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探究
主义经济发展的专制制度,以保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政治上,日 益壮大的资产阶级要求参政议政,废除专制制度;③外来影响,西方资 本主义政治思想的传入,客观上冲击了中国的专制制度,并为建立新制 度提供了模式。 3.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 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 地区的严密管辖,在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的分裂;三是 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 典型的表现。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探究
上是分封制的封建化运用,不利于加强地方管理;行省制使各族人民在 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间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为我国明 清以后的地方行政区划奠定了初步基础。 探究三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1.积极意义: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剥夺了士族地主垄断官职的 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 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 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 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 础,提高官员的素质,推动隋唐教育的发展,促进科技文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热点提示
1.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民主法制是构建公平、公 正的和谐社会的基础,要注意中国历史上政体的演变和法律文件,要进 行古、今、中、外的综合,突出人类文明的进步。2007年上海、天津、 北京、山东等地高考试题考查了本热点。 2.反腐倡廉,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是目前我国的一大热点。要注意我 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选官制度,探讨古代在廉政兴国方面的经验教训。 2007年四川高考考查了监察制度。 3.近年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 政治生活中的重大课题,制度创新是我国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热点。要 注意古代一些重要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寻找与现实政治的链接。 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都考查了中央集权制度,上海还考查了科举制度。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技能提升
[提升] ①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但也是难 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记忆时务必做到两点:一是记清制度的名称及所处 的朝代;二是紧扣制度的职能或特点。②少数民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特别是少数民族创立的制度成为近年高考考查的热点,复习时要特别重 视。 例2 (2007·广州)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 ) 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参知政事 A.③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探究
探究四 各个时期中共的民主政治建设 1.十年对峙时期的工农民主专政,制定苏维埃宪法大纲。 2.抗战时期各根据地按“三三制”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并提出废除 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3.解放战争时期的《双十协定》及参加政协会议,冲破了蒋介石的 独裁内战方针。 4.建国初期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民主党派实行多党合作、 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主改革,加 强基层民主建设。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知识整合
3.两汉时期,法制建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刘邦的 “约法三章”尊重生命财产;董仲舒的“新儒学”、“大一统”思想 实质是“外儒内法”,儒法互用。 4.两宋时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司法控制的时期,表现在:宋太祖向地 方派遣司法人员,王安石用法律手段来推动改革等。 5.明朝时期,制定《大明律》。明太祖以“重其重罪,轻其轻罪”的 立法思想,加强君主对司法的直接干预。如明代设立厂卫等特务机 构,明清大兴文字狱,加强对思想犯的处罚等。 6.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尽管有一定的进步性,但 它实质上是清政府将皇权法制化的宪法文件。 7.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 国性质的宪法,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技能提升
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 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 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 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 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பைடு நூலகம்,指出其与孟德 斯鸠主张的差异,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 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 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 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 治其国,国安得不强?盖千百万之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 《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技能提升
例3 (2007·天津)君与民的关系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 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 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1)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 (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技能提升
[点拨]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能力。唐朝三省制将宰相的权力一分 为三,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来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两者都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刺史制 是地方监察制度。 [答案] A [提升]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政治制度,选 官制度、监察制度等都是它的一部分。记忆时要紧扣两点:一是理清线 索,可从中央机构、地方制度、选官制度和思想专制等方面按朝代顺序 去整理,从中总结演变趋势;二是从不同朝代所处的时代背景(或存在 的问题)去理解加强专制主义措施的特点及本质所在。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探究
2.不同:①实施时代不同。分封制产生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 瓦解于春秋;后三者都处在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 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分封制下诸侯国相 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郡县制是中央政权隶属 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国制确立于西汉 初期,与郡县制并行;行省制是元朝的地方行政体制,其行政长官直属 中书省。③作用、影响不同。分封制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 但长期以来分封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在否定分封 制的基础上得到确立和发展,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巩固,维护 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经过后世调整和补充, 其积极作用日益明显;封国制实质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专题


知识要点 热点提示 知识整合 重点探究 技能提升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知识要点
1.古代重大政治制度的沿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和地方 官制;封建选官制度;监察制度。 2.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对君主立宪的追求;对民 主共和的追求。 3.中共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上的重大成果:人大制度;法律文件。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知识整合
8.1914年,袁世凯颁布的《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破坏资产阶级 民主、法制的重要步骤。 9.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过的宪法大纲,规定了工 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是中共早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10.1946年11月颁布《中华民国宪法》,确认了以蒋介石独裁统治为 核心的国家制度,是反动的宪法。 11.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 宪法的作用,一直行使到1954年。 12.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 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建设社会主 义的保证,是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突出成就。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探究
5.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审查和解决了党内一批重大 冤假错案,并且在全国全面展开拨乱反正;中共十三大提出把我国建 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共十六大提出在人 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政治纲领。
返回目录
重点探究
探究一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产生和消亡的主要原因、发展 趋势及主要影响 1.产生原因: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 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①经济 上,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会的安定 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 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 2.消亡原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消亡是中国社会政治经 济发展和外来影响的必然结果。①经济上,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 资本主义经济得以产生,并得到发展,这必然要求废除阻碍资本
返回目录
专题一
中国政体的演变和政治文明的演进
重点探究
4.主要影响: (1)积极(主要在前期):①政治:社会稳定,国家统一;②经济: 便于集中力量发展经济;③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多民族国家巩固;④ 对外关系:抵抗侵略,维护主权;⑤文化:促进交流,文化进步。 (2)消极(主要在后期):①政治:形成暴政和黑暗的局面;②经 济:明清时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文化:思想专制,阻碍科技和 文化的进步。 探究二 分封制、郡县制、封国制与行省制的异同 1.相同:①性质都是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②目的都是巩固统治; ③影响、作用都非常深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