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超声造影
肿瘤生长时期不同,血管特点不同
良、恶性肿块在血流分级上有重复
超声造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是当今研究的热点 在肝脏的应用已得到了肯定
用于评价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血流灌注特点?
目的
应用灰阶超声造影及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对比研究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血流灌注特点
材料与方法
时间
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期间
的70%以上
避开钙化及坏死的区域
在病灶周围正常组织也画出一感兴趣区作为
对照,注意要避开脂肪组织层和韧带
乳腺超声造影
同一患者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时间强度
曲线对照分析,并作参数差值分析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3.0版本)统计软件分析
两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两样本方
差齐)、t′检验(两样本方差不齐)
检查方法
B-US
CDFI
CEUS
部位、大小、边界、 回声(内部、侧方、后方)
Adler血流分级 RI
图像分析 TIC分析
乳腺超声造影
观察病灶2分30秒内造影剂进入和排出情况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包括
上升斜率 峰值时间 峰值强度
平均强度
曲线下面积
测量方法
乳腺病灶测量的感兴趣区应尽量占病灶横径
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表现
罗葆明
超声科
背景
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已跃居妇女恶性肿瘤第一位
乳腺 宫颈 结/直肠 肺脏 胃 卵巢 子宫体 肝 食管
31%
钼靶X-线
乳 腺 疾 病 检 查 方 法
影像学检查
红外线
MRI
超声
临床触诊
乳腺疾病超声检查现状
常规二维超声检查
根据乳腺肿瘤的边缘、形态和回声 分布等特征对乳腺肿瘤进行良恶性判别
52
31
0.0107±0.0058
﹣7.828±5.446
0.1005±0.0475
7.8715±4.8379
0.0528±0.0329
P
0.023
0.006
0.010
0.001
0.004
超声造影表现
恶性肿块
血流灌注面积大于二维图像观察到的病灶 大小
良性肿块
血流灌注面积与二维图像观察到的病灶大
小范围相似
超声造影表现
原因
高增强
血流高灌注
恶性肿块向周围浸润
超声造影剂显示浸润到周围组织的微血管?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33/52例良性肿块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与 周围正常组织曲线形态相似 38/52例良性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有一平 台期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21/31例恶性肿块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与
峰值强度
曲线下面积
19.4850±7.8673
平均强度
0.1304±0.0527
良性组
52
0.0115±0.0699
0.1997±0.0787
恶性组
31
0.1663±0.045
20.883±1.322
0.2546±0.0323
23.8100±4.4176
0.1596±0.0298
P
0.028
0.122
良性肿块 23.9s±6.9s 恶性肿块 21.1s±1.4s P﹥0.05
良恶性肿块峰值时间95%的置信区间有很 大的重叠 影响因素 血管变异、心功能等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因每一病灶的时间强度曲线的坐标都不一 样,无法从曲线形态来直接判断,与周围 正常组织对照,有助于判断结果
采用和周围正常组织差值比较,良、恶性 组间病灶与正常组织的差值都有统计学意 义
0.027
0.087
0.085
乳腺良恶性病灶时间-强度曲线参数与周围正常组织差值的比较
组别
良性组 恶性组
病灶数
斜率差值
0.0044±0.0081
峰值时间差值
﹣1.031±6.971
峰值强度差值
0.0191±0.0973
曲线下面积差值
﹣1.8757±8.7519
平均强度差值
﹣0.0029±0.0584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与正常组织相比,乳腺癌时间强度曲线 表现为上升支、下降支陡直
原因
与肿瘤血管的动静脉短路有关?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38个良性病灶时间强度曲线有一平台期
原因
与其血管较少动静脉瘘、血管环有关?
结论
超声造影能反映乳腺肿块的血供特点,
并能定量评价乳腺肿块的血流动力学情 况,有助于良恶性肿块的鉴别
良 性
边缘及轮廓 侧方声影 包膜 内部回声 钙化灶 整齐、光滑 有 有 均匀 少见,粗大
恶 性
不整、粗糙 罕见 无 分布不均 砂粒状
后壁回声
肿物后回声 肿物纵横比 皮肤浸润 组织湿润 淋巴结转移 远处转移
整齐、增强
正常或增强 <1 无 无 无 无
不整、减弱
多有衰减 可>1 可有 可有 可有 可有
A 导管内乳头状瘤
B 浸润性导管癌
A B
2A 纤维腺瘤 2B 浸润性导管癌
2A 2B
乳腺疾病超声检查现状
彩色多普勒超声
可以显示肿瘤病灶内部血流的形态及分布 测定频谱参数:收缩期峰值速度(VP) 搏动指数(PI) 阻力指数(RI)
纤 维 腺 瘤
浸 润 性 导 管 癌
常规超声检查存在的问题
二维超声:着重于形态学方面的研究 CDFI:局限于血管分布的分级及肿瘤血管 血流动力学的测定上
研究对象 79名患者共83个肿块
乳腺癌:31个病灶 良性肿块:52个病灶
仪器及造影剂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第一季度 第三季度 东部 西部 北部
Technos DU8
CnTI TIC
探头频率 4.5-7.5MHz SonoVue 2.4ml
弹丸式注射
R0: 病灶 R1:周围组织
上升、下降支陡直 曲线形态差别大
病理:浸润性导管癌
肿块均匀增强,呈不规 则状向周围浸润,增强范围 较二维显示的病灶范围大
R0: 病灶 R1:周围组织
上升、下降支陡直
曲线形态差别大
病理:浸润性导管癌
肿块均匀增强,呈不规 则状向周围浸润,增强范围 较二维显示的病灶范围大
R0: 病灶 R1:周围组织
上升、下降支陡直
曲线形态差别大
病理:浸润性导管癌
肿块均匀增强,呈分叶 状向周围浸润,增强范围较 二维显示的病灶范围大
R0: 病灶 R1:周围组织
上升、下降支陡直
曲线形态差别大
乳腺良恶性肿块病灶时间-强度曲线参数比较
组别 病灶数 斜率 峰值时间
24.359±7.486
存在的问题
无理想诊断阈值
乳腺超声造影方法如何规范化?
造影剂量
TIC ROI
2.4ml? 4.8ml?
观察时间 1min? 2min30sec? 大小? 位置?
呼吸因素影响
中山大学 附属第二医院
周围正常组织曲线形态相差较大
恶性病灶下降支多较陡直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83个病灶超声造影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强
恶性肿块的斜率、峰值强度比良性肿块高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Rizzatto等研究
恶性肿块的峰值时间(20-25s) 良性肿块(≥30s)
P<0.05
时间强度曲线分析
峰值时间
两个独立样本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 义
结 果
病理:纤维腺瘤
肿块内均匀高增强
27s
27s
曲线形态相似 下降支:平台期
病理:纤维腺瘤
肿块内均匀高增强
R0: 病灶 R1:周围组织
曲线形态相似
病理:浸润性导管癌
肿块均匀增强,呈毛刺 状向周围浸润,增强范围较 二维显示的病灶范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