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皮肤病基本皮损及常见病症状和诊断
皮肤病基本皮损及常见病症状和诊断
• 2.局部治疗 • 水疱或脓疱局部消毒后抽吸疱液,外涂新霉素软 膏、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软膏等。
癣
•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 真菌性皮肤病。 • 病发于头皮、毛发,则为“白秃疮”、 “肥疮”; • 病发于趾丫,则为“脚湿气”; • 发于手掌部,则为“鹅掌风”; • 发于指趾甲,则为“灰指甲”; • 发于体表、股阴间,则为“圆癣”、“阴 癣”、“紫白癜风”等。
主要致病因素
湿
——外湿、内湿,皮肤以外湿 居多。
• 致病特点: 水疱、糜烂、滋液、浸淫、下部、难愈、 反复发作。如湿疹、接触性皮炎。
主要致病因素
热
—外感热邪、脏腑内热、化火化毒
致病特点:
皮色鲜红、糜烂、脓疱、灼热、作痒、疼痛。如药 疹(中药毒)、红斑狼疮(红蝴蝶斑)。
主要致病因素
虫
—皮肤寄生虫(疥疮)
• 表皮
基底层 —— 圆柱状细胞、有分裂能力, 产 生新的表 皮细胞,含有黑
色素。
棘层——由 4 — 8 层多角形细胞构成。 颗粒层——由 2 — 4 层梭形细胞组成。 透明层——由 2 — 3 层扁平无核的细胞 组 成,(仅见手掌足底) 角质层——最表面,有 4-8 层扁平、无 核、死亡的细胞组成。
黄水疮
• 俗称“黄水疮”,是一种常见的、通过接 触传染的浅表皮肤感染性疾病,以发生水 疱、脓疱,易破溃结脓痂为特征。 • 其临床特点是颜面、四肢等暴露部位出现 脓疱、脓痂。 • 多发于夏秋季节,好发于儿童,有接触传 染和自体接种特点。 • 相当于西医学脓疱疮。
• 1.系统治疗 • 皮损广泛或伴有发热、淋巴结炎者,系统应用敏 感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来选择。
二、他觉症状
• △—皮疹、皮损 • 病人或医生可用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皮 肤粘膜病变。 • 皮损又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
原发性损害
• 是由皮肤病理变化直产生的结果。不同的 皮肤病常有不同的原发性损害。因此,掌 握原发性损害对皮肤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很重要。
• 红斑(炎症性和非炎症性)→(>2cm斑片) • 斑疹 色素沉着斑 色素脱失或减退 出血斑:瘀点、瘀斑(>2mm) • 丘疹——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 • 斑块(>1cm) • 风团 • 结节→肿块(>2cm) • 水疱→大疱(>1cm) • 脓疱 • 囊肿
• 痂:皮肤创面处的浆液或脓液与皮肤碎屑混合干燥而 成。 热毒未清
继发性皮损:
¨ 抓痕:表皮或真皮浅层抓伤而成的线状损害。 ¨ 皲裂:皮肤上的线状裂隙。
¨ 苔藓样变: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
¨ 疤痕:溃疡愈合后形成的结缔组织增生性,萎缩性
¨ 色素沉着:色素增加所致。
¨ 萎缩:表皮或真皮萎缩。
其它:新陈代谢,角质形成,色素代谢
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 △ 皮肤病的症状即皮肤病的临床表现 • 包括: 自觉症状 他觉症状
一、自觉症状—病人主观感觉到的不适。
• 痒—如:股癣、荨麻疹等 • 痛—如:带状疱疹、疖肿等 • 烧灼感—如:接触性皮炎等 • 麻木感—如:麻风等 • 其它不适—如:寒战、发热、乏力、食欲 不振等(多为伴随症状)
主要致病因素
肝肾不足
素
— 先天因素、后天因
致病特点: 与甲、毛发、生殖生育有关,色黑、皮肤干燥、 萎缩、慢性过程。 脱发病、痤疮、黄褐斑。
皮肤病的辨证
•复习皮肤的结构、生理功能
[皮肤的结构]
• • • • 表皮 真皮 皮下组织 皮肤附属器
总重量约占体重 16% ,总面积约 1.5~2 平方米
血瘀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气机不畅、气滞血瘀。
致病特点: 多见于慢性皮肤病、皮损色暗、紫红、青紫、瘀 斑、肥厚、结节、肿块。如结节性红斑、过敏紫 癜。
主要致病因素
血虚风燥
—病久、体弱、脾失健运、 湿郁久而化热化火 伤阴血致 生风化燥。
致病特点: 慢性皮肤病、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 如神经性皮炎、老年皮肤瘙痒症。
预防护理 • 1、预防 加强癣病基本知识宣传;注意个 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对已有患者要早发 现,早治疗,坚持治疗,巩固疗效。对患 癣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以消除传染源。 • 2、护理 要针对不同癣病传染途径做好消 毒灭菌工作。
虫咬皮炎
湿疮
• 湿疮是一种常见的由于禀赋不耐,内外因 作用下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 临床特点:皮损形态多样,对称分布,剧 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 性。 • 相当于西医学的湿疹。
皮下组织
» 疏松结缔组织 »皮下脂肪
皮肤附属器
• 皮脂腺。 • 大小汗腺。 • 毛发、 毛囊、甲。
皮肤的生理功能
• 屏障作用:机械损伤,物理损伤,化学生物损伤 • 感觉作用:触,冷,温,痛,压,痒 • 调节体温:辐射——电磁波 对流——空气 蒸发——出汗 • 吸收作用——通过角质层,毛囊皮脂腺,汗管口 • 分泌和排泄——汗腺,皮脂腺
洗剂(混悬剂)——止痒、保护、干燥、消炎,
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
洗剂。
外用药物的剂型
