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内外配领方法介绍

国内外配领方法介绍

国内外配领方法介绍按需配领法构成依据按需配领法,从认识体型与领型关系以及衣领造型中的变化规律两方面着手,从中找出涉及配领技术的相关因素,用来解释和解决配领技术内容,使达到按需配领的目的。

一、领型与体型的关系领型与体型的关系,主要指配领中各种领型与人体颈、肩部位间的关系,例如:颈围的大小及长短登数据可通过人体直接测量获得;另外还需要了解正常人体的肩斜和颈斜数。

现通过测量已知:肩斜约为19°,颈斜约为9°。

见图6-14①所示。

为什么我们首先要掌握颈斜和肩斜的数据呢?因为在衣领造型过程中知道:当领型达到合体状态时,无论是立领还是翻领,甚至不管是高领座还是低领座,其领座部分的倾斜度总是依附着颈项,而且与颈斜度相适应的。

因此在按需配领法中,配制立领时要求立领的起翘量掌握在9°以下为宜,就是根据颈肩斜数据而决定的。

同时,在各种翻领造型设计中知道,无论是关闭式翻领或开放式翻领,不管是阔翻领还是窄翻领,其翻领部分总是搁在肩斜线上的。

见图6-14②、③、④。

而且颈肩斜处的领座与翻领间所呈现的夹角∠ABC,是由不同领座和翻领条件所形成的特定现象。

那些由阔翻领与领座在颈肩斜处所形成的较大夹角和窄翻领与领座在颈肩斜处所形成的较小夹角,其度数正好与平面配领中所需配领松量相一致。

于是本配领法中,首次采用配领数据条件,就是以颈肩斜处的翻领宽和领座高为依据。

并以该条件下的翻领宽和领座高在颈肩斜处所形成的夹角度数,作为解决该领型的配领松量。

依此类推,继而全面解决各种条件数据的领型问题,这正是通过研究领型与体型相关因素而取得的结果。

因此在寻找接需配领法构成依据时,首先要注意该领在穿着状况下,领型与颈部间所需的活动松量。

其次是根据颈肩斜处的翻领阔与领座高,正确地计算出该领的翻领松量。

最后还需注意,究应选择何种方法使既能反映各种条件因索的变化需要。

又能符合立体配领的效果,真正达到按需配领的目的。

以上就是构成按需配领法全过程中,需要逐一解决的技术内容。

二、翻领松量的定量问题翻领松量是指配制翻领时,根据平面制图中驳口线与领座翻折线的移位状况而命名的。

凡窄翻领,其领座翻折线的移位量小;而阔翻领,其领座翻折线的移位量大。

因此可以说翻领松量是反映领型内在变化规律和达到翻领平服合体的重要因素。

从目前确定翻领橙量的状况来看,有定数直标法,如登丽美、文化式就采用该方法;还有角度表示法,如“电视讲座”中的驳口线与上平线的角分法;D式裁剪中的前中线与驳口线的夹角度数;造型工艺基础中的公式计算度数等。

另外,如《上海服装裁剪新编》中采取的特定方法,也是较有新意的解决翻领松量的方法。

以上各种方法在一定条件下都具有正确的一面,但是一旦离开了原有的条件,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未能揭示配领要点的缘故。

所以如何确定翻领松量就成为领型出样中的主要问题。

(一)确定翻领松量按需配领法,是在分析比较国内外配领法基础上,以研究人体与领型相关因素和寻找对比各个相对应因素出发。

从比较中发现:服装穿着中颈肩斜处各种各样的翻领与领座间所呈现的夹角变化规律和平面制图中驳口与领座翻折线所呈现的夹角变化互相一致。

具体请参见翻领与领座在颈肩斜处的夹角变化示意图,图中的粗线表示人体颈肩斜轮廓,沿着颈肩斜轮廓的细线为穿着时的服装状况,其中领座与颈斜间隙为O.5厘米,是适应人体活动所需的松量。

