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利用《劳动合同法》作为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案例分析
一、背景
新《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陷阱。诸如不法企业在三方协议与实际工作条件不符的情况下,强迫大学生要么留下工作,要么收取大学生的违约金;以验证为名,要走大学毕业生的毕业证,如果大学生单方面请辞,以扣押毕业证相要挟,强迫大学生继续留职或者交赎金;不少大学生为了能够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对于试用期的种种忍气吞声,可有些不良企业,恰恰利用大学生的这种心理,通过约定试用期条款来短期使用劳动者,降低用工成本,实际并没有与劳动在者真正建立长期劳动关系的意愿,或延长试用期并只给低廉的报酬,或者找借口对同一个人反复试用,更有甚者在试用期一过,就一脚把大学生踢出门外,让试用期成为“白用期”。
同时,大学生正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在被用人单位看中后,一般会先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那么此时他们在表面上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大学生,又是企业员工。在此期间,如果大学生与企业发生各种纠纷,他们的权益将如何保护?这一群体是不是我们所讲的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那么大学生应该如何维护自身的权益呢?
二、具体案例
某大四学生张开家住乌鲁木齐,2014年3月,拿着新疆某大学发
给的"2014届毕业生就业推荐表"前去乌鲁木齐市一公司应聘办公室
文员工作,此时,大四学生张开的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尚未完成。经公司审核和面试,一个星期后,公司便通知张开去上班。一上班,公司就与张开签订了《劳动合同协议书》,协议约定:张开担任职务为办公室文员;合同期限为一年,其中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月薪为2000元,试用期满后,按张开技术水平、劳动态度、工作效益评定,根据评定的级别或职务确定月薪。上班两个月后,张开发生了交通事故,之后未到公司上班。张开在治疗和休息期间,经学校同意,以邮寄方式完成了论文及答辩,于2014年6月30日正式毕业。
2014年8月,伤愈后的张开多次向公司交涉,认为双方既然签订了劳动合同,其身份属于公司员工,应该享受工伤待遇,但遭到公司拒绝。2014年11月8日,遭遇车祸的张开向劳动行政部门提出认定劳动工伤申请,同时公司也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确认公司与张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而张开针对公司的仲裁申请提起反诉,请求确认合同约定试用期为三个月、试用期月薪2000
元等条款违法,要求月薪按社会平均工资标准执行,同时要求公司为自己办理社会保险,缴纳保险金。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15年4月作出了仲裁裁决,认为张开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属在校大学生,不符合就业条件,不具备建立劳动关系的主体资格,其与公司订立的劳动合同协议书自始无效,并驳回了张开的反诉请求。张开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不服,遂向海门市人民法院起诉,要求法院确认自己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协议
书》合法有效。
三、观点
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不同于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是从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角度来讲劳动者的。2013年劳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明确,在校生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在校学生不受劳动法调整和保护。
四、结果
张开不具备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的主体资格
"劳动者"是一个涵义非常广泛的概念,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称为"劳动者".不同的学科对于劳动者这一概念具有不同的界定。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是指在劳动生产领域或劳动服务领域从事劳动、获得一定职业角色的社会人。按照这一定义,凡是参与实际的社会生产过程的人,都可以称之为劳动者。按照这种理解,不仅工人、农民、各类知识分子是劳动者,而且从事国家和社会管理的各级官员、企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也可以说都是劳动者。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均是社会生产劳动过程的一个具体构成部分。
五、启发以及如何运用合同法
大学生作为将来市场就业的主体,必须了解这些新规定,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竞争中站稳脚跟,谋求发展。
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们应该怎样正确运用《劳动合同法》,拿起法
律武器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呢?就此问题,总结有以下八条:第一,切记在简历中造假。《劳动合同法》不仅约束用人单位的用工行为,还约束劳动者的行为。《劳动合同法》虽然更加倾向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但并非劳动者可以为所欲为。伪造学历、证书、简历;隐藏病史或受伤经历等行为,根据该法规定属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企业可无条件和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毕业生提供给用人单位的简历或者用人单位要求的求职表格,都应该填写真实的信息,包括学历、在学校期间所担任职务、自己的实习和课外实践经历等等。
第二:试用期辞职须慎重。以往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同劳动者签定长期劳动合同,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不愿意与劳动者签定长期劳动合同,因此很多用人单位何员工都是“一年一签”。但是,如果只有一两个月的试用期,用人单位会难以考察劳动者是否达到相关岗位需求。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会根据新法“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的规定,同劳动者签定3年以上(比如3年零1天)的劳动合同,这样就可以对劳动者进行6个月的试用。
第三:转岗不用再签试用期合同。对于《劳动合同法》“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的规定,在试用期内解除劳动合同的,不管是用人单位解除还是劳动者解除,该用人单位再次招用该劳动者时,不得再约定试用期;试用期结束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用人单位又招用该劳动者,无论劳动者是在合同期限内变换
工作岗位,还是合同期满后再次续订合同时变换工作岗位,用人单位都不得再约定试用期。
第四:不签合同企业需付双薪。《劳动合同法》加重了用人单位违法不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法律责任,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1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两倍地工资;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仍然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除在不足一年的违法期间向劳动者支付二倍的工资外,还应当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定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第五:试用期内企业不能随意解除合同。为了遏制部分用人单位恶意利用试用期压榨劳力,《劳动合同法》做出了有针对性地规定。该法规定用人单位在试用期中要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有证据、有理由证明劳动者哪些方面不符合录用条件,为什么不合格。如果用人单位恶意使用劳动者,不尽应尽的义务,劳动者诉诸法律时,用人单位要承担败诉的风险。
第六:约定试用期前应签订劳动合同。有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劳动合同法》,可能会采取“先不签劳动合同,只签使用期合同”的做法,这是一种违法行为。现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部分求职心切的大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接受一些用工不太规范的用人单位只签使用期合同的做法。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只有合同劳动者签定了劳动合同,才能够约定试用期。
第七:企业收押金扣证件将受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以担保或者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