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

辽海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研究综述对“辽海文化”这一概念,虽然国内很多同行对此也下过一些定义,但是往往局限于某一个方面,所以难免有些偏颇和疏漏。

而且对辽海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研究也还不够深入,本文试图通过对前人的论述加以整理和归纳,从中找出其共性或者达成一定的共识,为以后辽海文化的内涵和特点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辽宁作为经济大省地位,早就毋容置疑,不过辽宁要想成为文化大省,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

通过对辽海文化深入研究,不断扩大辽海文化影响,深度发掘辽宁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从而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步伐。

同时,也能为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的复兴和“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顺利实施,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标签:辽海文化;内涵;特点;研究综述;文化强省;智力支持一、辽海文化的内涵(一)文化是什么《辽宁文化通史》总主编曲彦斌基于“大文化”的理念“就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概念:1.物质文化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实在的事物,如人们的衣食住行等。

2.制度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的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3.行为文化方面: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它是一种社会的、集体的行为,不是个人的随心所欲。

4.精神、心理文化层面:指人们在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学艺术作品”。

①这种提法,在辽宁的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作者本人也比较认同此观点,把它作为研究辽海文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二)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2007年,程琳曾给地域文化下过这样的定义:“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该地域的成员,在既定的时间、空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传承、社会制度,以及民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

”②2012年张亚冰对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作过辨析,他认为:“地域文化与区域文化也是两个不同的命题,地域文化重在研究自然环境和历史传统,其所包含的境界是模糊的、动态的,不受国家行政区域甚至疆域的限制;区域文化论述的范围是依从于国家的行政区划,具有人为的规定性。

”③(三)辽海文化与辽河文化2004年10月,辽宁省历史学会等单位在大连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对于“辽海”一词的概念,学者们大多赞同以其作为“辽河流域黄渤海以北广大地区”的代表性的区域文化符号。

④此即辽海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上,顾奎相、陈涴、董守义、王绵厚在辽海文化的地理范围上的观点接近,都认为应包括东北全部。

⑤2005年,辽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陈涴老师从地理、历史、文化三方面对“辽海”作为文化符号的合理性进行了考察,认为用地理、历史、文化三要素来阐释“辽海”文化符号,认为其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是有道理的。

⑥但是,其目的在于,用“辽海”作为东北地域文化符号,而不仅仅是辽宁地域文化符号。

2006年,她又对“辽海”文化符号的地理范围进行了缩略化处理,认为应以“辽海”冠名辽宁地域文化,其依据有三:第一,“辽海”能涵盖辽宁地域历代界域范围。

第二,“辽海”从古至今都是社会公认的辽宁地域称谓。

第三,“辽海”能彰显辽宁文化源远流长之深厚底蕴。

2008年,陈涴对辽海文化的广义和狭义地理范围做了界定。

对辽海文化广义的地理范围的界定,她认为“应涵盖渤海、黄海以北之整个东北区域”①。

对辽海文化狭义的地理范围的界定,她认为“今山海关以东,至渤海、黄海间的空间范围” 。

2009年,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院长田广林老师对早期的辽海地区做了阐述,认为“主要是指东汉时期公孙瓒据以起家的多民族错居杂处的辽西郡和置于辽东郡西部的辽东属国一带,地当今滦河中下游的河北东北部至辽宁中西部和内蒙古东南部一带”②。

2010年,王禹浪、王文轶对辽海文化的范围四至做了界定,认为“其东到日本海,南到黄、渤二海,西临大凌河,北达吉林市至农安县一线”③。

“辽河文化”是辽宁地域文化的主干文化。

其理由,主要有四:“辽代”、“辽宁”均因辽河得名。

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辽河流域古文明是辽河文化最重要的历史与地理的支撑点。

“辽河文化”是全省辖域内的主流大系。

从历史上看,海洋文化直接关联着海洋经济的发展,甚至同样存在发源于福建等东南沿海的妈祖文化的传承轨迹。

但是就历史地理常识而言,古代所谓的“辽海”是泛指辽河以东地区或渤海的辽东湾。

同时,在近代,“辽海”曾经是东三省的旧称,已成惯例。

因而,若人为地重新将之硬性地缩小范围,界定为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似乎未免欠妥。

辽宁实施建设“海上辽宁”战略和建设“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

在此大势面前,确认或选择辽宁地域文化的标志性称谓,则需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既关注“河”文化,也要观照到“海”文化,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如果抛开基于历史问题的学术争论,面对这个现实,把辽宁地域文化的主体标志确认或选择为“辽海文化”这种表述,似乎也有其特定的理据,也说得通如果能够“约定俗成”,获得广泛的认同,也未尝不可。

④综合以上各种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历史上的“辽海”一词包含有两个方面的意思。

一是指渤海辽东湾。

另一是指辽河以东沿海地区,即“辽东”。

金毓黻先生通过对大量史料的考证,在《静晤室日记》中得出结论,说明整个东北,即山海关以东地区均可称为“辽东”,即“辽海”。

历史上的“辽海”不仅疆域广大,且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从传说到历史,从实物到文字记载,线索清晰,内涵丰富。

