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运用的几点思考

阅读教学中对话理论运用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话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摘要:对话理论是关于引导人们如何遵循平等、互动等原则,通过话语交流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理论。

它源自西方,具有平等、开放、互动、生成等内涵;它的引进与借鉴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考空间。

课改至今,对话理论已逐渐为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所接受并付诸于实践。

对话式教学理念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极大程度激发了课堂的“能量”。

但这种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时,如果操之过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步入误区。

如何正确而又恰当地把握好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对话理论影响阅读教学历来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但同时它又是一直困扰着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2001年5月,浙江师范大学的王尚文教授在其文章中提出,语文教学活动“必然也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必须实现向‘对话型’的转变”,自此拉开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研究序幕。

而真正开始探究对话、试行“对话式”阅读教学,则是以2001年7—8月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为标志的。

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于这一新理念,有研究者认为,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教学对话,即“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一是阅读对话,即“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过程”。

据此,我们可以说,“对话式”阅读教学就是在阅读教学中,以对话为原则,在对话精神支配下读者(师生)与文本的主体间合理地“倾听”和合理地“言说”的动态的教学过程。

回顾我们过去的阅读教学,“传授式”是被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

而现在,“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出现,对于“传授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当然不可否认,“传授式”存在了这么久,必然也是有它的合理性。

然而,“对话式”在21世纪被提出,对于阅读教学来说是否意味着更大的价值呢?下面探究“对话式”阅读教学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的发展状况。

一.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认识与“传授式”阅读教学不同,“对话式”阅读教学从阅读角度看是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在师生与文本的关系上就呈现出一种“我—你”的主体间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文本作为一个与师生对话的主题,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的对象,而是与师生积极对话的另一个主体、另一种意识。

其实,任何文本都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具有空白和未定性。

它的意义是一种历史的存在,它是在师生与文本的不断对话中产生的。

在这种自由平等的对话中,师生不断向文本提问,而文本则不断地以自身世界的丰富性回答着提问,呈现、展开并改变、超越着师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认知;同时,文本也向师生提问,呼吁着师生创造性的回答。

在“我—你”的对话中,“我”与“你”双方进行的就不再是知识的交换、信息的传递,而是意义的分享、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融通。

“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将文本的历史视界与读者的阅读视界相融合,建构起一种既源于文本,又源于读者的新意义。

在具体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对话式”既注重对文本原意的理解,同时还强调读者参与的价值与作用。

对于教师而言,则只是将教材和教参看成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文本”,而非“蓝本”,并将对教材和教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的审视相结合,这样一来,“备课”的内涵也扩大了;对于学生而言,在阅读中的主观感受得到了尊重,个性得到了保障,思维得到了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在对话中投入的就不只是一种认知方式,收获的也不只是一种知识或技能,他们投入的是把知识和技能都涵盖在内的一种精神,收获的同样是精神。

“分析”仅仅是理性认识,而情感则是需要人去感受,用感情去理解的。

回到了“我—你”的关系,就同时回到了文本言语的感性世界。

“对话式”阅读教学提倡和采用的“感悟”,正是要使师生达到对文本的更深层意义上的“倾听”,并在这种“倾听”的基础上更好地“言说”。

在这种条件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得到了落实。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这可以看作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中对“语文素养”的内容要素的具体解说。

可见,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是形成和发展其“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传授式”阅读教学只能掌握语文知识与培养语文能力相比,对话式”阅读教学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同时还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等等。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自发地学习如何对付迅速的变化,如何思维,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变得富有创造性;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的发展。

总而言之,“对话式”阅读教学最终能够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语文素养。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一种多元化、高密度的交往过程,其间充盈着多种多样、多层次、多维度的交流情境与交流关系,它已经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传递,而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

与“传授式”重结果轻过程相比,“对话式”既重结果更重过程,所以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学习的动机、意向和态度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对话式”阅读教学正是让学生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对话、学会对话,最终使其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对话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中存在的问题(一) 一味赏识,毫无立场在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许多教师都对学生采取一种鼓励式的评价,“你真棒”、“你说得真好”、“你真了不起”等一些赏识性的话语是教师使用频率极高的课堂评价语言。

