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个破站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一个破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 的有一个极其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 使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进 一步为帝国主义所控制,使中国的主 权几乎丧失殆尽。 《辛丑条约》也是清政府给自己立下 的空前的卖身契,标志着清政府完全 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成了 “洋人的朝廷”。 《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 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掠夺,巨额赔款, 使财政本已拮据的清政府更加困难, 于是更加残酷的搜刮中国人民,中国 人民陷入了更加苦难的深渊。 使馆区成了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大本 营; 拆毁炮台,;列强派兵把守战略要地, 等于解除了京畿的警备,侵略者可以 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也可以 随时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 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 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 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 三十二年(1906年)举 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 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五经全注》袖珍作弊 书 袖珍作弊书
清代科举考试作弊书
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1901年4月,清政府成立督办政务处,实行 “新政”。 1906年宣布“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
清 政 府 的 新 政 和 预 备 立 宪
1 、 新 政
内容: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奖励实业
结果: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失败 目 的 为了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 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 1911年,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
革命形势高涨
废武举,改军制,练新军
小站练兵
1895年,袁世凯到天津小站上任,将原来的军队扩至7000余人改 编成为“新建陆军”。 新建陆军,采取德国和日本的军制,分步、炮、马、工程、辎重 各兵种。从一开始在建制、战术、操典、军械等方面就模仿德国。
聘请德国军事教官担任重要的教习。
破格提拔青年军官

2005年在天津发现了一套完整的清朝考试作弊 工具,仅火柴盒大小,共9卷本,均长4.5厘米, 宽3.8厘米,厚0.5厘米。每卷本内约有10余篇文 章,共10多万字。让人称奇的是卷本内文字约 有1毫米见方,通过牛角刻版印刷而成,可见当 时作弊手段的高超,并形成了规模。此外,在 河南洛阳发现的一本《五经全注》,被誉为世 界之最的微型书。这本小书有342页,共30万字, 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宣纸印 刷,细丝线装订,书中刊载着《易经》、《书 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 并附有注释和序言。
过 程 2、 预 备 立 宪
影 响
本质的落后性:预备立宪是个骗局, 使得立宪派分化,统治集团分裂,清 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 客观上看具有进步性,促进中国近代 化
1901
宣 布 “ 新 政 ”
1905 五大臣 出洋考 察宪政
《 钦 定 宪 法 大 纲 》
1911
光溥 绪仪 和上 慈台 禧 死
撤军机 处,设 责任内 阁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 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 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 制。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 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宋代的科举放宽了 录取和作用的范围。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 止徇私的新制度。 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 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 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 代。 清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 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 科举制终于消亡。
(二)清政府的统治腐朽
1、完全成为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 2、晚清“新政”和预备立宪的骗局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 39年还清,年息4厘,以海关 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 允许各国派兵把守,中国人 则不准居住; 大沽炮台及北京到大沽沿路 的所有炮台一律拆除;准许 各国在北京及北京到山海关 铁路沿线的12个战略要地驻 军; 要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和帝 国主义作对的官吏,永远禁 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任何 反帝组织,违者处死; 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 部,班列六部之首,以办理 今后的对外事宜。
从北洋军备学堂挑选了王士珍、冯国璋、段祺瑞、曹锟
等多达130名学生担任新建陆军统带、帮带、领官、哨官、教习 等。
王士珍
冯国璋
段祺瑞
后 来 被 人 们 称 为 “ 北 洋 三 杰 ” 。

新政的主持者张之洞

新政的主持者袁世凯



1901至1905年,清政府提出推行的“新 政”约30余项,主要内容有: 经济上,提倡振兴商务,奖励创办实业。 1903年9月,清政府设立了商部(三年后改 称农工商部),掌管商务和工矿铁路等事。 文化上,采取废八股、停科举、设立学堂、 提倡出国留学等措施。 军事上,改革军制,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 建立新军。
在民族危亡关头, 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又是如何行动?
2、农民阶级 3、资产阶级革命派 太平国运动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上)
第一节 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加 强了对华侵略,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 灾难,但是也激发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危 机意识和变革意识,成为推动资产阶级革 命的动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