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音乐_芬兰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音乐_芬兰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交响世界的民族魂
课题简介:
本节课内容是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19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材选用的是交响曲《芬兰颂》,由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是民族乐派典型的代表作品。

教学目的:
1、通过鉴赏《芬兰颂》,感悟交响音乐的丰富内涵及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2、通过聆听及演唱音乐主题和了解乐器音色的途径欣赏作品,尝试从音乐要素和乐器使用
方面走进音乐,并结合经验诱发想象,理解非语义性的器乐作品。

3、打破鉴赏交响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领悟作曲家怎样用音响形式来抒发感情。

教学重点:
如何从音乐要素和乐器选配方面聆听分析《芬兰颂》的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感性聆听与理性聆听的链接及知识和感悟的巧妙融和。

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课题,播放音乐片段。

(教学意图:开门见山,音乐导入,引发学生期待。


二、新课:
(一)听觉测验:1、高音--低音(强、弱) 2、长音--短音(松、紧、快、慢)
(教学意图:借助经验,遵循音乐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打破恐惧感,提振学生自信心。


(二)《芬兰颂》作品主干部分
1、《引子》/《苦难》主题 /《抗争》主题/《赞美诗》主题
2、聆听观赏作品重要片段。

(教学意图:降低门槛,引导学生恰当把握音乐要素和乐器配置,采用听、唱、模仿等
体验方式熟悉主题,辨别音乐形象,丰富情感体验。


(三)艺术拓展:简略聆听交响乐《我的祖国》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音乐片段)
(教学意图:借助今天所学知识,检验“正确鉴赏交响作品”的可行性,确信,可以通
过把握音乐要素和乐器配置辨别形象,走进非语义性的音乐作品。

鼓励学
生大胆表白感受,触动习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式思维。

)
三、尾声:1、简介交响乐发展历程 2、明确民族乐派音乐风格
结束语:
音乐是最亲切的一门艺术!走进交响的音乐世界,感悟美竟如此的简单...
深入音乐的世界,你不久就会发现...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芬兰颂》学情分析
音乐是高中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交响乐鉴赏教学正是提高高中生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

当下,同学们聆听交响乐的机会不多,对聆听交响乐有一定的抵触感。

交响乐内容要比其他形式的音乐内容丰富、深刻的多,作品结构复杂而庞大,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思想较为抽象、深刻而富于哲理性。

所以,走进交响乐,不但能增长音乐知识,扩大音乐视野,提高素质,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思维,培养开拓创新的能力,对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懂得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常识,了解了一部分小型声乐、器乐,并且有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已经初步具备欣赏交响乐的基本素质。

但要学生们来解释什么是交响乐,却很少有人能够回答清楚,比如交响乐的概念、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交响乐的特点、体裁与流派、与其他音乐有何区别与联系、各个流派及音乐家的创作特点等。

这节课的设计就是为了打破学生对
交响乐的恐惧感,走近交响乐,懂得交响乐,明白怎么去欣赏交响乐,让同学们热爱交响乐,同时提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等。

《芬兰颂》效果分析
老师们,我本次授课的课例是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19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中的交响乐《芬兰颂》,下面,对于本课的设计进行一下效果分析。

对于交响乐,不能说听不懂,或许专家也听不懂创作者的意思,能听懂的只是一些技巧而已。

针对实际,我要带领学生从不懂到听懂交响乐,要寻找到聆听的方法和途径。

面对陌生而复杂的非语义性的作品,大家尽管放开自己的听觉美感,放开自己的想象力就好了。

通过人的内心情感和音乐的天然联系入手,打破欣赏交响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另外,要使学生明确欣赏交响乐的途径,那就是熟悉音乐主题。

把握音乐形象要瞄准音乐要素和乐器配置这两个角度。

《芬兰颂》教学反思
在这一单元中我选用了《芬兰颂》和《沃尔塔瓦河》(略听)两部作品为素材,通过聆听、鉴赏作品,使学生打破对交响乐欣赏的陌生感和恐惧感,明确通过什么途径聆听交响乐,怎样发展自己的音乐鉴赏力,提升审美。

我相信,若干年以后,还会有不少同学都会记得西贝柳斯的《芬兰颂》,作品的用意和表现手法都很特别。

在众多特别下,教学中我又
加上了特别的欣赏方式(借助联觉)。

自然,也受到了特别的效果。

同学们听的兴致浓,听的情绪好,音乐记忆特别深刻。

对作品、作者也都有了非常深刻的认识,教学效果非常好。

我想,对于交响乐的欣赏,我们应该了解其作品背景、作者经历和音乐风格。

借助音乐主题熟悉音乐形象和音乐情绪,创设不同的聆听情景、欣赏氛围,这样才会不断带给同学们新的聆听感受,防止出现听觉疲劳,教学也就更可能会受到意想不到的、不同的、好的聆听效果。

在构思中,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创设了特别的聆听环境,让同学们也在类似于当初该曲在音乐厅初演时观众的聆听状态中静心
聆听该曲,从而更能体会出该曲的精妙及曲作者创作演奏此曲的特别用心。

通过讲解、提示,启发了学生们的思维,激发了其听赏兴趣。

复杂的交响乐也能静下心来听赏,音乐知识的学习也不再枯燥,为学生们明确了审美方向,积累了审美经验。

感受与体验是重要的学习手段,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生的听赏兴趣,养成聆听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这堂鉴赏课,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体验环节也饶有兴趣。

另外,一堂课除了精美的设计之外,对教师的个人素质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素养,更好地服务音乐、服务学生。

《芬兰颂》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人教版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19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材选用的是交响曲《芬兰颂》,由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创作,是民族乐派时期典型的代表作品。

十九世纪中叶的欧洲时局扑朔迷离,美丽的北欧小国芬兰的上空笼罩着外族侵略,民族危亡的阴霾。

音乐家西贝柳斯心系祖
国和人民,用音乐驱散了阴霾、唤醒了民众。

书写了反抗封建和外族侵略的壮丽篇章。

民族乐派时期的音乐风格继承和发展了浪漫主义的个性色彩,尤其强调了作曲家的主观感受,闪烁着民族精神。

《芬兰颂》就是典型的代表作,音乐围绕民族独立、人民幸福和国家解放这个主线,谱写了“爱国主义”永恒的主旋律!
音乐是最亲切的一门艺术!走进交响的音乐世界,感悟美如此的简单,深入音乐的世界,你不久就会发现,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东西越具有世界性!
《芬兰颂》课标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第十单元《音响塑成的民族意识》第19节《对祖国河山的礼赞》,教材选用的作品是交响乐《芬兰颂》,是民族乐派时期典型的代表作品。

通过鉴赏《芬兰颂》和《沃尔塔瓦河》(略听),感悟交响音乐的丰富内涵及民族乐派的音乐风格。

通过聆听及演唱“音乐主题”这一途径了解作品,尝试从音乐要素方面走进音乐,并结合经验诱发想象,理解非语义性的器乐作品。

打破鉴赏交响乐的陌生感和恐惧感,领悟作曲家怎样用音响形式来抒发感情。

重点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从音乐要素方面和乐器配置方面聆听分析《芬兰颂》的音乐风格。

懂得熟悉音乐主题可以走进交响乐的世界。

难点是:感性聆听与理性聆听的链接及知识与感悟的巧妙融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