称辽宁文化为“辽海文化”,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大“辽海”的外延。

这是一种历史事实,也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符号。

⑤二、辽海文化的特点对辽海文化的特点,学术界进行了一系列的讨论,但多是就其中某一方面概括性论述,缺乏分阶段、历时性的动态分析。

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一)辽海文化的早发性。

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明显的早发性”⑥。

陈汉洲和王天平等在其论述中也有所阐述。

(二)辽海文化的创新性。

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卓越的独创性”。

王天平认为,辽河文化具有“卓越的独创性”⑦。

顾奎相把辽海文化的特点表述为“率先起步的原创性”⑧。

(三)辽海文化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不断的赶超性”。

王天平认为辽海文化具有“一贯的创新性”。

刘芙君认为辽河流域文化具有“与时俱进”⑨的特点。

(四)辽海文化的多元性。

白长青把辽宁地域文化的多元性特点表述为“复合型的民族文化特色”{10}张志强的观点是“多元一体”和“不同民族形式和风格的混合交融” {11},叶立群的观点是“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不同经济类型中的文化碰撞和交融” {12}。

张亚冰的观点是“多民族的融合、外来因子的浸入,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域文化多元碰撞与交融的特征。

”{13}黄松筠的观点是“多民族文化聚合的构成方式、多元文化类型共处的并存方式、民族文化融合中的开放性与兼容性”{14}孙玉景的观点是“融合与杂糅1.四大族系文化的融合2.三大地域文化的融合”{15}。

(五)辽海文化的再生性。

叶立群的观点是“多种社会文化类型的重叠更替”{16}董守义认为是“非持续发展”,“反复地从头再来” {17},表现为再生性。

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频繁的更替性”{18}。

(六)辽海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顾奎相和陈涴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对辽海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进行了分析。

后来,顾奎相把辽海文化的开放性表述为“博采先进的开放性”①。

(七)汉文化的向心性。

孙玉景认为,浑河地区民族文化对汉文化具有持续的向心性,即“1.汉族文化具有母体驱动作用;2.汉族文化具有全方位影响力;3.汉文化具有同化作用。

”②董守义、马天东认为,“辽河流域的文化具有持续的向心性”。

(八)辽海文化的更替性。

孙玉景注意到古代浑河地区民族文化的特点有频繁的更替性,即“1.民族政权更替频繁;2.人口迁徙频繁”。

(九)辽海文化具有兼容性的特点。

白长青把辽宁地域文化的兼容性特点表述为“善学习、变化快,能兼容其他文化和不自大排外的特点”③王天平④和刘芙君⑤也有所阐述。

(十)辽海文化的边缘性特点。

王凯旋把明代辽宁文化特点表述为“边疆性”⑥,张永芳认为,辽宁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边缘性”⑦。

三、结论在结合和整理上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能够形成下面的一些认识:(一)目前所见,学术界对辽海文化的研究虽有一定基础,但数量与质量有限,与其他地域文化如草原文化、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不具有可比性。

(二)对“辽海文化”这一概念,从相关文章所用标题和文中措辞来看,学界虽在“辽海文化”这一名称上初步达成了共识,但并未形成一致认同的意见。

学术界对地理范围的界定,又多集中于对古籍中地名的索引上。

从考古学遗址和考古学文化上,从相关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源流上进行阐述的不多。

实际上,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其地理边界就不会是固定的,而是在其不断向外传播过程中,其地理界线上也不断伸缩,甚至因文化载体的迁移而出现文化区域的隔越和星散的现象。

因此,历史地界定文化的地理边界,历时性地说明其演变的过程,显得更有意义。

遗憾的是,目力所及,相关的成果不多。

因此,对“辽海文化”概念的界定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对辽海文化的内涵,学术界的探索,多兼及游牧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黑土地文化、殖民文化、国有企业文化等,或是因生产方式而命名,或是因文化现象中的标志性事物而命名,并从中有所阐发,但用实证的方法对辽海文化的深层内涵进行探讨的不多。

学术界在总结辽海文化特点的成果中对辽海文化内涵多有所涉及,但一般是概括性阐述,而不是分阶段作历时性的动态分析。

目前所见,学术界多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民族移民、独立起源、相关地域文化的影响等各方面对辽海文化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集中于新石器时代和早期青铜时代,值得借鉴。

但是,重复性论述很多,需要作学术史的辨析。

相关成果中,对有夏商周至近现代辽海文化的演变,除清朝时期略显丰富外,其余都不够充实。

对辽海文化分阶段进行历时性动态考察的成果,因上述原因,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成果,一般是用传统的理论结合史实进行陈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进行论述的不多。

这些成果一般是从具体问题做一定的阐述,或对一定时期的文化做一定的讨论,直接针对辽海文化的内涵进行全面探索的文章尚未见到。

因此,对辽海文化内涵的探索,也需要加强。

(四)对辽海文化的特点,学界从早发性、创新性、与时俱进、多元性、再生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地域性和不平衡性、更替性、兼容性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阐述。

但是,在上述名目的组合上,则各不相同。

并且,上述成果一般是对辽海文化特点的概括性阐述,而不是分阶段作历时性的动态分析。

因此,相关的研究需要渐次展开,这些观点需要结合史实做全面的整理和充实。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