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国电影

各国电影

法国电影法国是最早发明电影的国家之一.1895年12月28日,法国的L.卢米埃尔在巴黎用他发明设计的"活动电影机"首次放映了《拆墙》,《婴儿的午餐》,《水浇园丁》和《工厂的大门》等影片.这一天,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标志着电影发明阶段的终结和电影时代的正式开始.1908年12月第一部“艺术影片”《吉斯公爵被刺》拍成上映,获得法国文艺界的广泛好评.这一成功立即引起国内外的竞争.此后,法国艺术影片公司又拍了一些著名的文艺题材影片.如《阿尔勒城的女人》(1909),《巴黎圣母院》(1911),《悲惨世界》(1912)等,在法国以至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艺术影片"被认为是无声电影艺术的开始.1910年前,法国电影以其创造性,艺术性和多样性而称霸世界.法国百代公司摄制的舞台纪录片,喜剧片和新闻纪录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电影市场.1910年后,因美国和德国影片的竞争,其霸权有所削弱,但法国影片产量仍居世界首位,在国外市场,法国影片仍占优势.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法国电影的霸主地位才被摧毁.由于战争,法国影片生产完全停顿.美国影片乃乘虚而入,占领了法国的电影市场.瑞典电影瑞典人自己拍片是从1898开始的,1907年在斯德哥尔摩成立了斯温司卡影片公司,聘请斯约史特洛姆为总导演,所拍的影片主要是改编北欧国家的文学作品,如根据丹麦作家H.C.安徒生和瑞典戏剧作家J.A.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朱丽小姐》和《父亲》.到1917年,斯约史特洛姆已拍摄32部故事片.他探索电影的表现手段,力求揭示社会问题,为瑞典喜剧样式影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4年,斯温司卡影片公司的四大台柱导演斯约史特洛姆,斯蒂勒和演员汉松以及其他创作人员离开瑞典前往好莱坞,从此瑞典电影便陷于一蹶不振的境地.30年代有声电影在其他国家的出现使瑞典电影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竞争能力. 1940年开始,瑞典电影复兴.特别是导演斯约堡的影片《冒生命的危险》(1940),以创新的电影语言展示了与法西斯斗争主题,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是既富于哲理又富于讽喻的叙事诗式影片《天国之路》(194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导演斯约堡在把瑞典的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创作中,善于深刻的剖析主人公的切世界,如根据瓦王洛一约翰松的作品改编的影片《只有一个母亲》(1949),根据斯特林堡的作品改编的《卡琳・曼斯多特》》(1954)和《父亲》》(1969).斯约堡继续保持早期影片的艺术或原则:剧情紧张,人物感情充沛,形像鲜明.美国电影电影黄金时代出现在整个30年代,尽管电影观众的人数时有起伏,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其中大多数观众把看电影当作一种逃避和解脱.为了满足观众不断增长的需求,好莱坞的影片生产从以制片人为中心改变为以制片人为单元的制片模式,各大公司的组织结构大同小异.这种"制片人单元"的模式保证按照既定的配方和规格生产出供应全国影院的合格产品.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用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年代初期,歌舞片,盗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类型电影是美国经济,社会和文化需要的直接产物,它们中成为经典作品的有歌舞片《掘金女郎》(1933),《风月无边》(1936)和《歌舞大王齐格飞》(1930);盗匪片《公敌》(1931),《疤面人》(1932);恐怖片《吸血鬼》(1931)和《弗兰肯斯坦》(1931,玛丽·雪莱,世界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等.除了上述类型影片之外,30年代还产生了大量成为美国电影史中的代表作影片.这些影片包括P・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卓别林的《摩登时代》(1930);G.顾柯的《八时餐会》(1938)和《小妇人》(1933),M.柯蒂斯的《侠盗罗宾汉》(1938);维克多·弗莱明的《绿野仙踪》(1939)和《乱世佳人》》(1939);J ・福特的《告密者》(1935),《青年林肯》(1939),《关山飞渡》(1939),《怒火之花》,希区柯克在美国导演的第一部影片《蝴蝶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故事片,有迈克尔·柯蒂斯的《胜利之歌》(1942),《卡萨布兰卡》(1943),乔治·库克的《费城故事》(1940),希区柯克的《破坏者》(1942),约翰·休斯敦的《马耳他之鹰》(1941);茂文·勒鲁瓦的《魂断蓝桥》(1943,詹姆斯·威尔1931), L.