肩部间隙较小可以省略不计。

见图6-15所示。

当领座高不变时,翻领越宽,其翻领与领座间所呈夹角越大;当翻领宽不变时,领座越高,其翻领与领座间所呈夹角越小。

于是颈肩斜处翻领与领座间所呈现的夹角度数,决定了在该条件下的翻领松量。

因此,一切以穿着状况为准,努力反映客观需要,就是本配领法所遵循的原则。

(二)翻领松量的计算方法我们从领型与体型中,已经掌握了人体的颈肩斜数据,所以现在要计算翻领与领座间所呈夹角度是可行的。

计算方法如下:当人体肩斜为118°,现假设领座高为3厘米,翻领宽为15厘米,求该领型的翻领松量。

见图6-16①所示。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人体颈肩斜存在着圆弧坡形特殊现象,需引起大家的注意,即;在阔翻领中,由于翻领远离颈肩斜圆弧坡形,其颈肩斜夹角为118°(参见图6-16①);而在窄翻领中,由于翻领接近颈肩斜圆弧坡形,其颈肩斜夹角为132°(见图6-16②)。

这就是人体的特殊情况形成特殊条件及特殊松量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认识事物时,不仅要观察其外表的变化现象,而且要注意其内在的变化规律。

作者在本书初版时,为了推广新技术,尽量简化了计算过程,书中仅提供了上述常规的计算方法,有意省略了特殊条件的表达。

并且将常用的各翻领松量列成表格供大家查用。

当本书出版后,曾接到许多服装技术研究者的来信,有的还寄来了自己计算的翻领松量。

在这里作者除了阐明特殊条件的内容外,谨向所有关心服装技术发展的研究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遗憾的是,近年来也曾发现有抄袭以上技术内容在某杂志上发表的事,我想说;“人或许是有情性的,但满足于抄袭却是极其有害的事。

”凡有文化、有技术的人,都可以通过该方法,运用自己的智慧,进一步发掘新技术。

我就是在学习“D式裁剪法”作者戴永甫先生的多因素理论后,经过深刻领会,不断地求索和创新,运用于配领实践的,成果的获得离不开勤奋。

(三)翻领松量的增减情况在配领中,翻领松量一般是不变的。

但是当遇到领型变化和采用造型工艺技术配合运用这两种情况时,翻领松量有必要作出如下地增减。

(1)领型变化,系指衣领在造型上起着较大变化。

如敞开式驳领变成关闭式U形翻领,或围颈翻领变成后八字倒装领等,这种造型上的变化,将直接影响翻领松量。

我们在实践中知道:当V形驳口上升呈V形领口时,领口线呈直形,我们仍可按配制V形翻领计算松量。

但若V形领口继续上升,由于受到颈部形态的影响而形成U形领口(如图6-17①所示),这时,根据关门翻领中前领口呈U形的状况,便需要按前翻领夹角松量增加50%的原则处理。

以上就是根据衣领造型的实际情况决定的。

现假设:该领的颈肩斜处翻领与领座夹角松量为1单位;前领口处夹角松量为O时;现推算其中段呈凹形领口处的翻领与夹角松量为O.5单位。

这就是用推理方法确定50%松量的依据。

同样,在配制围颈领时也需要增加50%松量(见图6-17②)。

但是在后八字倒装领中,当后领敞开呈八字形时,由于后领座明显低落,故其松量不需要增加。

这都是根据实际穿着状况而决定的技术内容。

实践中,可以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尤其在创作新领型时,能否根据领型条件,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修正松量,将是本配领法中提高应变能力,获得理想造型效果的关键之一。

(2)与造型工艺配合应用。

领型制作中必须与造型工艺配合应用。

如在领型制作中究竟采用“归拔”工艺,还是采用“分割”工艺和“组合”工艺……,这都需要根据材料、领型、色彩等服用特性来决定。

当采用伸缩性强的面料时,利用“归拨”工艺完成和达到衣领的造型效果,一般说来是比较容易的;但若遇到伸缩性极差的面料,我们便可以应用分割、变型、组合等方法,一般也能达到以上的目的。