当然,通过这种评价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无疑是正确的。

而且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可是如果说为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对学生的任何答案都不否定,看似民主,但其实是一种放任的态度。

一味地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未必是件好事,说不定反而成了“温柔陷阱”。

就上述例子中的现象,其实就是教师对于新课标思想的一种误解。

在“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但“平等”并不是“相等”。

教师是对话的倾听者和参与者,但更应该是一个引导者。

这种引导对于学生会是一种真诚的帮助。

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时就应该有一个衡量的标准,不能完全放弃自己的立场。

对于学生的正确观点或思维中的闪光点,给予及时、适当的肯定和激励;对于学生的错误结论或有违文本价值取向的认识,就应该及时引导、加以匡正。

如果笔者是上述例子中的那位教师,则会对那位学生说:“你很会思考,这点很好,但你的观点老师不敢苟同。

我想,如果你把这篇文章再多读几遍,好好品位一下那些描述彭德怀动作的词语,还有他与老饲养员之间的对话,或许会有所顿悟的。

”以此将学生的“主观感受”进行引导,使之回到文本的价值取向上来,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科学的态度、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教师的评价应该要符合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去努力扬长避短,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驱动器”。

(二) 无限生成,远离文本由于“对话式”阅读教学强调意义的动态生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就过分夸大了“生成”的作用,盲目追求生成,认为“课堂因生成而精彩”,把“动态生成”视为课堂精彩的主因或全部。

当然,在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的积极性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使课堂出现不曾预约的精彩。

但是强调生成,并不等于可以无限生成、任意生成。

如果过分追求生成可能会造成教学的失控,使教学在“散乱的活跃”中失去了本该有的价值。

(三) 无效讨论,目标不明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对话”形式。

对此,本来无可厚非。

但是由于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有些教师就把“讨论”看成了一种流行趋势,以为这是学生课堂对话合作的最佳形式甚至是惟一形式,于是几乎每堂课必有“讨论”这一道风景,特别是小组讨论。

仔细推敲一些“小组讨论”,它们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空空洞洞。

究其原因,一是课的内容简单明了,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二是所设“论题”比较浅显,完全没有争辩的价值;三是学生有时还没有与文本充分对话,例如,有的教师一走进课堂,在揭示课题后不久、学生对文本还没有深入阅读的情况下,就急于导出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当讨论的意见出现分歧时,甚至还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辩论;到下课时便说:“这堂课大家积极讨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老师很满意。

”在这种缺少对话前提的基础上开展的讨论,实际上也是没有多少教学价值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虽然气氛很热烈,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却落了空。

“讨论”,其实只是一种教学的方式,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好坏之分,关键是看它是否需要,因为真正的讨论最终还是要围绕教学的目标,更好地实现教学的价值。

如果只是一味追求“形式”,那这样的讨论只会是无效的讨论。

当然,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型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实际发展中存在这些问题也是难免的,因为语文教育问题原本就很是复杂,新的阅读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补充、完善、辨证和提升,而新的阅读教学方法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去适应、普及的。

关键是当问题出现之后,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在思想观念上加以反思,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进步,才能发展下去。

真正的“对话式”阅读教学是什么?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这片广阔神奇的语言天地中,与古人、今人、伟人、巨人,与自然、社会进行心灵的对话和精神的沟通,在不断触摸言语的过程中亲近自然、亲近生命、亲近自身;在含英咀华的同时形成对话世界的向往,对未知事物的强烈的好奇心,对人性、人道、人情的自觉关注,进而内化为语文素养。

这就是“对话式”的价值所在。

笔者认为,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只有真正明确地把握了“对话式”阅读教学的实质,才能避免类似问题的出现,进而更科学、更合理地进行阅读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价值。

参考书目:(1)《语文教学对话论》王尚文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2)《语文课程初论》李维鼎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年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