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课程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在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背景,学前教育作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的重要阶段,幼儿期我们不仅要科学育儿,更是孩子人格养成、性格塑造以及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
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才符合时下素质教育要求,也为以后的学习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中品德是占第一位的,可想它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
所以,学前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对孩子的未来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们不但共同成长,而且还会在关键时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学前教育活动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渗透非常必要。
本文就学前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性、学前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主要方式进行分析探究。
一、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内涵我们所学习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主要是以幼儿教育岗位工作过程所需要综合运用的系统知识、技能与经验为依据,培养学生学前教育的必需专业知识、文化科学、艺术操作技能,最终专业培养目标是学生能依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类型学前教育机构、不同年龄段幼儿特征及培养目标等差异,能够灵活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岗位工作方式方法,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教育目的。
“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勇于担当、追求真理、诚信做事的态度,教会学生处世和做人”。
[1]二、学前教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渗透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善”。
人们从降生开始初期的本质都是好的,但是在后天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和不及时的学习很容易致人走上弯路。
学前教育是人们教育教学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幼儿心理正处于非常可塑的时期,在此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能够规范幼儿的行为,成功塑造幼儿的人格,对幼儿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也是非常有利的。
如今社会中素质教育已占据主导地位,而历来就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的思想品德教育,就更应该被加倍重视起来。
思想品德教育教学是指教育者在符合社会要求的前提下合理计划,对受教育者进行具有目的性的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质的教育。
在幼儿这一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定要做好思想品德教育,给予孩子们一个健康的童年和美好的未来。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思想品德教育的渗透并不乐观。
现在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的地位高高在上,说一不二,并且多数家长有“重智轻德”的观念,使孩子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得不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多数独生子女都具有过于自我、不爱分享、不爱接受批评、个性固执、遇到困难爱哭爱逃避,不服从集体管理等不同程度的不良品质和个性,如果在这个年龄段不加以纠正,这将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古人云:“少若成天性,习惯如自然。
”由此可见,思想品德教育对于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者若这个时期做得好,习惯养成得当,在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以后只要在这个方向上加倍努力便可一切天成。
反之,若是在幼儿期没有做好品德教育,养成了不良的习惯,那么在日后将很难改变已经形成的坏习惯。
所以,我们必须将品德教育当做素质教育的重点来抓,这也是为了孩子在长大以后,更好的适应未来,克服不良的品行,塑造完美健全的人格,为美好的未来打好基础,以便经得起这个世界的竞争和挑战。
三、学前教育教学中品德教育渗透存在问题1、幼儿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不高“三岁看八十,七岁定终身”,我国大多数公立幼儿园要求入园儿童最小三周岁,换句话说,三岁就到了该上幼儿园的时候,在幼儿园中幼儿不光能学到简单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到如何做人的大道理。
而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所有的人都会是幼儿学习的对象,老师在这里是起导向作用的,她们必须引导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幼儿在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受到的教育对幼儿的一生都是影响深远的。
可是在频频曝光的幼儿园虐童事件中,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幼儿教师道德素质不高,为幼儿的道德发展以至于幼儿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西安枫韵蓝湾幼儿园长期给无病孩子乱吃药,原因竟是因为“孩子要是生病不去上学,幼儿园就收不到费用”;2012 年 10 月,陕西省太原市一个幼儿园 5 岁女同十分钟被打了几十个耳光;浙江温岭某幼儿园教师颜某在 2010 至 2012 年间虐童近百次,因其双手捏孩子耳朵将其拎起的视频曝光而被揭发……这一件件虐童事件在社会上引起了非常大的影响,深深刺痛着广大家长的心。
我们可以发现,出现问题的都是一些业务素质低、德育意识淡薄的非专业教师。
往往有时幼儿无心的小错误也会惹得他们恶语相向,打骂侮辱。
“在私立幼儿园中,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且教师的流动性大,对早期教育事业的归属感不强。
私立幼儿园缺乏完善的规则制度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使得教师频繁流动,机构难以形成稳定的教师团体”。
在一些幼儿亲自机构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的私立亲子机构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教师缺乏专业的业务培训和管理。
多数教师只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任职。
而面对这种现象,相关部门缺少相关的准入机制和监督机制,不能实时地把握准确情况,这也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不同的孩子同样的爱,对于幼儿教师来说,爱是让孩子成长的关键,正如德国学者斯普朗格曾经将“爱”比喻为教育的“根”。
孩子就像是一颗颗的树苗,而老师的“爱”就是为其茁壮成长提供必需的各种“营养”。
