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教学新理念——比较翻译法
□于春华
(中国石油大学外语系北京102249)
摘要随着翻译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因为陈旧的翻译概念、孤立的学科意识、僵化的练习、教师的“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21世纪的翻译教学。
在这种形式下,翻译教学新理念——比较翻译法应运而生。
本文着重从比较翻译的必要性,比较翻译法的内容含意,实施目的,具体实施及评价标准五个方面对这种新的翻译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比较翻译法比较分析评价标准
一、目前高校翻译课普遍采用的翻译法:词句翻译法和语篇翻译法
词句翻译法:指的是以词句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的翻译课教学法,为传统意义上的主要教学法。
它存在很大的弊端,即使学生过多地注意词句的翻译技巧,而忽视了译文的语篇性。
语篇翻译法:指的是以一个独立语篇为单位讲解翻译原则和技巧,其间还涉及到双语语篇分析,即对原语语篇及译语语篇分析。
它强调从课文的篇章结构入手,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以及逻辑思维德连贯性,把握全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从而“纲举目张”,正确理解课文细节和语法难点。
二、翻译教学的新理念:比较翻译法
(一)比较翻译的必要性
不同的译者,依其文化素养、时代背景、意识形态等各种条件的不同,必然对相同的温饱产生不同的理解。
换句话说,作品随时都可能产生新的意义。
其结果,恐怕也可以说“有一千个译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的译者,即使假设他们站在相同理解的起点上,在其表达过程中也必然趋向差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或多或少总是会把他自己也写进去的。
目前高校翻译课普遍采用词句翻译法和语篇翻译法,但是,随着翻译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因为陈旧的翻译概念、孤立的学科意识、僵化的练习、教师的“一言堂”等传统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难以适应21世纪的翻译教学。
正因为如此,有必要将比较翻译法引入教学,以促使翻译教学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台阶,从而提高翻译课教学质量。
(二)比较翻译法的定义
比较翻译法“指的是在比较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内、重视英汉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以独立语篇的多种译文比较分析为示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译文参与比较评价。
”比较翻译法不仅仅是继承了词句法和语篇法的某些传统做法,更重要的是赋予了自己一些具有系统意义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
因此,比较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日益凸现出它相对可观的教学效果,一些勇于接受新理念的高校翻译课教师及翻译工作者开始对此有所关注。
(三)比较翻译法的内容含意
比较翻译法的鲜明特征和独特价值可以从它的内容含意中体现出来:1.教学思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2.教学手段应创造条件去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教或多媒体设备,而不仅仅靠'一支粉笔';3.课程设置要注重战略性的衔接,而不是孤立的翻译课;4.教学材料使用能够兼顾各类文体的语篇,而不是某一文体的单句;5.参考译文应配有两篇或三篇,而不仅仅是一篇;6.翻译理论的阐释一汉英语言文化比较为基础,旁及其他,并强调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带动理论的消化,而决不空谈理论;7.组织学生分小组对学生译文及参考译文进行比较评析,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信息为主动创造信息;
8.教师是翻译教学整个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应为'大家谈'而不是‘一人谈’”。
(四)比较翻译法的实施目的
比较翻译法将“教学思想立足于比较翻译学的框架之内,以比较翻译学为前提,以英汉语言文化比较为出发点对重译文本进行比较与评析,其目的就是从表层及深层意义上来探讨双语转换与对应的规律,并使之易于被学生掌握。
”
(五)比较翻译法的具体实施
对于同一文章的不同译文进行比较时,我们可以注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语言角度:是否有误译(用词,背景理解,标点符号等);措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符合时代性等等。
关于汉语的现代性,鲁迅曾经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说:“我们不必再去费尽心机,学说古代的死人的话,要说现代的活人的话,不要将文章看作古董,要做容易懂得的白话文章。
”汉语创造语言是如此,翻译语言也更加应该如此。
当代翻译语言要具有当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译作满足当代读者的审美要求。
2.语体角度:例如,家信翻译就应该口语化,而不应文绉绉的。
3.语篇角度:通顺流畅;内容丰富,文字简练
4.创新
(六)比较翻译法的评价标准
一部译作如能接近原作的主旨、意蕴、气势,能够完美的再现原作的艺术价值,再现原作的神韵(形神兼备当然更理想),那么这样的译作应该是一部价值极高的译作。
下面的例句可以说是对该评价标准的准确阐释。
狄更斯的小说《马丁・瞿述伟》第四章有一句话形容一个没有娶太太的花花公子:“Who claimed to be young but had been younger.”已故翻译家叶维之将其译为:“自以为年轻,可到底还是从前比现在年轻。
”原文的讥讽和幽默的意味尽显其中。
译者本人具有丰富的幽默感,再凭着他体贴入微的理解力,把原文中不动声色的俏皮劲儿曲尽其妙地传达出来了。
这样优秀的译文,对于一般读者(即使他能读原文)更好地欣赏狄更斯式的幽默和风趣是有帮助的。
但是,只有不朽的创作,没有不朽的译作,即任何翻译作品,无论出自谁之笔,哪怕是名家,只能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而决不会万世不朽,无可替代。
三、结论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
比较常常是我们认识差异的起点,而准确分辨此差异又是我们赖以进行实践的准绳之一。
对翻译实践而言,尤其如此。
对比分析法能培养我们掌握研究翻译的基本学习方法。
对比分析不但要对比原文与译文,而且要对比不同的译文。
对不同的译文进行定量分析,并进行对比,是提高翻译能力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译文比较可以使我们学到更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同时它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李运兴.英汉语篇翻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
[2]许钧.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11).
[3]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6).
[4]赵桂华.翻译理论与技巧.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2).
[5]魏志成.英汉比较翻译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7).
[6]黎翠珍.翻译评赏.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7).
文化教育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