麦卡里的《与我同行》(1944), H.舒姆林的《守望莱茵河》(1942). 1946年电影观众的人数创造了纪录,这使好莱坞在战后一两年间表现得十分乐观,许多演员,导演回到好莱坞,以新的热情投入影片制作.从战后开始直至 50年代初期,是好莱坞"黄金时代"的最后一段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最突出的影片有:金·凯利的《雨中曲》(1952);霍克斯的《红河谷》(1948),休斯敦的《宝石岭》(1948);伊利亚·卡赞的《君子协定》(1947)和《欲望号街车》(1951),约瑟夫·L·曼凯维奇的《慧星美人》(1950),V・米纳里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1951),R・罗森的《当代奸雄》(1949);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惠勒的《黄金时代》(1946),《女继承人》(1949)和《罗马假日》(1953);弗雷德·金尼曼的《正午》(1952)等.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政府"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对大批电影界的进步人士进行政治迫害,使美国电影业元气大伤;加之电视行业的迅速崛起,美国电影开始走入低谷.美国电影的"复兴"是从s.斯皮尔伯格的《鲨颚》(1975)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1977)开始的.这两位导演都是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运用当代工艺技巧制作的传统类型片(灾难片,科幻片)引起强烈的反应,并导致美国电影的制作和票房收入直线上升.受到美国青少年观众欢迎的科幻片发展为集灾难片,冒险片而成的场面壮观的影片的一个新片种,这些影片包括《第三类接触》(1977),《异物》(1979),《外星人》(1982),《金刚》(1976),《超人》(1979)以及这些影片的续集.70年代末以来,美国电影中家庭和妇女以及普通人生活的影片又重新受到重视,比如伍迪・艾伦的《安妮・霍尔》和《汉娜姐妹》;阿尔特曼的《三个女性》(1977);阿普特德的《矿工的女儿》, B.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J.L.布鲁克斯的《母女情深》(1983),P.马佐尔斯基的《一个未婚女人》(1978);M・雷德尔的《金色池塘》(1981);R.雷德福的《普通人》(1980)等.关于越南战争的影片当推H.阿什比的《归来》(1978),M・西米诺的,《猎鹿人》(1978)和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1979).其他突出的影片还有关于工人的如《诺玛・雷》《洛奇》(1976);表现青年的如《周末狂热》(1977),《闪光舞》(1983)等.意大利电影1895年,意大利摄制了最早的新闻纪录片.1904年,在都灵建立了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导演A.安勃罗西奥,摄影师R.奥梅尼亚等人开始拍摄影片.1905年,罗马创办了电影制片厂,从 1906年始定名为西纳斯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有群众大场面的故事片《攻陷罗马》,紧接着又摄制了一批历史题材的影片.当时意大利的电影摄制者只注重拍摄场面宏大,布景豪华,对历史事实则不重视.当时,意大利电影在国外也有很大市场,在国外最获成功的3大影片是《你往何处去》(1912),《庞培城的末日》(1913)和《卡比利亚》(1914).影片《卡比利亚》取材于古罗马战争,是当时电影艺术最重要的作品.这个时期,大规模的宣传使一批意大利电影演员蜚声国内外影坛.女明星成为保证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当时拍摄了很多喜剧影片,最受欢迎的喜剧演员主要是法国人,特别是由法国演员A.第特主演的喜剧风靡一时.当时大量影片内容脱离现实,但也有的导演致力于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这类影片大多是根据真实主义流派长篇小说拍摄而成的.较重要的影片有《消失在黑暗中》(1914),影片运用了对比蒙太奇描述了那不勒斯地方的显贵和贫民生活的天壤之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电影失去一部分国外市场,开始进入不景气时期,未能恢复昔日的繁荣.1921年以后,意大利的影院上映的主要是美国电影.法西斯统治时期,墨索里尼政府利用电影作为宣传手段,使电影生产和影片发行都置于国家控制之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一些电影导演谢方电影采取消极态度,在创作中只注重对作品的形式方面进行探索,人们把这类影片称之为"书法派"电影,致力于改编古典文学作品. 法西斯统治的末期,意大利电影工作者摄制了几部预示新现实主义诞生的影片:《曲》(1942),《孩子在注视我们》(1943).