2、幼儿德育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在现代家庭和幼儿园道德教育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只是由于自身素质或是其他原因,家长和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完全不顾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使用单一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始终没有掌握到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自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当幼儿犯错误的时候,多数家长仍然对孩子采用打骂,言语侮辱等粗暴行为,对孩子缺少耐心的教育与引导。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黄金棍下出好人”。
这些理论仍然被多数家长所接受,在贫困落后地区这种现象更为严重。
“在幼儿园当幼儿在吃饭、睡觉或游戏中出现向题时也往往被教师处以罚站、关黑屋子处罚。
更有一些素质低下的教师对孩子进行饿饭、打骂等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恐吓教育。
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直接影响了幼儿身心的正常发展并对幼儿的道德形成起了极坏的反面示范教育的作用。
”而在课堂上,包括在亲子课中,在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课程实施上往往是一味的灌输,大多数活动也都是由老师安排好的场地、角色和任务,幼儿都是被动盲目地进行活动,忽视了幼儿对游戏的自主选择权利,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展也影响了幼儿道德教育成效。
3、家庭与学校德育合力未形成家庭与学校是幼儿道德教育的重要环境,当前普遍家庭与学校“各自为政”,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教育。
有的幼儿甚至会出现某种教育的空白,比如从小被父母遗弃,没有享受家的温暖,更不用说在家里受到良好教育了;有的孩子由于家庭条件不好,没有钱上学……家庭、学校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使对幼儿的各种教育无法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幼儿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为所欲为,从而被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乘机而入。
“当前幼儿教育存在一种普遍现象:孩子在幼儿园里习惯良好举止文明生活规律回到家里无拘无束,我行我素,双休日两天的生活把孩子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彻底颠覆周一回到幼儿园后常常感到受约束,不开心,这种现象教育学上称之为 5+2=0 现象。
”家庭、学校在教育时间、空间之差与相互之间教育内容、教育力度、监控措施的不协调性,是“5+2=0”现象出现的基本原因。
比如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往往教育学生要举行文明、爱护公物、遵守社会公德,可是实际社会中乱扔杂物、随地吐痰、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现象屡屡发生……这种理论的学习与社会认知的脱节使学生陷入矛盾、迷茫之中。
四、学前教育教学中品德教育渗透的教学方法在学前教育中,我们的孩子年龄可能比较小,所在在幼儿期的孩子们是非观还没有形成,但是他们可以区分对错。
教师首先要营造适应的教学氛围,在班级内形成关爱、理解、互帮互助的气氛,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接受教师的教学指导。
在校的期间里,我经常利用课余和放假的时间在幼儿园里进行实习,不仅加深我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深刻理解,还可以弥补我在实际运用中和小朋友们交流的不足。
通过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入手:1、提高教师的个人能力幼儿教师职业素质是指幼儿教师以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积极进取的人格为基础,经过学校教育、教育教学实践、自我素质的提升等方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心理品质和活动方式。
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现代教育观念、教学能力和身心素质等等。
这个职业和其他职业相比复杂、艰巨而又富有有创造性。
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只有我们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品质,才能更好的在人生道路中引导孩子们,通过不断的反思来提升自己,通过努力的学习来充实自己,通过长久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在平时作为老师要多读书,多了解在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身体发育的过程,结合在校在园在生活中所学所听所见,制定孩子的课程计划,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主动地去关心、了解和爱护孩子,与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听取孩子内心的声音,通过孩子对老师的崇拜心理,在他们模仿老师的同时,让孩子们感受到爱并学会传递爱,使爱得到传承,使良好的品质和美德得到传承。
[2]2、渗透在教学活动中的品德教育有针对性、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是渗透德育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老师应该格外注重孩子在德育方面的培养,可以举办一些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孩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观念和个性,提升学前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也提升孩子的综合素质。
处于幼儿期的孩子大多数都活泼好动,具有极强的好奇心,爱玩爱打闹,所以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这些特点,在教学活动中设计相应的一些游戏,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和兴趣进而提升他们各方面的素质,例如带玩具来园一起读可以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组织班级间的拔河比赛可以锻炼孩子们团结合作的意识。
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采用音乐教学、故事模演的方式,加入一些宣扬我国传统美德的歌曲、尊老爱幼的故事,来引导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和热爱传统美德,以此培养孩子们的思想感情,使孩子具有良好高尚的道德品质。
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通过自己的想象模仿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关系,生产活动。
以一种游戏的形式再现真实的生活,通过游戏提高了自身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游戏中,孩子们要充分融入到角色中。
以角色的态度去对待身边的人,以角色的身份去处理相对应的事情。
而游戏中,孩子们也要学会相互配合,做好分工,各自担任什么角色,角色的特点是什么,需要借助怎样的道具等等。
只有做好这些,才能共同将游戏进行下去,在没有固定主题和规则的情况下,出色的完成游戏。
游戏过程中,孩子们既要考虑自身的角色需要,也要配合整个游戏规则去为他人着想,这样必然会考虑到自己的行为举止,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