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性格厚重,富于耐性。
按星座学来说,这是“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的特点: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但是曾国藩的生日显示,他居然是射手座。
射手座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据说是“像风一样自由”,性格外向,坐不住。
曾国藩在青年时代恰恰如此,他是一个非常爱交朋友、非常爱串门、非常爱聊天、非常爱开玩笑的人。
那时候的曾国藩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爱看杀人。
曾国藩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时候那里是刑场。
所以曾国藩隔三差五,就和朋友们一起去看杀人。
其实刚刚到北京的曾国藩不光是见识狭窄、观念鄙俗,性格上还有很多缺点。
曾国藩性格中的第一个毛病,就是静不下来,生活不规律。
第二个毛病是为人傲慢,修养不好。
他是同学中唯一的进士,又点了翰林,因此难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到北京的头几年经常跟人发生冲突,有一次他跟一个同乡——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某事意见不一致吵起来了,隔着桌子就要动手,大家给拉开后,还彼此指着对方的鼻子破口大骂。
第三个毛病是“虚伪”。
当然这种“虚伪”不是指他多么大奸大恶,而是指他跟普通人一样,在社交场合容易顺情说好话,而且喜欢夸夸其谈,不懂装懂。
除了以上三点,曾国藩认为自己还有一大缺点,必须改过,那就是“好色”,爱看美女。
比如有一次他在朋友家看到主妇,“注视数次,大无礼”。
今天看来,这似乎有点儿可笑。
血气方刚的他,见到美女自然会多看几眼。
这不过是正常的本能反应,然而在那个年代,曾国藩却认为这是一个严重问题。
人人都有自我完善的欲望,特别是青年时期,是一个人最追求完美的时候。
三十岁这一年,在曾国藩的生命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他决定要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下了学做“圣人”之志。
所谓圣人,就是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
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
而自己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
这是一个何其宏伟的人设!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也就是说,我只有一个选择,或者做一个浑浑噩噩的人,或者做一个圣人,没有中间道路可选。
道光二十二年(1842),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说,他已经立定了终身之志。
他说: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这就是他为自己立定的“终身大规模”。
他认为,这一目标实现了,其他目标就自然而然能达到。
脱胎换骨的开始:写日记志向非常高远,但是怎么做到呢?曾国藩学做圣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写日记”。
曾国藩向大儒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
唐鉴告诉他,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
这是入圣之基。
曾国藩一开始并不明白。
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发现记日记有什么重要。
我们翻开曾国藩的早期日记,和我们大部分人的日记一样,记得并不得法,存在很多问题:第一个是不连贯,不能一直坚持。
现存的曾国藩最早的日记,连续记了将近一年。
从道光十九年(1839)初记到当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就中断了。
曾国藩说,这是因为他把日记簿“误置箱内,不能逐日取出,随意记载”,这个借口显然很牵强。
第二个问题是把日记记成流水账,经常一整天的事就记成一句。
比如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七日日记就六个字:“沈明府请吃饭。
”五月初九日日记五个字:“住上选叔家。
”敷衍了事。
第三个问题是在日记中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并不能做到。
唐鉴告诉他,日记不是这个写法。
写日记最重要的目的是反省自己。
唐鉴每天晚上都要记几条自省录,来督责、规范自己。
即使在路上,或者有什么紧急事务,也不打破这个规律。
首先,要把写日记当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记要用恭楷来写,因为这样反映一种诚敬的心态。
其次,日记的作用是“研几”,几就是细节,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每一个细节来改变自己,而不是在细节上轻轻滑过去。
于是,曾国藩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开始恭楷写日记。
把一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都要细细地过一遍,然后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对,哪句话说得不对,“痛自警醒”,记载下来,深刻反省。
他在日记中把自己跟郑小珊打架这件事记述了一遍,然后进行分析,这件事虽然是两个人都有毛病,但是圣人教导说,改过要从自己做起,而且改过要从速,意识到了马上就改。
所以他撂下笔,马上就去向郑小珊赔罪。
郑小珊也很感动,本来是俩人都有错,结果曾国藩主动道歉,于是两个人把酒言欢,尽释前嫌。
对于自己爱犯的“言不由衷”“虚伪”“浮夸”,他在日记中也是高度警惕。
他反省道:“予此病甚深。
孔子之所谓巧令,孟子之所谓餂,其我之谓乎?……试思此求悦于人之念,君子乎?女子小人乎?”也就是说,动不动就随口夸人,这正是孔子说的“巧令”,是小人行径。
曾国藩反思,评论人夸奖人要慎重,这样人家才会拿自己的话当回事。
至于戒色,他也动用了大量心理能量。