这几部影片显现批影复兴的最初迹象.60年代,意大利电影呈现出新的繁荣景象.1959~1961年几乎同时摄制了几部举世瞩目的故事片,有F.费里尼的《甜蜜的生活》,M.安东尼奥尼的《奇遇》和《夜》.当时意大利正处于资本主义暂时稳定和表面繁荣时期,这几部影片的作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立场反映了意大利社会发展的这一新阶段.《甜蜜的生活》是费里尼的反映社会问题的一部影片,揭示了罗马资产阶级生活的腐化及其精神上的空虚.这些影片在揭典和讽刺的同时,也表现出令人压抑的孤独寂寞.导演M.安东尼奥尼致力于探讨资产阶级社会里人的异化问题,拍摄了整整一组影片:"《呐喊》(1957),《奇遇》(1960),《夜》》(1961)和《红色的沙漠》(1964).这位导演虽然对表现的内容进行了深刻的社会剖析,但有时把离群索居的悲剧做了绝对化和美化的描述.苏联电影卫国战争结束后,反法西斯斗争仍然是电影创作的目主题.导演格拉西莫夫于1948年根据A.法捷耶夫司名原著拍摄了影片《青年近卫军人》表现了苏联青年反法西斯斗争.同一题材的影片还有《侦察员的功勋》,《真正的人》(1948)等.这一期间还出现了一些其他题材的优秀作品,《乡村女教师》(1947),《俄罗斯问题》(1947),《西伯利亚交响曲》(1948)等.战争结束以后苏联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状态.由于战争的影响,个人迷信和创作上流行无冲突论,影片产量减少.1956年后,苏联电影开始复苏,故事片产量达到104部.同时,大批青年创作人员涌现.50年代中期,出现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如《狂欢之夜》(1956),《保尔・柯察金》(1957),《共产党员》(1957)等.此外,还拍摄了多部成功的现代和古典文学巨著改编的影片,如《静静的顿河》(1957~1958),《苦难的历程》(1957~1959)等.50年代后半期至 60年代前期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批战争题材作品.如C.邦达尔丘克导演的《一个人的遭遇》(1959)和丘赫莱依导演的《士兵之歌》》(1959).丘赫莱依导演的另一部战争题材影片《晴朗的天空》(1961),除了表现前方战士和后方人民做出的贡献外,还通过对个人迷信的批判提出了"信任人"的主题.这些显示了苏联战争题材电影创作的深入发展.另一些影片,如卡拉托佐夫《雁南飞》等影片,在人物心理刻画和表现环境的真实性方面也显示了特色.从50年代中期开始,除"非英雄化"倾向外,"非情节化","生活流","意识流"等倾向在一些影片中也有所反映.60年代以后,在前一阶段探索的基础上,苏联影片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这一时期的重要影片有:战争题材作品《士兵的父亲》(1965)和《生者与死者》(1966),表现列宁的影片《蓝色笔记本》(1963),《列宁在波兰》(1966);导演邦达尔丘克拍摄了根据托尔斯芬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战争与和平》(1965~1969),柯静采夫改编的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60年代,苏联电影理论仍较活跃,罗姆,尤特凯仕奇等导演提出"思考电影"的概念,与此同时,在20年代曾展开过的诗的电影和散文电影的争论,这时又近一步展开.1972年,苏共中央要求电影创作应体现时代精神,现代题材应在创作中占据主导地位,塑造当代主人公形象应成为苏联电影创作的主要课题.70年代苏联电影出现了 4大题材创作热潮:政治题材,军事爱国主义题材,生产题材和道德题材.政治题材作品一般称为政治电影,它以表现当代国际政治事件为主.这些作品的主题思想反映了苏联政府的对外政策的观点.如《这是一个甜蜜的字眼》(1972),《信任》(1976)等.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方面,主要是史诗性影片,这些作品力图全面国战争,如D.奥泽罗夫导演的5集影片《解放》(1972)和4集影片《围困》( 1973~1978)筹,片气魄宏伟,出场人物众多,力图真实再现战争孙英雄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结合的作品.这类影片在军事爱国主义题材创作中占多数.它们表现的往往是重点刻画战争中人的心理状态,通过个人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精神.如《这里黎明静悄悄…・・》,《他们为祖国而战》(1975),《升华》(1977)等.生产题材作品主题比较单一,如《崇高的称号》等.在道德题材方面,许多作品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苏联社会中的矛盾,反映了个人,家庭,集体之间的冲突,刻画了在现实环境中人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这些作品中,从塑造正面主人公着手,反映苏联社会的发展及其的问题,如《莫斯科不相信眼泪》(1980)等影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