例如:敞开式领中的挖驳领、关门式领中的分颁座领等。

都是利用以上工艺来完成的。

然而在一定条件下,造型工艺的应用与翻领松量往往也有影响。

虽说造型工艺与翻领松量似乎是不搭界的问题,但是由于面料的特性及工艺制作的特点,却使两者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现以分割、变型、组合工艺应用为倒;当我们在配制连领脚男衬衫领时,它需要增加50%翻领松量;而当配制分领脚衬衫领时(指窄领),则不需要增加50%松量,原因就在于制作过程中,缝合上下领时存在着归缩上颈达到里紧外松(俗称里外匀)的需要,而且这种归缩量已经超过50%忪量夹角所对应的距离,成了窄衬衫领、窄中山装领不需要增加50%松量的理论依据。

至于阔衬衫领、阔中山装领中,由于在缝制时其归缩量无法超过50%松量夹角所对应的距离,因此它们在配制中仍存在着增加松量的问题。

再以劈门工艺应用为例:劈门工艺叉称推门工艺,是根据门襟上部倾斜状劈去形状而命名的术语。

事实上它是一种通过衣片移位,并利用归、推、拔热处理定型工艺使服装达到合体平衡的造型工艺技术。

这种衣片移位增大前横开领的做法,也具有增大驳头宽度和转移“省”量至前中线处的作用,因此通过归缩前中线和拔开前胸部是达到服装合体的有效方法(见图6-17③)。

但是这种增大劈门量的工艺方法是不能任意增大的,它往往受体型、面料及工艺所制约,因此在一般制图中,其劈门量多掌握在l厘米左右(指前横开领大于后横开领),这是根据一般面料和工艺情况而定的。

然而在男式西装和大衣的制作工艺中,由于合体和传统工艺的需要,其劈门量往往达到1.5~2厘米,这时其前中线的归缩量和归拔程度也相应增加,对翻领松量也带来相应的影响。

所以当劈门量大于1厘米,并且采用男装工艺,即男西装、大衣等归拔工艺性极强的领型时,可以在原翻领松量基型上减少3°,以抵销劈门工艺对配领技术的副作用。

以上这些涉及造型工艺与翻领松量的关系,虽然它们的变化情况很难在外形上直接观察到,但在制图和缝制工艺中通过归缩量的变化,却不难理解工艺程度与翻领松量间的关系,这是本配领法中提高应变能力、达到造型效果的关键之二。

三、配领基点的定位问题配领基点是指平面制图中,上平线处的驳口翻折点。

它是用来连接驳口止点和确定驳口线的基准点。

由于它在领型图中的地位很重要,在各种配领方法中,对基点的定位,也是各有千秋,呈了颇具争议的问题。

关于目前确定基点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1)按领座高减0.3厘米计算;(2)按领座高地2/3或0.9领座高、0.8领座高计算;(3)干脆采用定数表示,或采取正视绘划配领法中的特定基点等。

凡此种种,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反映配领基点变化规律的总结。

因此,按需配领法特别注意立体裁剪过程中对变化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仔细观察立体配领方法了解到:驳口止点是可以任意上下移动和变化的,它受到款型要求的制约。

驳口基点也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场数,而是受翻领与领座条件,以及领型与面料特性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影响下反映领型移位的综合表现。

因此,本配领法中的AF=(领座)²÷翻领,就是反映翻领与领座条件下地变化规律,驳口基点F′取F--B的中点,也是考虑领型与面料特性间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的变化规律,而且这种变化规律必须与立体配领中的变化现象完全一致。

图6-18是反映不同领型条件下基点移位的示意图。

在作图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简易的分步骤作图法,如果改用公式来表达的话,会显得比较繁琐,但是用它来表达领座移位的定量化,则是非常有益的。

由此说明,该基点数值与采用0.8领座的计算也正好符合。

从以上各配领条件的基点计算中可以看出:不同配领条件是形成不同基点的主要原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