。
公元405 年,受教皇委托,圣哲罗姆( St.Jerome) 译成拉丁文《圣经》( Vulgate) 。
直到6 世纪中期,西欧才逐渐接受拉丁《圣经》。
也就是说,6 世纪中期之前,西欧教会和修道院人士掌握了希伯来文和古希腊文,同时也掌握拉丁语。
拉丁语是罗马帝国国语,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廷统领西欧教会,垄断拉丁语,进而依托拉丁语垄断西欧教育。
在中世纪历史语境中,教士是掌握拉丁语的称谓。
[5]基督教修道院最具典型性的,是努尔西亚的圣本笃( St.Benedict of Nursia) 创立的修道。
本笃修道院发扬光大卡西奥多鲁斯修道院的教育传统。
本笃亲自制定的修道院章程,规定每天修道士礼拜祷告5—6个小时,劳动5个小时,学习《圣经》和古典语言5个小时。
本笃会修士们完全服膺于修会的精神他们接受新的观念和兴趣。
[6]本笃修道院的实践,表明基督教修会既是宗教场所也是教育场所。
4中国教会大学的由来教会学校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它们把宗教灌输作为首要的指导方针,通过宗教课程的设置和各种宗教仪式,熏染宗教气氛,培养宗教信徒。
然而,传教士们也不反对把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对中国近代化建设的手段,虽然对于有些传教士来说,中国基督教教育应以培植一个强健的基督教化社会为具体目标。
但是,西学与宗教的合流是近代早期中国特定条件下的产物,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两者的分离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分离并不以传教士或其他某些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历史显示,以“基督教中国化”为目标的传教。
基督教的教育目标并不在于培养这样那样的具体技能,而是在于型塑整体的心智,也就需要有作为整体的知识。
[7]教会大学产生于19世纪末。
一般认为,上海圣约翰书院是我国第一所教会大学。
至1952年,所有接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由教育部收归国有,70多年间,外国教会在中国创办的被公认为属于高等教育机构的教会大学有近20所。
这些教会大学,一方面成为吸引帝国各地的青年,并把他们置于基督教和基督教文明影响之下最有效的手段;另一方面作为受到不平等条约保护,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中外教育交流的载体,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也以各种方式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5教会大学对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影响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推进器教会大学是传教士主动改变传教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中国“基督化”的产物,它在客观上反映了传教士教育政治目标与教育内在规律之间的矛盾。
基督教看来教学必须起到教育的作用而除非教学是百科全书式的,否则他就无法起到教育的作用,而大学使这个观念变为现实。
[8]教会大学最初是为更好地推行在华殖民事业而创办的,而教育的内在规律却是培养掌握高深专业知识的各类人才,在进行基督化教育的过程中,传教士逐渐改变了宗教为主教学为辅的办学方针和办学宗旨,而确立了为教育而办学校的新的方针和宗旨。
由此,中国的近代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很大发展。
5.1推动了近代中国学位制度的发展在近代,人们对于学位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很少,教会大学从建立之初,就考虑学位授予问题,并对学生获得学位规定了一套严格的审核考试程序,且有专门机构负责。
学位制度在中国教会大学的努力下不断走向成熟。
教会大学学位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界提供了一个直接的样板,使我们对西方学位制度及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建立起一种更深入形象的认识。
教会大学学位制度对近代中国学位制度建设和发展的推动,还体现在它逐步从原来的游离状态走入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必然之路,缩短了中西学位制之间的差距,也加快了中国学位制度建设进程。
5.2仿效西方大学,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教会大学仿效西方大学,建立了高效率的管理体制,设置了综合性的院系机构,同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系科,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模的早期现代化。
教会大学在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先进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管理体制。
一些学校还继承了近代欧洲大学自治的传统,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
有的学校设立教授会,经选举进入教授会的成员均有同等发言权、表决权。
教授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学校的重大事务提出处理意见。
一些教会大学还吸收学生代表担任学校专门机构或社团负责人。
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有助于大学自治原则的顺利实行,这种模式相对于中国学校的旧式管理而言,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系统性。
5.3 创新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国教会大学尽管规模不大,但和国外学术界有着密切关系,因此经常能得到注册国合作大学的经济援助,甚至是互换教师,大部分大学重视科技教育和自然科学。
在学科设置方面,教会大学逐渐取消了强迫学生参加宗教课程的规定,他们增设了大量的自然科学及西方文史哲、法律等课程,中国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西方文化。
为了满足中国社会需要,教会大学还开设了大量有关经济和新闻等实用课程。
这些新的学科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会大学还开创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先河,他们开设制、工商管理、会计学等课程,发展学校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为中国社会培养了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9]5.4为解放妇女做出了贡献教会大学还推动了中国近代女子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为女子教育敞开大门,使女子能够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接受新学问、新思想,为妇女解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6对教会教育的评价在教会大学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关系上,教会大学导入了西方学术的知识分类体系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体系,为晚清创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资料。
[10]美教会学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特殊的文化现象。
教会大学主要是通过文化创新、文化传播和文化潜移等方式来促进文化变迁的。
[11]参考文献:[1] (法)涂尔干著。
教育思想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2,35,37,40,54[2]陈界.英格兰中世纪教育的演进[J].贵州社会科学,2017(12):66-70.[4]孙霄兵,等,编译.智慧城—欧洲中世纪教育文献译辑[Z].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9]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北京:高等教育, 2004, 7.[10]肖朗.从传教士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导入[J].高等教育研究, 2000(5) .[11]黄新宪.教会大学与文化变迁[J].高等教育研究, 19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