一旦自己动了色心,多看了哪个美妇人一眼,他回家就立刻记下来,痛切自责一番。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圣人标准实在是太超绝了。
它要求人每一分钟都展开对自然本性的搏杀,那真是针针见血,刀刀剜心,因此能够坚持下来非常艰难,但是曾国藩却坚持下来了。
为什么呢?曾国藩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月一日以后的日记,跟今人写微博很像。
我们知道,一则微博是一百四十个字,曾国藩的日记也不长,一天大概也是一二百字,关键是每隔一段时间,去让朋友们都看一遍,并且要求每个人做点评,就像今天在微博下面的跟帖。
为什么把日记给朋友看呢?因为外力远远大于内力。
事必有所激有所逼,才能有所成。
每个人的意志力都是有极限的,自己监督自己都是有盲点的,不容易做到彻底,但是人都有自尊心,因此通过自己的朋友、老师监督自己往往是最有效的。
曾国藩把这个习惯坚持了一生。
后来离开北京,在外带兵,他就把自己的日记定期抄写,送回老家,给兄弟子侄们看。
一是为他们做一个榜样,再一个是让他们监督自己。
就这样,通过记日记这种方式,曾国藩的气质、习惯一天天地发生着变化。
在学做圣人的道路上,曾国藩取得的第一项成功是戒烟。
曾国藩的烟龄很长。
湘中烟草的味道很辛辣,劲头十足。
读书之时,他曾经是成天烟筒不离手的。
三十岁以前,他也曾试着戒过两次烟,不过都没有成功。
在立志自新后,曾国藩发誓戒烟:“客去后,念每日昏锢,由于多吃烟,因立毁烟袋,誓永不再吃烟。
如再食烟,明神殛之!”戒除多年的烟瘾,对任何人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彷徨无主,寝食不安。
说自己如同“失乳彷徨”。
把戒烟比喻为婴儿断乳,可谓相当准确。
但是就像曾国藩一生中的其他事一样,一旦下定决心,他就没有退让过一步。
不论多么痛苦煎熬,他就是不再碰烟具。
到快一个月头上,他在日记中记道:“吾自戒吃烟,将一月矣,今差定矣!”对于自己戒烟成功,曾国藩终生引以为豪,并且以此为例,教育子弟。
多年之后,他还对弟弟提到此事,作为“无事不可变”的例证。
前言:进入读书篇,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古代当官的人几乎个个都是文章大家,学问大家。
当官的文采很差,也就在本朝建国时期的独一份吧。
现在基本在体制内的官员们,基本文笔还是写字都非常不错。
这和中国自古以来是文章大国还是分不开的。
曾国藩是个爱读书,肯读书,读恒书的人,又是一个经世致用的人。
一书不通,不翻下书。
翻开曾氏日记,大概有17篇日记涉及到读书。
其实每次要去总结曾氏的日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每篇日记主题不同,也是相当考验人的归纳、总结能力。
今天从读书心态、读书方法、文章之美、读书感悟这几部分和大家掰扯一下。
读书心态:在曾氏日记中谈读书心态的有两点,一点是读书为人还是为己,另一点是需要虚己以游世。
最后我再增加一点,读书要有怀疑精神。
读书为什么会有为人为己之分。
《论语》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为人者",为了装点门面,为了在人前炫耀。
"为己者",主要是自己道德学问的提升,并不求学而外露。
好比有的人跑步锻炼,每天都发朋友圈,希望大家点赞,但是有的人就是默默锻炼,默默坚持。
其实两者的发心是不同的,有些人做事是为了别人的赞美而做,有些人做事只为了自己真正喜欢,真正想做,最后所能达到的深度却截然不同。
虚己以游世、乘物以游心,这是庄子的思想。
曾氏在日记中提了一个观点就是人不可自高,以自己的空杯心态进入作者的思想世界,游历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思想作者所思想的,不要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能力妄加评判古人。
不过从我看来,人还是需要有一些怀疑精神的,特别在读书这件事上,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但是真的要有所收获的话,那需要有批评的思维去评价文章,所谓的“与作者聊天”,读书要有批评思维,然后站在作者的角度批评自己的批评思维,这样对于书的理解才能进一步。
读书方法:曾氏在日记中谈论读书的方法,一是他认为读书应该读大家名著。
选一、二家为好。
五古专读陶潜,七古专读韩愈,五律专读杜甫,七律专读黄庭坚,七绝专读陆游。
二是他认为要把书读薄,曾氏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经常用很简单的文字便做了概括。
他曾概括古书、古文最可以学习的有八个方面,他概括为《诗》之节,《书》之括,孟之烈,韩之越,马之咽,庄之跌,陶之洁,杜之拙。
这些各是什么呢?诗之洁,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也就是节制的意思。
书之括,《尚书》作为我国最早的政事史料,以起简要概括文风为主。
孟之烈,《孟子》是雄辩家,自有其气吞天地万物的气概。
韩之越,韩愈的文章,激情澎湃,“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马之咽,司马迁忍常人不可忍之苦,才有《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庄之跌,《庄子》开篇第一段“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庄子就是通过跌宕起伏、汪洋恣肆的描述带我们进入他的世界。
陶之洁,陶渊明的诗,给人以悠然,高洁之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诗堪称洁字的代表之作。
杜之拙,拙字当做厚重解。
王维的诗空灵,杜甫的诗厚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曾氏只各用一个字进行总结。
把书读薄,是将书中的思想精髓,提炼出来,这不仅需要把书读透,更考验人的思辨能力。
三是要把书读厚,曾氏日记中未谈如何把书读厚,但所谓厚积而薄发。
无厚就无薄。
那如何把书读厚呢?我的观点是针对书中的内容,我们可以做两件事来把书读厚,第一件事就是时空,过去、现在、未来。
放在不同的时空去看,去辨识,是否有所不同。
第二件事就是延展书中的问题与结论。
比如说读诗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读这首诗,我读其他的行不行,这首诗里面的内容为什么是这样的,能不能是另外的样子。
内容的前提以及结论还有没有其他可能性?是否还有一些隐藏的观点?这些就是把书立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