• 酊剂——收敛祛风、杀菌、止痒,适用于慢性肥厚增生瘙
痒性皮肤病、手足体癣。复方土槿皮酊、止痒酊。
• 油剂——收敛、润泽、保护、止痒、生肌,适用于急性亚
急性有 糜烂、渗液、溃疡,紫草油、青黛油、黄连
本病的治疗以利湿止痒为基本原则,同时标本兼顾,内外并 治。 急性期 湿热蕴肤(胎火湿热) -清热利湿止痒--龙胆泻肝汤或萆 薢渗湿汤加减 亚急性期 脾虚湿阻-健脾利湿止痒--除湿胃苓汤加减 阴虚湿热-滋阴除湿止痒--滋阴除湿汤加减 慢性期 血虚风燥-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 加减 气滞血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桃红四物汤加减
常见皮肤病
热疮
• 热疮是指发热或高热过程中所发生的 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本病以好发 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的成群小疱为临床 特征。相当于西医单纯疱疹。
蛇串疮
• 蛇串疮是在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痛如火燎 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因其每多缠腰而发, 故又名缠腰火丹。本病在历代医籍中尚有火 带疮、蛇丹、蜘蛛疮等名称。本病西医称之 为带状疱疹。 • 分型:肝经郁热--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虚湿蕴--除湿胃苓汤加减 气滞血瘀--桃红四物汤加减
皮肤性病的治疗
• 主要包括: • • • 内服药物 外用药物 物理疗法 皮肤外科治疗
(一)、外用药物的剂型
溶液——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消炎,
适用于 急性皮肤病
粉剂——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
适用于无渗液的急性或亚急性皮肤病。 青趾)甲: • 用棉花蘸二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浸渍 甲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 • 大伏天可用鹅掌风浸泡方浸泡。亦可用白 凤仙花捣烂涂甲上,用布封包,每日更换1 次,直至好转为止。
外治:
• 4.圆癣、紫白癜风: • 可用1号、2号癣药水或复方土槿皮酊外擦, • 若为阴癣,则可予以雄黄膏外擦; • 若皮损破溃糜烂,则可予以青黛膏外擦。
油、 氧化锌油。 •
软膏——保护、润泽、消肿、杀菌、止痛止痒,适用于慢
性苔藓样变皮肤病、疮疡疖肿疯油膏、青黛膏,硫磺
膏。
外用药物疗法
(二)外用药物的治疗原则 • 1、正确选用药物 根据病因、病理变化和自觉症状等选择药物。 化脓性皮肤病-宜选抗菌药物; 真菌性皮肤病-选抗真菌药物; 变态反应性疾病-选糖皮质激素或抗组胺药; 瘙痒者-选用止痒剂; 角化不全者-选用角质促成剂; 角化过度者-选用角质剥脱剂。
白秃疮(相当于西医的白癣)
肥疮(相当于西医的黄癣)
鹅掌风(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脚湿气(相当于西医的足癣)
圆癣(相当于西医的体癣)
紫白癜风(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
外治:
• 1.头癣(白秃疮、肥疮): • 关键在于将病发连根拔去。 • 治疗原则:拨发、外搽、服药、洗头、理发、消 毒。 • 外涂雄黄膏、硫磺膏,每日1-2次,连续2-3周。 • 2.鹅掌风、脚湿气: • 有水泡,痒剧而无破溃时,宜用一号癣药水或复 方土槿皮酊外擦,每日2次, • 伴有皲裂或疱破时,宜予雄黄膏或水杨酸软膏外 擦,每日2次。
• 2、正确选用剂型 (干对干,湿对湿) • 根据临床症状及皮损特点选择剂型。 • ①急性炎症性皮损: • 红斑、丘疹而无渗液,可选用粉剂或洗剂; • 炎症较重,有糜烂、渗出较多时,宜用溶液 湿敷; • 有糜烂、渗出不多则用糊剂。
• ②亚急性炎症性皮损 渗出不多者,宜用糊剂或油剂; 如无糜烂,宜用乳剂或糊剂。 • ③慢性炎症性皮损 • 可选用乳剂、软膏、硬膏、酊剂、涂膜剂 等。 • ④单纯瘙痒无皮损者,可选用乳剂、酊剂等。
• 急性湿疮 • 亚急性湿疮 • 慢性湿疮
急性湿疮(常见)
• 皮损对称分布 • 可发于任何部位,以外露部位及屈侧为多 见 • 皮损表现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多种皮损共存 • 红斑、丘疹、丘疱疹、小水疱等。 • 片状或弥漫性,边界不清 • 伴有剧痒 • 常因诱因而诱发加重。时因搔破而染毒。
亚急性湿疹
• 红肿、渗出减少 • 暗红色的丘疹与丘疱疹 • 轻度浸润及鳞屑 • 自觉瘙痒剧烈
慢性湿疹
• 急性或亚急性失治误治导致 • 或一开始 • 皮损常局限于某处 • 多对称分布 • 暗红斑上丘疹、抓痕及鳞屑 • 典型皮损呈苔藓样变。
急性湿疮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鉴别点 急性湿疮 病因 常不确定 部位 不固定,常对称发生 皮疹 多形性,丘疹、水疱等边境弥漫不清 接触史 不明确 自觉症状 瘙痒剧烈 转归 常有复发倾向 复发 接触性皮炎 病因明显 常限于接触部位 较单一,有水肿、水疱,境界清楚 有 痒或灼热感 去除病因较快痊愈,不再接触即不
皮肤病基本皮损及常 见病症状和诊断
作者: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皮肤科
定义
• 1.皮肤病——指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 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 • 2.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 性行为及间接接触而传 染的疾病,旧称性 病。